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皇兄、臣弟
字數:6171 加入書籤
對於老朱來說,帶著重孫回一趟老家,這自然是一個值得開心的事情。他父母的皇陵就在老家,而他的重孫兒其實一直都沒有回過老家,這多少也是老朱遺憾的事情。
不是不想讓小小朱回去,隻是小小朱的年紀太小,暫時是不適合回去的。而現在,就不需要擔心這些,孩子稍微長大了一點,再加上老朱自己親自帶著,自然也就沒有什麽問題了。
其實在老朱的心裏,他也知道這是他那個寶貝孫兒的一個態度。
其實這麽些年下來,老朱的這些皇子們也都是回過老家祭拜祖陵。但是如果是小小朱回去,那就是正祀,這自然代表著不一樣的意義了。
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其實這樣的祭祀,也不單單就是祭祀。在古代祭祀絕不隻是表麵那樣,程序繁複、行禮如儀的一場“秀”,而背後更代表著權力的來源和統治的正統。
太上皇帶著皇太子祭拜祖陵,這就是代表著真正的名位。就像當初皇太子朱標帶著皇太孫朱允煐回鳳陽老家一般,這是向祖宗正式的宣告一些事情,也是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至於其他的皇子或者皇孫回去祭拜,也就是代表著他們的父兄而已。比如說小小朱出生的時候,就是朱允炆回去祭告的,至於為什麽不是朱允熥這個親叔叔,那是因為朱允熥當時是跑路的狀態。
朱允煐出生的時候,老朱和大朱是在奉先殿祭告。而朱樉、朱棡、朱棣這幾個當叔叔的,也是被老朱一道旨意然後屁顛屁顛的回到鳳陽老家祭告先祖。
這些事情都不是小事,皇家的一舉一動都是一種強烈的政治信號。
丁醜科殿試也結束了,狀元是來自閩縣營前的陳?,朱允煐欽點的榜眼是來自江西泰和的宋琮,浙江山陰為榜眼。而會元尹昌隆在殿試表現一般,朱允煐隻給了二甲。
很明顯,此前鬧的沸沸揚揚的事情並沒有影響朱允煐的決心。滿城風雨又如何,北方的士子在才華上不夠,朱允煐也沒有刻意的去找平衡,南方士子位列前三甲不說,北方士子想要入二甲‘進士出身’都不是什麽容易的事情。
這是讀書人的體麵和風光,隻是這些新科進士在金榜題名後,按照規矩該入翰林院的入翰林院,在這樣的清水衙門清貴起來。當然也有一些新科進士要開始觀政了,很快就要被派遣職務了。
對於衍聖公孔訥來說,最近這段時間並不好過。
他算起來是大明的第二任衍聖公,隻是他的父親孔希學在元朝的時候就受封衍聖公。雖然大明也承認了,隻是這個孔希學的衍聖公,總是有著那麽一些古怪的感覺。
能詩、工篆法,孔訥這個衍聖公雖然沒有太大的才華,不過好歹也是有著一些技能。算起來,這大概也是傳統的文人了。在士林當中有著不小的名氣,更何況他的祖先是孔聖人,這也使得不少讀書人將孔訥當作了‘偶像’。
沒辦法,有著一個好祖宗,子孫後代就有享不盡的福澤,這就是事實。
孔訥其實在這個時候談不上緊張,主要就是因為他現在也有自己的依仗。有著一個好祖宗,這就是孔訥的底氣所在,他也覺得如今的大明朝需要孔家的名聲,需要衍聖公幫大明的天子招攬天下的讀書人,這就是孔訥底氣所在。
鴻臚寺、禮部這邊對於孔訥到訪還是比較激動的,當然孔訥名義上也是大明朝廷的文官之首。
皇室也是有著他們的代表,比如說朱允炆激動不已的承擔著代表著皇室去迎接孔訥的任務。大明派出了徐王這樣的一個親王,也算得上是給孔訥麵子了。
這也算得上是先禮後兵吧,大概也是因為老朱家有些時候還是要點麵子的。給了孔聖人的後裔裏子和麵子,接下來動手的時候自然也就心安理得了,沒有半點的不好意思。
老朱看著朱允煐,笑著說道,“這一次咱準備拿孔家三宗並立說事,拿他孔家的血脈說事。”
朱允煐立刻開心起來,讚同無比,“孫兒也是這般想的,宋、金、元各有他們的衍聖公。一在衢州、一在開封、一在曲阜。孔訥這一脈到底算得上是誰的,這早就亂了。”
這不是朱允煐在危言聳聽,實際上在遼宋金以及蒙古,這一通鬧下來,各個政權都有一個衍聖公。而各個衍聖公也都認為自己是正統的,所謂的嫡長,根本就成為了笑話。到最後,還要元朝政府去辨明衍聖公嫡脈。
隻是這個嫡脈,到底是補色真的嫡,那就很難說了。
按理來說,嫡脈應該是隨南宋朝廷的南宗一脈,也就是孔端友一脈。但是孔端友無後,他的弟弟成為了南宗衍聖公。而這個北宗立出來衍聖公孔璠,就是孔端友之弟。
而元朝立出來的衍聖公,就是北宗。當然後來的元朝朝廷在孔家宗親的抗議下,改立孔思晦為衍聖公。這似乎是‘名正言順’了,隻是這個名正言順,也不見得就是最正式的孔氏嫡脈。
從南宋的孔端友以後,由於宋金元三朝並起紛爭,這就說明了衍聖公這個位置,真的沒有那麽名正言順。更何況在元朝的時候,衍聖公也一度是被廢黜的。
老朱緩緩開口,說道,“咱廢了衍聖公,仕林必然大亂。咱也想過了,拔得太高不好,也不好太過輕薄。不給孔家人臉麵,也給該全天下的讀書人一個交代。”
對於老朱這樣的說法,朱允煐還是非常讚同的,“孫兒也是這麽個心思,衍聖公這個位置還真的有些難辦。孫兒雖也想一口氣給他廢黜了,隻是孫兒也知道這事不太現實。給個虛銜吧,稍微給點體麵的時候,也要讓他們狠狠的丟一次臉。”
老朱笑著點頭,讓衍聖公丟臉,老朱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而朱允煐也是這般,他敬重孔子,但是不代表孔子的那些子孫就都需要尊重。實際上孔聖人的很多子孫做的事情毫無底線,‘萬世降表’,這也算得上是對孔聖人子嗣的一個最大諷刺。
儒家重人道大倫,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忠孝思想、倫理思想等等,都是儒家思想與統治結合的結果。
很多儒生做到了,很多的讀書人也做到了。但是孔聖人的嫡脈,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有些激動的朱允炆算得上是見到了偶像,對於他的皇爺爺,對於他的皇兄,朱允炆是敬畏。而對於孔訥這樣的‘大儒’,對於孔訥的祖上,朱允炆是發自內心的崇拜。
這就是一個讀書讀傻的孩子,將很多的事情想的太簡單了。好在他現在沒有什麽權利,隻是一個富貴的閑王爺,和他的很多皇叔一樣不是在鳳陽老家就是要被困在應天府。
雖然是衍聖公,但是孔訥也知道自己的身份。認真說起來,他還真的不如朱允炆這個親王貴重。文官之首,當然這也就是一個虛職。但是就算是實職,見到了親王也是要主動見禮的。
朱允煐就看起來很有皇家的教養和風度,甚至讓人恍惚間看到了‘先皇’了。那個沒能順利登基的‘皇帝’,同樣是那麽的儒雅、謙和,飽讀詩書的同時也有不少文名。
至於今上,不愧是洪武皇帝帶大的,雖然有著先皇的一些寬仁。但是大家骨子裏也覺得新皇,實際上就是一個小洪武,同樣也是無比霸道的,讓不少文物勳貴會心驚膽戰。
這些文武百官們有什麽想法,對朱允煐來說真的不算什麽,他也確實不在乎那些事情。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朱允煐沒打算去學他的皇爺爺,但是也沒打算當個讓文官們歌功頌德的‘仁宗’,他會拿出自己的態度和能力。
朱允炆對孔訥是很熱情的,甚至是無微不至。這可比平常對老朱的時候熱情多了,不過那也可能是老朱威嚴太甚,讓朱允炆跟個小鵪鶉似的。
而現在的朱允炆站在他的大哥麵前,也是一直都有一些壓力的。雖然早些年的時候,他的母妃是有著一些想法,甚至朱允炆暗地裏也是在刻苦學習、仁孝儒雅等等,一切都是在學他的父皇,就是希望父皇和皇爺爺能夠看到他一些。
隻是朱允炆慢慢的也發現了,隻要大哥還活著,那些事情就和他沒有什麽關係。甚至朱允炆都是在想,他也他的兩個胞弟能不能活的比較舒服,全都看他們的皇兄的態度。
在武英殿,朱允炆一板一眼的說道,“陛下,衍聖公業已住進鴻臚寺。禮部和國子監按照吩咐,邀衍聖公赴國子監。此次恩榮宴,衍聖公會與眾進士論道、指點學問。”
朱允煐笑著點了點頭,誇獎說道,“這個事辦的不錯,回頭自己去文淵閣選幾本喜歡的書或字畫。對了,讓老四明日進宮,他也該封王了。”
老四朱允熞,自然也就是朱允炆的胞弟。但是名義上的親大哥,那就是朱允煐了。實際上現在照顧大朱的四子、四女,這都是朱允煐的責任。
朱允炆沒有‘謙虛’,因為按照祖製,他的胞弟朱允熞確實是要封王了。雖然沒有實封的藩地,但是好歹也是有著親王的榮耀和地位。這些事情對於朱允炆、朱允熞來說是挺重要的,雖然也不敢和朱允熥那混世魔王相比,但是多少也是希望他們的大哥多些寬待。
想起來了什麽一般,朱允煐問道,“老四可有喜歡的王爵封號?”
這一下朱允炆有些誠惶誠恐的說道,“一切皆有陛下做主,老四不敢逾越。”
“皇爺爺將好一點的封號都封給皇叔們了,你這王號就不尊貴。要我說啊,老四給他個宋王吧。”朱允煐揉著太陽穴,頗為無奈的說道,“還有皇叔也要封王,回去準備一下。老四也該開府了,他是想要留在應天府,還是雖咱們去北平?”
宋王,這還真的不算特別貴重,但是好歹也是春秋時期的國號。如果不是老朱當過吳王,這個宋王還是要比吳王尊貴一些的。不過在大明朝,吳王顯然是無比特殊的。
朱允炆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朱允煐的表情,有些膽怯的說道,“南方文風盛,臣弟想要留在這邊。”
“留就留吧,父皇和母後的陵寢也離不開人。”朱允煐也沒在意,他一開始就知道朱允炆對他沒有多少威脅,現在更不存在什麽威脅之說,“說起來允熥那混賬也想要留在江南,他行事沒有章法,紈絝之氣太濃,若是留在應天府,你做哥哥的得管著他。”
朱允炆覺得這話聽聽就好,他要是前一刻在朱允熥麵前擺了哥哥的架子。那麽真正當哥哥的朱允煐就要出麵了,到時候就會讓大家知道什麽叫做大哥!
“允熥赤子之心,雖有貪玩、紈絝之舉,但是內心純善。”朱允炆捧著,可不敢真的跟著一起批評朱允熥,“前些時日允熥還去了府上,說是帶老四、老五去打獵。”
朱允煐無語,沒好氣的說道,“不要讓老四也老五跟著允熥學,那孩子小小年紀不學好。對了,老五得管管了,明日給他送去大本堂,隨皇叔讀書。”
老五朱允熙就是歌標準的熊孩子,才六歲的他有些無法無天了。朱允炆管不了,小家子氣的呂氏在教育子女方麵也不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呂氏教出來的孩子都差不多。
朱允炆退下了,朱允煐則是需要繼續批閱奏折。弟弟們的事情,真心很容易就辦好了。倒是朝堂之上的一些事情,從來都不是那麽容易做好的。
尤其是即將到來的時刻很重要,衍聖公的待遇要直線下滑了,讀書人也會跟著一起遭罪。
這些事情得處理好,要不然不說攪得天下大亂,但是多少會有一些波瀾。那樣的事情,朱允煐可不希望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