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無限接近“秋水先生”的存在

字數:504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重生之我為書狂 !

    孔書俊一幅略帶笑意的看著黃一凡。

    他這次前來,可不僅僅是他一人。

    在他的邊上,還有水木中文係的係主任刑藝,水木中文係的院長,甚至是水木大學的校長“丁啟中”。

    “孔教授,這個好像與這堂課沒有關係吧。”

    黃一凡也笑著回應。

    當年他是孔書俊的學生,如今他與孔書俊已成為了同事。

    不過,不管是學生還是同事,兩人之間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卻可以說是忘年之交。

    對於孔書俊,黃一凡亦是十分的欣賞。

    特別是他對於現代當文學的研究,黃一凡自問自己是自愧不如。

    此時孔書俊提及這個問題,黃一凡便知道孔書俊並不是真的想問自己。

    之所以想問,看起來另有所指。

    “當然,我這個問題與今天這堂課沒有關係。不過,我想,不隻是我,恐怕是刑主任,還有丁校長,以及在坐的所有學子,恐怕都對你那一句話很感興趣。”

    孔書俊意味深長的看著黃一凡。

    這一年的黃一凡給了孔書俊太多的驚喜。

    如果說此前孔書俊認為黃一凡是個天才,那麽現在孔書俊認為黃一凡已經不是天才這麽簡單了。

    “是呀,黃一凡先生,您的那句話能解釋的更為清楚一些嗎”

    “黃一凡先生,秋水先生當年寫了一段“大學之道”讓我們等了好幾年也等不到下文,您可不能學秋水先生一樣,也僅僅寫一段就不管了呀。”

    “黃一凡先生,您就滿足我們的願望吧。”

    孔書俊說完,一幹學子主動站起來附和說道。

    他們是水木大學的高才生,有的還是水木中文係的天才。對於黃一凡昨天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所說的“生亦我所欲也”卻是有著比之普通人更為的理解。他們覺得,這一句話的格局境界已經上升到當年秋水先生寫出大學之道一般。

    隻是可惜,這一句“生亦我所欲也”僅僅隻有一小句,比之大學之道的一小段還短。除此之外,這一句還並不完善,沒有形成如大學之道“內聖外王”“的哲學理論。可是,他們卻隱約覺得。如果黃一凡先生能夠說完整,向大家解釋清楚。那麽,這一篇文章或許將是最為接近大學之道的絕世名篇。

    人們無比的期待著看著黃一凡。

    這一份期待就像他們期待秋水先生一樣。

    隻是,秋水先生畢竟是仙人。

    仙人是不可能在凡間的,哪怕出現在凡間,也隻不過是停留幾天。

    他終究要回他的天宮中去。

    但凡間雖然沒有仙人,卻有一位婉如仙人的存在。

    這位婉如仙人的存在,便是黃一凡。

    他們多麽希望黃一凡有那麽一天,如他小說中寫的主角一樣,突然覺醒,成為真正的秋水先生。隻是一直以來黃一凡雖然天才,黃一凡先生寫得作品雖然經典,甚至黃一凡在水木教書已隱隱有自成一派的跡像。但是,黃一凡仍是沒有直追秋水先生的實力。但今天卻不一樣,一句“生亦我所欲也”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同樣,這對於孔書俊以及水木校方的領導來說,這一句“生亦我所欲也”也讓他們看到了秋水先生的影子。

    所以,他們特地來聽黃一凡這一堂公開課。

    “也不是什麽哪家不哪家,隻是我隨便說的一句話罷了。”

    看到大家期待的目光,黃一凡說道。

    “生亦我所欲也”這一段話出至孟子。

    孟子是誰

    孟子是亞聖。

    意思就是,孟子是孔子之外最厲害的一位聖人,亦或者說是第二位聖人。

    前世儒家學說最為流行的一句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其中的取義,便是出至於此。

    所以,當這一句話出來之時,或許普通人感覺不到什麽。但對於那些專業學者,特別是對於那些學中文的朋友來說,這一句話簡直堪比“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樣的存在。

    但可惜,大學之道雖然不完整,但也詳細的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論。

    而這一句話雖然經典,但不完整的太多,遠遠沒有達到形成自家理論的高度。

    可越是這樣的不完整,越是讓他們無比的心癢。

    “看來我們猜的沒錯,這一句話不是出至何家何派,而是出至於黃一凡先生的理論體係。既然是這樣,黃一凡先生,為何不將這一段話解釋完整呢而且,如果你不解釋,那麽,你這一句話用來解釋陳真舍身就死,似乎說不通。”

    孔書俊繼續期待的看著黃一凡。

    秋水先生神龍見首不見尾,他看得見摸不著。但眼前的黃一凡,卻是確確實實的存在。

    “你們真的想聽”

    看著一眾人期待的看向自己,黃一凡有些激動。

    他不知道,如果自己將前世孟子這一篇文章寫出來,該會引起多大的凡響。

    “要聽。”

    “要聽。”

    “當然要聽。”

    “黃一凡先生,請您指點。”

    圓型階梯講堂已經沸騰起來,幾乎是全體站立。他們知道,今天將可能是見證曆史的時刻。

    “那好吧。”

    輕輕點頭,黃一凡答應了。

    深呼吸三次,黃一凡拿起桌子上的粉筆,寫下了孟子這一篇名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開頭第一段,在“生亦我所欲也“之前加入了一句“魚我所欲也。”

    台下學子,教授,校方領導,一字不差看著黃一凡盯著黃一凡寫在黑板當中的字。

    之前寫的是生與義。

    現在前麵加的是魚與熊掌。

    當然,完整的意思說的並不是魚與熊掌,其實還是說的是生與義。

    但用魚與熊掌來做比喻,一下子卻讓生與義之間的比較變得更為的形象起來了。

    如果將魚比喻為生,那麽義就是熊掌。

    魚和熊掌我都很喜歡,但兩者我不可能都得到,最後我隻好舍掉魚而選擇熊掌。

    反之生與義也是一樣。

    生是我喜歡的,義也是我喜歡的,但兩者不可能同時得到,最後隻好舍掉生而選擇義。

    不過也恰恰是寫到這裏,很多人有了更多的疑問。

    為什麽要舍掉魚而取熊掌。

    為什麽要舍掉生而取義

    而接下來黃一凡便告訴你答案。

    黃一凡將孟子魚我所欲也全文寫完。

    隨後,黃一凡沉重的轉過身子。

    他被孟子這一篇散文感動了。

    他同樣被一百多年前那麽多“舍生取義“的先輩感動了。

    哪怕重活一次。

    不,重活百次,當這一些人類幾千年傳下來的經典飄過自己耳邊,黃一凡仍是止不住的震撼。

    這隻是對於黃一凡。

    而對於除了黃一凡之外,這一篇散文一出,整個課堂已然完全陷入了瘋狂之中。

    他們知道,一位無限接近秋水先生的存在,已經出現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