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 安排

字數:6146   加入書籤

A+A-




    朝堂之上,文臣武將各抒己見,哪怕是一些人依然沒有死心,自然是希望英示皇帝能夠在最後時刻改變主意。這些事情並不難,隻要太上皇一道聖旨就足夠了,到時候就皆大歡喜了,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

    真的到了那個時候,內閣製度就名正言順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個比較尷尬的定位。這可是有違祖製,洪武皇帝還沒有駕崩呢,英示皇帝就這麽大大咧咧的推翻祖製,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了,這也是很多人心裏覺得膈應的地方。

    畢竟對於很多人來說,規矩和製度無比重要,哪怕是皇帝也不能輕易的掀翻一些製度。

    這可是普世價值,英示皇帝這麽做簡直就是拿自己的名聲開玩笑。本來完全可以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但是看起來皇帝選擇了最不正確的一個辦法。

    愛說就去說吧,坐在龍椅上的那一位顯然也顧不上那麽多了。或者說這些反對的聲音早就在預料之中了,要是沒有這些反對的聲音,皇帝大概就需要懷疑這些臣子的立場,懷疑這些個人的道德水平了。

    名不正言不順也挺好的,起碼朱允煐覺得這些事情是符合他的利益。

    這樣的爭論也該告一段落了,因為固執的皇帝早就做出了決定,這絕對不是幾個大臣提出反對的意見就可以改變的,英示皇帝也是霸道的性子,和洪武皇帝幾乎沒有什麽區別。

    看著滿朝文武,朱允煐開口說道,“自宋以來,黃河改道以至於水患連連。咱大明如今國勢強盛,也是時候好好整治黃河水患。諸位愛卿,對此有何見解?”

    隨著皇帝的話音剛落,文武百官們自然也是紛紛的表達自己的看法。

    實際上很多人都心裏清楚,皇帝整治黃河水患的決心早就有了,既然是這樣的情況,也就沒必要在這個時候提出什麽反對的意見。

    而且大家都是聰明人,雖然現在看似風調雨順的,黃河水患的影響似乎也不是特別大。隻是大家也都明白,這隻是暫時的,絕對不代表大家就是高枕無憂。

    更準確的說法是,現在的黃河水患依然存在,隻不過隻是一些規模比較小的水患,還沒有出現真正的決口。

    現在的大明確實國力強盛,皇帝打算整治黃河水患,這反而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情。這樣的事情當然需要支持了,尤其是對於文臣來說,這樣的事情必須要支持,整治黃河水患,那是功在千秋的事情,但是需要支持的。

    相比起武勳們不但想著四處征戰,整治黃河水患顯然就是最好不過的選擇了。畢竟大明朝的武勳力量已經足夠強盛了,要是繼續這麽打下去,文臣們什麽時候才有機會出頭?

    茹瑺這個時候站了出來說道,“啟奏陛下,臣以為修築黃河大堤刻不容緩。如今水患並不嚴重,隻是臣等也明白,淮河下遊每逢陰雨,多是有些澇。”

    練子寧這個時候也站了出來,“啟奏陛下,臣以為修築黃河大堤當是朝廷大事。雖說耗費錢糧頗多,隻是一旦整治黃河有成,可保江山社稷萬世安寧。”

    朱允煐笑著擺手說道,“萬事安寧就太過了,若是能夠護佑大明子民百十年安寧,朕也就覺得夠了。”

    聽到皇帝這麽說,很多人也都是無語了,當今皇帝陛下顯然不是一個喜歡聽好話的性子。或者說一些客套話等等,對於當今皇帝來說根本沒有什麽效果。

    什麽萬歲,或者是萬世安寧之類的,不要說當今皇帝不相信這些,就是洪武皇帝很多的時候也不在乎這麽一些吉祥話。這兩位皇帝太現實了,他們顯然不是一兩句吉祥話就可以打動的。

    看著嚴震直,朱允煐說道,“治理黃河水患必然需要朝廷傾力而為,朕覺得單單隻是工部顯然不能成事。吏部也該出力,查閱百官履曆,善於治水者此番當為朝廷效力。”

    茹瑺自然沒有任何意見,他覺得這樣的安排才是最正確不過的。治理黃河水患還真的不是單單一個工部就能夠成事的,吏部需要派出不少官員協助,這也是大家早就心知肚明的。

    實際上治理黃河水患已經不是秘密了,先不說此前就已經傳出了各種消息,最主要的是前些時日,好多的事情已經明朗化了。大家都知道皇帝對於治理黃河的決心,也都知道這件事情是以工部尚書為主。

    前任戶部尚書被責罰,更是讓很多人無比唏噓。鬱新似乎是非常不想跳進這個大坑,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或者說皇帝要是不講理,那麽哪怕貴為尚書也無能為力。

    想想鬱新現在的遭遇,很多人就心裏清楚,要是誰敢阻攔皇帝修理黃河大堤,那就是在和皇帝作對。這樣的國策根本不容許有任何的動搖,誰要是在這個時候唱反調,那就是在與黃帝為敵,下場自然不言而喻。

    隻是有吏部和工部顯然不夠,修築黃河大堤這樣的浩大工程,自然也意味著需要花費無數錢糧,需要足夠多的勞力。所以在這個時候,戶部自然也就是重要的角色了。

    想想前任尚書的下場,現在應該做些什麽,現在應該如何表態,實際上也根本不需要琢磨。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就好,萬萬不可在這樣的時刻和皇帝為敵。

    朱允煐這個時候也繼續說道,“雖說修築黃河大堤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前事不忘、後世之師。隋煬帝修築大運河,以至於天下動蕩。元朝時也是修築黃河,以至於民怨沸騰。”

    朱允煐說的這些都不算什麽秘密,很多人都心裏清楚,這樣浩大的工程不隻是需要足夠多的錢糧,更需要無數的勞力。

    不管是征調民夫,或者是服徭役,在這樣的工程上再多人都不算多。而且這些人多半都是青壯,管理起來那可不是什麽簡單的事情。

    一旦有一些野心家開始鬧事,說不定還真的能夠引起一些麻煩。

    現在的大明朝畢竟才開國三十餘年,好多老一輩的人還在想著陳友諒、張士誠,想著劉福通,想著憑什麽就是一個乞丐能夠坐龍椅。

    在這樣的年代,真的不缺少一些野心家,或者一些頭腦發熱就做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更何況現在的百姓認知水平也比較有限,一旦有人登高一呼,說不定很多人就稀裏湖塗的被裹挾進去。

    大明朝現在看起來國泰民安,百姓也比較富足,隻是誰都明白,現在這樣的水平雖然不錯,可未必就達到了一些人的預期,會有人想要得到更多。

    更何況不管是老朱還是小朱,他們的一些做法也觸動了不少人的利益,看著老朱家坐穩江山,這也是很多人心裏麵不舒服的地方。如果給了他們機會,他們還真的不介意給大明帶來一些麻煩。

    或者有那麽一些人自認為懷才不遇,他們未必想要的就是什麽富貴榮華,或者封侯拜將。名利之類的對他們吸引力有限,那些人想要的隻是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才華。

    至於什麽天下動蕩,或者民不聊生,那就不是他們需要在意的事情了。身懷屠龍術,那自然就要做一些驚天動地的事情,這樣才是一展所長,這樣才是大丈夫所為。

    都察院、刑部必須也要跟進,必須要有著嚴格的監控,絕對不能在這樣的一些事情上出現太大的動亂,大明朝的盛世才剛剛開始,絕對不能在這個時候出現一些動蕩影響大明朝的發展。

    功在千秋,罪在當下,這樣的事情朱允煐絕對不能接受。

    嚴震直看起來就激動萬分,明眼人都能夠看得出來,他這個工部尚書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治理黃淮這樣的重任,現在也是落在了嚴震直的身上。

    毫無疑問,這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出現什麽偏差,那麽曾經的努力都將化為烏有。可是,對於不少有抱負的人來說,治理黃淮這樣的事情,顯然也是有機會名垂千古的,這對於不少人來說也算得上無上榮光。

    治理黃淮的事情,現在看起來也告一段落了,起碼現在看起來整體的框架已經達成了。誰負責這件事情,哪些部門需要參與其中,現在已經有了答桉。

    一些人羨慕嚴震直,也有一些不以為然,或者還有人有其他的想法。

    工部尚書即將去治理黃淮,那也就意味著他根本沒有時間更多的去做好工部的日常工作。

    短時間內看起來可能沒什麽問題,但是時間稍微長久一點,這必然會讓不少人覺得不叫個事。更何況明眼人都能夠看得出來皇帝對於公布的重視,不可能一直讓工部尚書呆在黃河大堤而不理會工部的日常。

    說不定很快就要是工部尚書要換人了,這對於不少人來說也是一個機會。

    能夠站在朝堂上的,至少是四品官,都算得上朝廷重臣。但是對於更多的人來說,他們還更希望向上爬一爬,如果能夠執掌一部,那才算得上仕途達到頂峰。

    早年間的洪武朝,當官絕對是一個高危的工作,六部尚書當中經常出現一些空缺,或者出現一些重臣被罷黜、處死。即使是這樣,依然無法改變很多人對於高官顯貴的追求。

    現在的英示朝看起來也是一個樣,別看英示皇帝才登基四載。但是在六部尚書中,可沒少出現一些更替。有的人是年老或者病死,但更多的看起來還是皇帝有意識的進行調整。

    這是一個好現象呀,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仕途還有上升的空間。

    很多人已經開始忍不住摩拳擦掌,或許需要好好的運作一番呢,這樣才有機會成為真正的重臣。更何況大家都能夠看得出來英示皇帝對於工部的重視,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有機會更進一步。

    一個隻是家境富庶的地主而已,甚至隻是糧長這樣不入流的小吏,這都能夠成為大明朝的工部尚書。那麽對於飽讀詩書的正經讀書人來說,他們也有機會一展所長,讓皇帝知道什麽叫做真正的國之棟梁!

    在不少文臣心思各異的時候,一些武勳現在心裏多少有些打鼓。

    高麗那邊的戰事終了,本來以為朝廷將向西北發展,在那邊還有蒙元餘孽,很多人還準備著跟隨著藍玉建功立業。但是現在看起來呢,好似根本沒有什麽機會了。

    明擺著的事情呀,朝廷現在需要集中力量治理黃淮,哪裏還有更多的餘力去討伐蒙元餘孽?

    對於武勳來說一旦失去了建功立業的機會,那麽也就意味著他們的地位下降。現在是治世,這也就意味著武勳地位的下降,那些讀書人的地位將進一步的提升。

    很明顯這對於武勳不是一個好消息,隻是他們看起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先不說皇帝治理黃淮的決心,單單就是這麽些年大明朝戰事不斷,稍微的修整一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雖然這麽些年下來,大明朝也算不上窮兵黷武,不過給百姓更多的修養生息的機會,這絕對不是什麽壞事情。

    立場不同,看待事物自然也就會有一些差異,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值得大驚小怪。

    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他們的一些心思朱允煐也是心裏清楚。不過也沒必要多說什麽,因為皇帝有著皇帝的心思和想法,他不可能單純的隻是照顧文臣或者武將,他需要統籌全局,需要做的事治理好整個江山。

    一次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早朝,甚至還隻是常朝而已。但是討論的都是一些了不得的大事,說不定會影響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朝廷格局,當然也有可能這就是在討論以後的大明製度,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不過朱允煐也沒覺得有什麽問題,早就習以為常了,畢竟他是皇帝,他的很多決定就是影響著整個江山社稷。

    接下來幾年的一些重大事情看似安排好了,但是不代表朱允煐就可以偷懶,他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