第三百四十章:右都督
字數:3496 加入書籤
乾清宮內,次輔吳甡和閣員黃景昉、蔣德璟正跪地叩首,不住嘴地請求崇禎皇帝收回打算任命永寧伯張誠為剿賊督師、總督保定等七鎮軍務一事。
卻見內閣首輔陳演緩緩起身,原本以為他會像自己一般,懇請皇上收回成命,不曾想卻聽他說道:“皇上,既然侯恂、陳新甲皆不便督師剿賊,而洪承疇又身處遼東重地不可輕調,孫傳庭才到陝西大軍未成。
臣愚見……不妨委永寧伯中軍都督府右都督之職,使之以右都督之名調度河南地方官軍,行提督中原剿賊軍事之實,再委一員幹臣佐其督運錢糧,暫且穩住中州形勢。待朝廷有了合適人選,再任命剿賊督師,全權統籌調度中原剿賊事宜。”
陳演的這番話語,震驚了乾清宮內的所有人……
吳甡、黃景昉、蔣德璟等人看向陳演的目光中,滿是不解之情,他們不懂陳演為何會放棄自正統年以來確立的“文臣掌樞要,武臣聽征調”格局,竟然會建言永寧伯張誠提督中原剿賊軍事?
就連在一旁伺候的內監王承恩都略感詫異,他雖然知曉陳演是一個守舊的人,又既庸碌且刻薄,常常依靠推諉塞責來維持自己的地位,更深知他之所以反對侯恂出任督師,實為打壓東林一黨的餘脈。
但卻未曾想到,陳演竟會如此大庭廣眾之下,公然推薦永寧伯張誠提督中原剿賊諸軍事,這豈不是將他自己置於滿朝文官的對立麵了嗎?
不過,崇禎皇帝聞聽陳演之言,卻是喜出望外,他原本緊鎖的眉頭也略見舒展,而微微上揚起的嘴角,更彰顯其心中得意之情。
“首輔提議委永寧伯提督中原剿賊軍事,你們都是何意思啊?”
吏部尚書鄭三俊的反應出乎眾人意料,隻見他起身抱拳奏道:“皇上,臣讚同首輔所提之議,永寧伯久曆戰陣,才堪大用,當得提督中軍剿賊軍事之職!”
…………
吳甡、黃景昉、蔣德璟三人目瞪口呆,他們想不通鄭三俊這是咋地啦?
在他們幾人眼中看來,鄭三俊乃萬曆年間的老進士了,累任知縣、南京禮部清吏司主事、歸德知府、福建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政、浙江布政司參政提督糧道等職。
在天啟朝,更被召為光祿少卿、後改太常寺少卿、曆任都察院左僉都禦史、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戶部添設右侍郎等職,更是不與魏忠賢之閹黨坑瀣一氣,被陷害去職,歸家閑住。
到了崇禎朝,他又被重新啟用為南京戶部尚書兼掌吏部事,後因侯恂被誣貪腐一事受牽連,罷官歸裏,直到崇禎十五年才再次被重新召回闕下,加太子少保銜,出任吏部尚書一職。
像鄭三俊這樣的人,就算他不是東林一黨的核心人物,但無論怎樣來講他身上的文官標簽,那都是焊死了的,是他死了都改不掉的底色。
正是因於此,吳甡等人才會覺得鄭三俊讚同永寧伯張誠“以武人新勳貴身份,重掌督師之權”,豈非是在挖天下文官的根基嘛?
不過,此時此刻,他們三人也隻敢在心中暗自憤恨,最多也就是拿滿是不解的眼神偷望鄭三俊和陳演,那眼色中甚至還隱含了一絲怨毒之情。
其實,他們的心裏隻有文官集團利益,眼中已經完全看不到當前的現實,更看不到國朝的未來……
當然,也或許他們對於國朝的未來並不關心!
他們這種文官心裏已經隻剩下利益了,至於大明朝的未來——那是他們老朱家的事兒了,那是坐在禦案後麵的崇禎皇帝自己個兒的事兒了……
無論誰來當皇帝,無論這個朝廷是大明,又或是其他什麽亂七八糟的朝廷,都和他們關係不大。
畢竟,不管誰來坐龍庭,都少不了他們這班子文官來幫著治理天下,而現在總督兵馬的督師,竟然改由文臣換作武勳來擔任,這不是在掘天下文官的牆角嘛?
所以,今天即使有崇禎皇帝的大力支持,吳甡、黃景昉、蔣德璟等人也要反對一下,否則此事一旦傳揚開來,他們也就不要再在朝廷裏混了!
因為得罪了皇上,無非就是罷官歸裏,就算下了大獄,那也有重新起複的機會,可一旦徹底得罪了天下文官,那就會被打入真正的另冊,永世再無翻身的機會,甚至還會被他們設計毒害。
…………
“鄭三俊,你這個大塚宰是讚同陳閣老的提議,委永寧伯提督中原剿賊軍事啦?”
既然已經做出了明確的表態,鄭三俊便也不再有所遮掩,他十分明確地回奏道:“回皇上,臣讚同首輔所提之議。”
鄭三俊之所以如此表態,也是實屬無奈之舉。
大明朝的文官集團如今雖勢力龐大,但內裏卻也是派係林立,相互傾軋不斷,即使已經掌握了朝廷的中樞大權,可內部卻又推選不出真正的人才,尤其是熟識軍事的幹才。
當然,這也有崇禎皇帝的原因在裏麵,朝廷頻繁追責問責,導致眾多閣臣、督撫獲罪被斬,也進而引發大明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心態。
再從另一方麵來看,雖然大明朝已經從明初都督府與兵部相互製衡的機製,異化為如今的文臣完全壓製武將形式,但是在現實中卻是像左良玉這樣的軍閥化將領比比皆是,實際上文官督師已經很難做到真正的調度節製他們了。
其實,崇禎皇帝也不是十分想讓永寧伯來做這個提督,可滿朝文臣卻又無一個讓他能夠放心任用之人,他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畢竟,武勳重新掌握軍權這個事兒,若是與大明朝的江山穩固比起來,對於崇禎皇帝而言並不見得是多大的壞事,隻要大明朝還在,隻要他崇禎還是皇帝,無非給予張誠重賞罷了。
大不了——就封他個當世公侯,又如何?
“你們幾個閣老,又是何意見?”崇禎皇帝的語氣中明顯已經有了不耐煩的意思。
吳甡偷眼瞧了瞧黃景昉和蔣德璟二人,見他們似鴕鳥般將頭死死貼在地麵,心中暗自歎息了一聲,回奏道:“臣……附議。”
“臣,附議。”
“……附議……附議……”
乾清宮中,隨著一眾閣老朝臣的聲聲“附議”後,再無一點反對永寧伯提督中原剿賊軍事的聲音。
恰在此時,乾清宮外忽然傳來八百裏加急的銅鈴聲,殿內所有人的目光立刻轉向了那卷黃綾軍報。
崇禎皇帝的指甲深深掐入自己的掌心裏,他忽然憶起昨夜裏夢見——太祖皇帝手持寶劍立於孝陵,那劍鋒所指處,正是開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