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斷頭飯

字數:4249   加入書籤

A+A-




    劉承宗的營房是眼窯洞。

    窯洞外頭像四合院,隻不過更大,而且是下沉的。

    魚河堡是這附近難得地勢平坦的地方、又缺少糧食,因此當初就選擇了下沉式的窯洞修造。

    先是挖個四方大坑,再在幾麵牆裏挖出拱形窯洞,每麵牆的窯洞數目不一,依土坑大小而定。

    比方說他們這個家丁院,就是兩麵窯洞,每麵十戶,合住四十人。

    餘下兩麵一麵有斜牆供上到地麵同時挖出地窖做倉庫;另一麵牆則修了馬廄,院子裏挖有水井、擺著磨盤、種兩顆乘涼樹,以及滿院的石鎖和兵器架。

    像給普通邊軍住的地坑窯洞規製也類似,隻不過步兵窯是把馬廄換成畜欄,過去他們糧食多的時候還能養些牲畜。

    這種下沉式窯洞房頂仍然能種糧,有些地方甚至會有連同地下四合院的街道。

    到現在,別管是窯裏的畜欄還是房頂的田地,都沒了用處,畜欄比窯洞還幹淨、房頂也除了黃土路再無別的用處。

    金燦燦的糜子飯下肚,對劉承宗來說至多算個半飽。

    一路晃蕩到營房,先把紅旗扔到馬廄鎖好,從門外拾了支短樹枝在院子的長明灶引燃,拿著進屋向桌上引著,見底的油燈便亮了起來。

    跟著進屋的小鑽風先抽了抽鼻子,不滿地看著油燈,抬起前腿試圖上桌把這臭烘烘的東西滅了,被劉承宗一伸腿嚇得夾起尾巴嗚嗚著去牆角狗窩趴好。

    燈裏燒的是亞麻籽油,因為亞麻籽長得極像虱子,又被稱作壁虱脂麻,有淡淡的臭味,人不用它炒菜吃,陝甘一帶種了不少,用作燈油來燒還湊合。

    記憶裏這人嫌狗不理的東西在幾百年後成了炒菜的好東西,好像不臭了,他也不知道為什麽。

    另一份記憶他弄不明白的事多了去,劉承宗也懶得深究,三十年就能叫人間換個模樣,何況跨越四百年曆史長河,發生什麽變化都不奇怪。

    與其操心四百年後的亞麻籽油為何能吃,他更願意琢磨怎麽能過上一天吃三頓、一頓吃仨菜的日子。

    劉承宗這身快被餓廢了的武藝可來之不易。

    一頓吃仨菜,他隻有以前在米脂縣大牢學武的時候,秋天這麽吃過。

    秋天的大牢是好時候,能蹭斷頭飯。

    好日子是從天啟二年開始的,他們兩兄弟有舉人功名的父親劉向禹,卸任延安府儒學訓導,轉任了米脂縣典史。

    典史雖無品級,卻也是吏部銓選、皇帝禦批才能上任的朝廷命官。

    專管緝捕獄囚,辦公室在縣衙西邊,俗稱西衙四爺。

    當年正逢天啟元年延綏總兵杜文煥為躲避皇帝下詔援遼,向蒙古施行搗巢行動引來套虜報複南下搶掠,圍困延安府揚言必縛杜文煥,杜文煥不敢纓其鋒,蒙古人大掠十日而去。

    杜總兵避戰不出,倒叫劉承宗家大伯叫搶掠的虜賊害了。

    因為這事,劉舉人便動了給兩個立誌考進士的兒子尋些武師的想法。

    直接將兒子們的目標由普通文進士,拔高到熊廷弼那樣文武兼備雙料進士的高度。

    這就像他四百年後記憶裏的家長們望子成龍,雖然孩子還在上學前班,就已經開始為考上清華後北京的消費水平高而發愁了。

    劉舉人當典史那六年,劉氏兄弟倆學了不少五花八門的功夫、拜了數不勝數的武師,哪個都不出名,但個頂個都是專業人才。

    銀川驛卒的弓馬、米脂劊子手的斬首刀、縣衙役的捕盜棍流星錘,縣大牢馬賊死囚口述的生存技巧與實戰經驗,甚至還從牢房短住的破戒僧身上學了手少林花槍。

    齊眉棍加槍頭,棍術槍術參半,與槍骨棍皮的馬家槍、楊家槍相反,少刺紮多掃砸,是適合行走江湖單打獨鬥,騰挪跳躍間逞勇鬥狠的槍法。

    但在戰陣上這技術沒用,叢槍刺來、叢槍刺去,馬戰還是要用丈五丈六的大槍,端杆七尺小槍,就是再騰挪,也頂不住三個槍頭戳過來。

    想當年,米脂縣關進牢裏的囚犯,都要先被劉承宗兄弟倆問問有啥技術傍身,不過在斷頭飯這點上,兄長比他講究,也就他那會歲數還小不懂事,逮住斷頭飯就去蹭。

    管都管不住,一管就哭,說餓得不行了;而且還覺得斷頭飯浪費,那些個要問斬的死囚多半吃不下啥,第二天喝壺米酒頂天兒了。

    他倒是一點兒不帶害怕的,後來劉舉人也就隨他去了。

    結果報應來的特別快。

    天啟七年,劉舉人典史任期考滿,升官升回延安府,任了從九品的稅課司大使,老劉家的好日子就算過到了頭。

    那兩年陝北都是隔季旱,春天下苗就旱死,到秋天再旱一輪,百姓被逼得自己燒自己家房子進山躲稅,遍地荒田賣都賣不出去。

    倒是有富戶大地主收田,可人家講究個產去糧存,加價買你的地,但這塊地的稅還是要你交,地都沒了,農民還能交個卵子?

    實在收不上稅,謹小慎微一輩子的劉舉人因為膽小硬氣了一次,他是眼睜睜看見百姓已經被天災逼成什麽樣,說什麽都不敢再去收稅。

    隻能進知府衙門,建議上書朝廷免稅賑災,就是言辭激烈了點。

    他說再不免稅賑災,我六年都幹不完大夥就得一塊死。

    知府老爺沒死,但真沒讓他幹夠六年。

    辦了個詛咒上官,再加上工作業績不良,直接給劉舉人下獄,為別人騰出位置。

    做官就是辦事嘛,這個人辦不成事就換個能辦成的。

    兄弟倆就是那會去考的武舉,因為身份是罪官子弟沒能蒙混過關,考一半被棍棒夾著攆打出來,被做副考官的賀人龍招至麾下。

    劉舉人還是說準了,他的接班人上任仨月,山裏有個裏,一百一十戶的稅說什麽都收不上來,親自帶衙役去逼稅。

    誰知那個裏跑得就剩一戶人家。

    大明的稅按地方收定額,在基層呢,就是十戶人要交多少稅,跑了三戶,剩下七戶還是要交這麽多。

    一百一十戶跑了一百零九戶,最後這一戶就是裏長、就是糧長,要交一百一十戶的稅。

    要不是有個瘸腿又瞎眼的老娘,最後一戶也跑了,實在是跑不了,自己走就是逼著老娘上吊、被官差帶走就是逼著老娘餓死,也沒別的法子交上稅。

    最後把稅官和倆衙役騙進到柴房,在外頭上鎖點了把火。

    逮他的官差都還沒到,老娘餓死自己也上吊了。

    後來劉舉人在牢裏關了半年,趕上崇禎皇帝登基大赦天下才放出來,回鄉務農的劉舉人被革了功名。

    家裏沒金山銀山,還要為些個虛名負累。

    世道要亂了。

    劉承宗很清楚,自幼攻讀經史的學識與四百年後的記憶會決定他能走多遠,但武藝才是立身之本。

    這決定他能不能活著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