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真正的野戰之王

字數:7375   加入書籤

A+A-


    帝國時代造反實錄第六十四章真正的野戰之王

    不得不說,洪承疇是一個很厲害的人。

    他從知道阿濟格不聽勸阻執意分兵之後,就預料到了齊王沉墨一定不會放棄這個難得的各個擊破的機會。

    從他掌握的那些信息可以看出,這個人是一個非常善於掌握機會的人。而且如果沒有機會的話,還會想法設法地創造機會。

    現在阿濟格帶著騎兵離開了,而齊王一定會想辦法絆住阿濟格的腳步,然後趁機對清軍的後隊下手。

    如果阿濟格不能及時趕回來,那己方必然會遇到這次離京之後最大的危機。

    到了這個時候,無論是洪承疇還是福將葛林都不會認為阿濟格會失敗,更不可能認為阿濟格會死在齊軍手中。

    就算不能擊敗齊軍,齊軍也沒有辦法留下阿濟格和他麾下的五千滿蒙精銳騎兵。

    洪承疇在遼東跟滿清打了這麽多年仗,對於野戰無敵的八旗兵的彪悍勇猛深有體會。所以他在督師遼東之後,這個通達權變,冷靜務實的人分析總結了前幾任遼東軍事長官屢戰屢敗的教訓後,指定了穩打穩紮的策略。

    針對滿清羽翼已成,實力豐滿的現實,他決定采取屯田久駐,步步為營的策略,一步步壓縮滿清的生存空間,逐步把滿洲人趕回老家。

    應該說,這時當時情勢下唯一現實可行的策略,也是明朝在明清角逐當中最大的一個勝機。

    可惜洪承疇這個戰略構想遭到了大明朝廷上下的激烈反對,性格急躁的崇禎皇帝和那些精通小楷和八股卻全然沒有一點戰略眼光,每天最熱衷於黨爭,滿嘴仁義道德的官員們一致主張速戰速決。

    他們認為天朝大國對付一個小小的蠻夷之邦,還要用步步為營這樣謹慎小心的策略,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他們激烈地指責洪承疇怯懦猥瑣,怯敵避戰,耗費朝廷軍餉錢糧,折騰士兵百姓的奏章如同雪片一般飛到了崇禎皇帝的禦桉上。

    在滿朝官員的慫恿逼迫下,本就沒有多少主見和擔當的崇禎皇帝則派出一個又一個的太監到前線督軍,諭旨裏流露出越來越明顯的懷疑和殺機。

    袁崇煥的侍寢讓本就多疑缺乏安全感的崇禎皇帝變的更加多疑敏感起來。

    被逼無奈的洪承疇被迫倉促出戰,最終落了一個全軍覆沒,兵敗被俘的結局。

    大明朝在遼東最後的機會徹底失去了。

    且不去評價洪承疇降清的行為,回到洪承疇本身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非常聰明,有著驚人的洞察力的人。

    隻可惜這樣的聰明人說出來的話,得出的判斷在眼前卻是沒有一個人會相信的。願意相信他的人也沒有那個能力去改編任何事情,最多是跟那個被洪承疇派去報信的侍衛一樣獨自逃生。

    回到眼前的情勢下,突然出現的無數身穿紅色戰袍的士兵,正在從三個方位向擺成長蛇陣正在行軍的清兵緩緩壓了過來。

    那一麵麵旗幟上大大的“齊”字已經表明了他們的身份。

    更讓洪承疇心驚肉跳的是在那些旗幟當中有一麵最為高大最為顯眼的旗幟,那顯然是齊王沉墨的大纛。

    這意味著麵前這支齊軍是齊王沉墨親自率領的齊軍主力。

    既然齊王都在此處,那可想可知他們的英親王阿濟格此時的境遇恐怕很不妙。

    洪承疇不敢再繼續想下去,那個結果實在太匪夷所思。

    突然出現的齊軍主力讓清兵主將葛林大吃一驚,但是他畢竟也是沙場宿將,很快冷靜下來。

    他手下這兩萬多人畢竟也是大清的精銳兵馬,別說遇到野戰跟自己數量想當的敵人,就算是超過己方數倍的敵人,也不一定就能擊敗他們。

    在葛林以及所有滿洲兵心中,他們就是當之無愧的野戰之王。

    這種自信是他們這麽多年征戰,在一場一場的勝利下培養出來的自信。

    葛林很快下達了收縮結陣固守的命令,嗚嗚嗚的號角聲很快吹響。

    清兵麵對突然出現的齊軍雖驚不亂,有條不紊地收縮,向著葛林的中軍靠攏。他們用運輸輜重的大車以及巨盾長槍在外圍逐漸形成了一道道屏障,弓箭手躲在後麵,一層一層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三角防禦陣型。

    葛林帶著五百多名滿洲兵在後陣充任中軍,也是督戰隊。

    剩下位數不多的數百名騎兵護著薄弱的清兵兩翼。

    洪承疇本以為齊軍絕對不會放任清兵順利地完成收縮結陣,一定會在清兵收縮的過程中發起突擊,打斷清兵的收縮動作,然後將清軍分割成數段,逐一擊破。

    任何一個富有經驗的將領都會這麽做的,因為這是最合理也是最有利的做法。

    但是讓洪承疇意外的是,對麵的齊軍對於清兵的收縮防守完全沒有任何阻止的意思,他們隻是默默地看著,似乎還在耐心地等待著清兵完成收縮,結好陣勢。

    這讓洪承疇非常的意外和驚愕。

    難不成對麵的齊軍主將根本就是一個草包,所以才會錯失這個良機?

    但是從對麵的齊王大纛上來看,顯然是齊王沉墨親自統兵的。

    以齊王沉墨之前表現出來的戰場指揮素養,絕對不可能錯失這樣的機會的。

    那麽,齊軍這麽做的目的是什麽?

    洪承疇思緒震蕩之下,很快就想到了一個答桉。

    那就是齊王是要用堂堂正正之陣來擊敗清軍,以此來打掉清兵野戰無敵的自信,同時告訴天下人,誰才是真正的野戰之王。

    可是,齊王的自信到底從而何來?

    狀態很差,以下內容先用以前的章節占個位子,明天早上修改。看到這裏的書友明天刷新後再看。造成不便,敬請諒解。

    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是如今滿洲八旗為數不多的猛將了。

    他作戰勇猛,但是也並非隻是一個隻會猛打猛衝的莽夫,相反,甚至還頗有謀略和膽魄。

    這些年就是他一直帶著部下在抵禦羅刹人的侵襲,若非如此,羅刹人在黑龍江的據點肯定不止尼布楚和雅克薩兩座據點了。

    羅刹人不光火器犀利,而且他們的哥薩克騎兵也很精銳。

    這些哥薩克騎兵其實就是當年成吉思汗時代的一路向著歐洲西擴的蒙古人的後裔,在蒙古帝國衰敗後,他們最終成為了羅刹國的子民,大部分生活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冰原上。

    他們繼承了祖先們善於騎射的優點以及彪悍堅忍的特點,不過同時也融合了羅刹人的野蠻粗魯,成為了驍勇善戰,又野蠻殘酷的哥薩克騎兵。

    跟這樣的敵人作戰,薩布素手下的士兵們自然也不弱,算是滿清此時碩果僅存的一支精銳了。

    薩布素本身也是正黃旗出身,對於愛新覺羅家族非常的忠誠。在接到勤王的詔書後,留下了一名副將和一萬士兵留守繼續監視羅刹人,自己毫不猶豫地帶著另外一萬人馬向著關內疾行。

    甚至為了早日趕到關內,他帶著五千精銳騎兵先行一步。

    此時已經到了十一月,遼東的天氣已經開始變得寒冷起來。薩布素帶著五千騎兵日夜兼程,甚至在累死了數十匹戰馬之後,終於趕到了山海關。

    可是看著山海關城頭上在寒風中獵獵作響的鮮紅的楚軍大旗,一顆心頓時涼了下來。

    雖然他這是第一次見到楚軍,之前一直在遼東,從來沒有跟楚軍接觸過,但是朝廷發的邸報他每期都是必看的。

    雖然邸報上很多事情都是語焉不詳,甚至大而化之,粉飾太平,刻意抹黑,顛倒事實,但是作為一名驍將,他還是從其中找到了許多他想看到的消息。

    楚軍的快速崛起讓他感到無比的擔心。

    他甚至早就做好了入關勤王的準備。

    隻是他在接到勤王詔書的時候依然還是大吃一驚,完全沒有想到楚軍的進展會這麽快。

    一想到京城危在旦夕,他就心如火焚,想用最快的速度趕到京城。

    在他想來,山海關時天下第一雄關又有重兵防守,楚軍就算派兵來攻,一時之間也難以攻克。

    想當年,大清十萬鐵騎也無法攻克吳三桂兩萬多人駐守的山海關。若非李自成出了昏招,吳三桂被迫歸順大清,大清要想入關也並非易事。

    如此一來,隻要山海關依然掌握在大清手中,自己入關勤王,最壞的後果也能接應皇帝太後等人出關避禍。

    楚軍雖然驍勇,但是士卒多為南人,必然無法適應遼東的苦寒天氣。就算追來,也無法持久。

    如此一來,大清雖然丟了關內的中原江山,但是宗室社稷也勉強算是保住了。

    日後就棲息在遼東,雖然比不上中原的花花世界,但是畢竟有了棲身之地,避免了亡族之禍。

    可是他萬萬沒想到,楚軍的速度竟然如此之快,竟然趕在自己前麵占領了山海關。

    這一下讓薩布素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他手下隻有五千騎兵,根本沒辦法攻城。而且為了加快行軍速度,他們隨身攜帶的給養都很少。如今天氣日漸寒冷,若是楚軍避而不戰,他們根本無計可施。

    正在此時,城頭上一員楚軍將領探出頭來,手中拿著一個鐵皮卷成的大喇叭,對著下麵大喊道:“下麵領兵的可是黑龍江將軍薩布素?”

    鐵皮喇叭將他的聲音擴大得很清晰,城下的人聽得清清楚楚。

    薩布素大聲回答道:“正是,有何指教?”

    楚軍將領大聲道:“本將是李彪將軍麾下副將陳馳,我家將軍知道薩將軍必然從入關勤王,特意讓我領兵在此等候,有幾句話想捎給薩將軍。”

    薩布素雖然不知道李彪是誰,但是心中好奇這個楚將要對自己說什麽,對著城頭大聲道:“若是想要勸我投降,那就不必開口了。”

    城頭的楚將大笑道:“並非勸你投降。李將軍在來時跟我說,我家王上曾提及薩將軍,說薩將軍雖然為滿洲人,但是卻是在邊境上與凶殘野蠻的羅刹人作戰,使得羅刹人不能全力入侵我華夏疆土,此為大功,值得欽佩!王上還說,若是日後遇到將軍,隻要將軍不一心與我大楚對抗,我們也不會為難將軍。王上有令,我等不敢不從。所以還請將軍領兵返回黑龍江吧。”

    薩布素聞言有些詫異,他是真沒想到楚王對自己竟然有如此高的評價。

    但是他還是搖搖頭道:“楚王殿下謬讚了。為國守土是為將的本分,勤王救駕更是臣子的本分。如今我大清皇帝有難,我奉詔勤王,自然不能半途而廢。今日被你們所阻,那隻能盡力打通去路了。”

    城頭上陳馳大聲道:“薩將軍果然是忠臣。既然如此,那就試一試吧。”

    放下鐵皮喇叭,陳馳對左右低聲道:“一會打起來的話讓將士們盡量做做樣子,少造殺傷,逼退他們即可。”

    有人不解,問道:“敵人攻城,我們應盡量殺傷才是,將軍為何卻要盡量少造殺傷?”

    陳馳道:“若非薩布素這些年拚力抵抗維持,羅刹人早就在黑龍江勢力大漲了。如今他雖然帶兵勤王,但是我聽他話中的意思並沒有死拚的企圖。我們隻要讓他知難而退就是了。若是對他的部下殺傷太多,甚至有可能造成他受傷身亡,如此一來,黑龍江的羅刹人無人可製,對我們來說並非好事。所以配合他演一出戲即可。”

    左右明白過來,方才發問那人恍然道:“原來如此。陳將軍高瞻遠矚,胸懷非我等所能相比啊。”

    陳馳卻搖頭道:“這並非是我的意思,而是李將軍的交代。聽李將軍說,這番話時也是聽王上叮囑的。”

    眾人一聽是王上叮囑的,更是歎服。

    若是薩布素實力損失過大,隻能便宜了羅刹人。那些羅刹人性格殘暴,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若是讓他們實力大漲,那遼東的百姓就要陷入水深火熱的災難之中了。

    而薩布素卻不同,他本就是守土抗敵的將軍,手下的士卒也多是當地百姓家中子弟,自然不會隨意荼毒百姓。

    眾人想明白了這其中道理之後,也就認真的跟薩布素飆起戲來。

    薩布素下令部下下馬步戰,對著城頭射箭,甚至下令在周圍砍伐樹木打造攻城器械,擺出了一副要認真攻城的樣子。

    城頭上的楚軍也開始對著城下反擊,槍炮齊鳴!

    砰砰砰!

    轟轟轟!

    場麵很是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