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劉偉超的仆人
字數:3286 加入書籤
聽到這話,劉偉超在愣了片刻之後,終於恍然大悟,不由得哈哈大笑道“你說得是我昨晚叫得外賣?”
看到他這麽笑,崇禎皇帝就知道,他肯定理解差了。
果然,就聽劉偉超給他解釋道“那是我通過手機點了吃的東西,然後會有專門的人送上門的。用你能理解的話來說,那是店裏夥計,不是我的傭人!”
說到這裏,頓了頓之後他繼續給崇禎皇帝科普道“而且就算是夥計,那也都是讀書識字的。其實我剛才應該說得很清楚,我們這個時代,所有人都是讀書識字的,至少年製義務教育,都是有上過的。接下來如何,最為關鍵的,還是要看有沒有讀書的天份,而不是取決於能不能供的起讀書不讀書的錢。”
崇禎皇帝聽得略微有點尷尬,同時也非常地差異,這個未來的世界,真得讓他太難以想象了“是朕……朕孤陋寡聞了!”
“那是肯定的!”劉偉超一聽,便笑著說道,“我這個世界,對於你那個時代的人來說,任何人都是孤陋寡聞的。科技的發展,超出了你們的想象。你以後會都了解到。”
崇禎皇帝聽得連連點頭,他對這個未來世界也充滿了無限的好奇。
“這樣吧,我掛電話了,然後把玻璃的燒製法傳給你。”
崇禎皇帝一聽,連忙點頭,甚至都想第一時間去掛電話了。
不過想到這樣終歸是太猴急,作為一個堂堂皇帝,實在有份,就忍住了。
可誰知,劉偉超卻並沒有主動掛電話,而是想起什麽,問崇禎皇帝道“對了,你重開了西廠,不會真得按照我所說的,給了西廠特權,先斬後奏了吧?”
之所以問這個,是因為崇禎皇帝剛才動不動就說要誅殺九族。這種人命關天之事,古代和現代差別還是有點大,作為始作俑者,劉偉超覺得有責任要考慮周全一點。
崇禎皇帝一聽,有點不明白劉偉超為什麽問這個,想了下,最終還是實話實說道“朕準許西廠先抓後奏。”
“嗯,這個還可以!”劉偉超聽了,點點頭說道,“我之前說先斬後奏是嘴快,你這做法更穩妥一點。”
崇禎皇帝自從和劉偉超聯係以來,基本上都是被批評的,此時突然被劉偉超表揚了一下,頓時有點驚喜。
正在這時,就聽劉偉超又問道“那抓到的犯人,關在那裏,誰來審訊定罪?”
崇禎皇帝一聽,便理所當然地回答道“西廠抓到人,當然是西廠來審訊,最後由朕來定罪!”
劉偉超一聽,搖搖頭說道“這樣不太好,容易造成冤假錯案,應該從製度上盡量避免才好!”
“那朕該怎麽做?”崇禎皇帝一聽,立刻虛心地求教道。
劉偉超稍微想了下,就對他說道“西廠的權力太大,關押審訊最好由其他衙門來做。但你的文官係統已經爛了,要收拾好需要時間。不如就關到錦衣衛那邊去好了。”
“可是,錦衣衛不也是爛了麽?”崇禎皇帝是記得劉偉超之前說過的話,“朕還正想著要抓那忘恩負義的駱養性呢!”
劉偉超一聽,便點點頭說道“該抓,不過錦衣衛中有一個叫李若鏈的人,在城破之時堅決抵抗,最終殉國的。你可以讓這個人來當錦衣衛指揮使,可以牽製下西廠,不至於權力失衡!好事都變成了壞事!”
崇禎皇帝一聽,不由得又是驚喜,終於又有一個會忠君報國的人了。
於是,他連忙又問道“還有什麽人是朕可以用的?朕如今太缺忠心的人了!”
劉偉超一聽,在不查資料的前提下,腦海中立刻冒出一個有名的人來,便笑著說道“有一個,江陰典史閻應元!”
“啊……”崇禎皇帝一聽,有點出乎意料,竟然是一個最底層的官員,不由得有點失望。
不過隨即,他忽然又一喜。因為他想到,這麽不入流的官員,最終會讓劉偉超脫口而出的話,那肯定是個有大本事的人,於是,他就好奇地問道“這個閻應元有什麽事跡麽?”
“當然!”劉偉超露出佩服之意道,“建虜入關之後,橫掃關內,各地官吏紛紛投降,就連南明朝廷都投降了,但是他率領江陰百姓抵抗建虜,死不投降,堅持了八十一日,最終留下了一首絕命詩。”
說到這裏,劉偉超對這首絕命詩還有印象,稍微回憶了一下之後,便緩緩的說道“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裏江山。”
崇禎皇帝聽了,默默的回味了下這首詩,隨後點點頭說道“好,這個人,朕用了!”
劉偉超聽了,補充說道“江陰八十一日,我把有關的事情給你貼過去,他們的祠堂,我還去旅遊過的。你回頭看看吧!至於其他人,回頭我查資料之後提供給你參考,現在,我先發玻璃燒製法給你。”
崇禎皇帝點點頭,似乎是受那首詩的影響,情緒並沒有之前那麽高漲了。
對此,劉偉超也不在意,直接掛了電話,然後查了玻璃燒製法,還真別說,有點花時間。甚至有的資料,還要他花錢買的,因為百度能得到的資料並不夠詳細。
並且這玻璃燒製法,有一個關鍵是高溫,對於燒製玻璃的窯子要求也高,他不得不又查了這個資料,包括圖片和詳細說明在內,一起給崇禎皇帝發了過去。
隨後,把江陰八十一日也給崇禎皇帝發了過去。
最後,就給崇禎皇帝語音道“其他曆史資料,可能會有錯。但是,這個江陰是非常大的一次事件,各處史料對照,還有地方日誌中都有記載,這個應該是不會有錯的。我之所以幫你,也是希望在你那個位麵,我們漢人能少死一些人,盡量避免這些悲劇。”
“你的任務也是很艱巨的,先穩國內,再和西夷爭奪世界,加油,好好幹,為我們漢家兒郎爭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