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第七十一章
字數:6443 加入書籤
A+A-
湧進東郡的鮮卑人越來越多了。
那支率先自河內南下, 突入東郡的鮮卑部族有數千之眾,已經是鮮卑當中排得上的大族,族中男子皆驍勇善戰, 才有一馬當先的勇氣。
盡管他們在東郡肆虐沒幾日便被陸懸魚所破,但他們押送回去的漢人與財物已經被其他部族或者親眼所見, 或者親耳所聞了。
他們搶了男女數百戶作為奴隸, 又劫了些糧草財物, 其中貴重的東西不算很多, 但仍然在耳口相傳中變了個模樣。
那些穿著破衣爛衫的鮮卑人興奮地對自己的頭領說,東郡是中原腹地的大郡哪!什麽叫膏腴之地!這就是膏腴之地!那裏的人穿著精美的綢緞,趕著肥美的牛羊,家裏的糧倉滿得都要流下來!聽說那個部族搶了幾萬男女,黃金白銀不計其數!每個人都能分到一大筆犒賞不說, 還有漢軍的人頭可以帶回去領賞!
快些!再快些!要是慢了一步,陸廉的人頭就要被他們先割了去了!
在她大破那支鮮卑部族後, 數日裏不停地撞上懷揣著這種黃金夢的鮮卑人,他們都會試探性地先騎射一輪,看看情況再衝過來,見形勢不對想逃跑時,憑他們的駑馬常也跑不過並州騎兵。
而後或許是漢軍大勝的消息傳出去了,鮮卑人忽然地又藏了起來,很難再抓住了。
數量雖然越來越多, 但想見到他們卻越來越難。
與陸懸魚交手過的任何軍隊都不一樣, 這些鮮卑部族並不像她想象的那樣,少則數千,多則上萬。
實際按照她後來的估算,進入中原的鮮卑部族沒有上百, 也有幾十,他們當中少的不過數百人,甚至還有數十人的小部落,平時也是被大部族欺□□罵,為奴為婢地生活,此時聽說中原有戰事,也興衝衝地跟了來。
他們騎著瘦骨嶙峋的劣馬,拎著木棒,如禿鷲一般睜著貪婪的眼睛,將一座座被摧毀的村莊再從頭到腳地仔細翻一翻,若是能尋到兩三個在上一輪劫掠中僥幸逃命的百姓,就如獲至寶地用繩子一套,當了自己部族寶貴的戰利品,一路牽著走去。
這樣不擇手段的鮮卑人越來越多,自然也不在乎東郡士族中哪些親袁公,哪些不親袁公。
以他們那混沌而愚魯的頭腦而言,原本就聽不懂,也分辨不清“門閥”、“郡望”這些聒噪東西。
他們甚至連袁公的命令都聽不懂!
放他們進來,要去哪,該打誰,他們想不明白,也不去想,他們隻想著一路南下,一路劫掠,把自己曾經受的氣都在漢人身上發泄出來!
當他們悄悄自酸棗一路北上,如瘟疫一般在東郡蔓延開時,陸懸魚原以為會是一場新的麻煩——這的確是很麻煩的。
他們仿佛是一群賊寇,但與尋常賊寇又截然不同。尋常賊寇是活不下去的農人集結而成,戰鬥力通常是有限的,跑也沒那麽容易跑。
而鮮卑人也不知道都是在什麽地獄模式裏內卷出來的,戰鬥力參差不齊,但求生欲竟然還極強!又能吃苦,又能逃跑,想抓他們就很麻煩!
畢竟在袁紹的圍困下,臧洪的地盤隻剩下半個東郡,另外半個都是袁紹的人了!
但她完全沒有想到,那些原本想要北上,或者已經開始往北跑的士族又漸漸地退回來了。
其中甚至還有一些原本依附袁紹的東郡官員,也跟著士人一起跑來了。
……那次其實算不得釣魚執法。
她的兵馬在黎陽以東修整,她自己同幾個親信騎馬出來溜達溜達,偵查地形,在一片丘陵高地上往下望時,見到了那麽一支隊伍經過。
看起來是世家,但更像一支私軍,兩旁的健仆都帶了武器,十幾輛輜車沉甸甸的,碾在土路上都軋出了車轍,前麵有一群青壯年士人開路,後麵軺車上坐著白發蒼蒼的老頭兒,高冠博帶,很是威嚴,不僅有陳珪的氣勢,手上還有一根形製很特別的杖。
錯金銀的鳥兒在杖頭昂首挺胸,老頭兒坐在車上也是這般模樣。
“神氣什麽!”有人在她背後嘀咕。
“你難道不曾見到?那是鳩杖!”
“鳩杖?”她想了一下,忽然懂了,“朝廷發的那個?”
封建王朝的皇帝們一般對自己治下百姓們過得好不好很在意——當然也許其實不在意,但沒人把這種話說出口,甚至大多都得整點麵子工程。
其中“老人比較多”這件事就很給天子麵子,還會特意發一根頭頂鑲嵌鳩鳥的手杖表彰一下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不表彰他的才學品行,就表彰他活得久,給天子長臉了,反正漢朝人沒有老齡化社會的概念。
有了這根鳩杖,老人就有了一些特權,比如說做點什麽國家壟斷經營的生意,比如說得到國家發的糧米,比如說尋常人鬥毆隻按鬥毆論處,持杖的老人要是被打了,不管輕重對方都有被判斬首棄市的風險。
再考慮到東漢後幾位皇帝都不怎麽著調,天災頻仍,底層平民別說活到七十歲,能打個對折都不敢訴苦——能拿到這東西的大多不是窮苦老人,這就更惹不起了。
總之,這是一根陳老爺子得再堅持幾年才能拿到的鳩杖,有了這東西,就有了道德高地。這位老人既有鳩杖,又是坐在軺車上的士人打扮,身旁又有這麽多的子孫和仆役,基本上就已經把各種bff拿滿了。
在以孝治天下的漢朝,哪怕是哪位諸侯,也不敢對這位老人不恭不敬。
……她的話說得太滿了。
這支隊伍走過去沒多久,遠處的地平線上就卷起了一股黑煙。
這一天難得的沒有雲,萬裏晴空,連風都沒有,於是那股煙筆直地衝上了青天。
“那是狼煙?”
“有敵襲!將軍!”
“必是剛剛那支隊伍!還未走出十裏便遇了胡兒!”
幾雙眼睛一起看她,她在馬上愣了片刻。
鮮卑人神出鬼沒,張遼的並州騎兵卻不能連天征伐。
“將軍,咱們可要去救援?”有人這樣嚷了起來,“咱們的騎兵就在山下!”
“那是將軍的親衛,如何能調用!況且不足百人,若那支鮮卑軍來勢洶洶,如之奈何!”
她已經發愣結束了。
“我雖不知剛剛那群人是哪個世家出身,但他們仆役整齊,又能點起狼煙,可見應當能支撐住一陣子,”她說,“傳令下去,要兒郎們擎起旗來,還有,在山坡上起烽火!”
這一次的士人的確沒有上一次那麽慫。
他們出身河內,避禍黎陽,原本是不想依附袁紹的——準確說這個家族誰也不想依附,他們以漢臣自居,但又覺得天子暗弱,劉備未必能在這場戰爭中活下來,因此總想著觀望一下,既博取一個美名,又不至於與哪一路諸侯對立。
……沒想到觀望觀望,就把鮮卑人觀望來了,隻能匆忙北上。
黎陽附近原本頗為安全,再走個數十裏便進入冀州境內,但這一群人也未輕率行事,而是命令五百健仆人皆佩刀,族中的年輕兒郎們也作戎裝打扮。
甚至其中有個小郎君未雨綢繆,連作狼煙用的幹濕木柴都提前預備了!
他們果然遇到了鮮卑人!
“將車在外!人在內!”
“避箭!避箭!”
“有長杆沒有!”
一輪箭雨襲來,那個二十歲左右的青年趴在車下大喊,“將長杆拒敵!”
“我們豈能敵得過他們!”有人哭叫出聲。
老頭兒氣勢洶洶地從軺車上站起來,“我大漢——!”
一根箭飛了過來!
小青年“嗷!”地一聲給老頭兒揪下車了!
場麵一時非常混亂。
有鮮卑人試探著向前,被車所阻,有人下馬想要牽開車子,但車後又探出了長杆。
但這些鮮卑人總算還有並肩作戰的能力,而那些健仆則在步步逼近時露了怯——很快有車子裏傳出了年輕女子的哭叫聲!
“七娘!七娘!”被撲倒的老人來不及揪打自己的孫子,顫巍巍地指著輜車大喊起來,“快去救你阿姊啊!”
有年輕女子被揪著發髻,扯出了車,仆役中立刻有人衝上前想救援,卻被一刀捅穿後踹開!
那鬆散的防線到處都是漏洞,稍微一用力拉扯,頃刻便崩開了。
到處都有鮮血飛濺,到處都有慘叫與哭聲,隻有狼煙仍舊筆直向天,直至某一個警醒的鮮卑人忽然大嚷起來!
“是陸廉的騎兵!”那人用中原人聽不懂的話高叫起來,“撤啊!撤啊!”
陸懸魚就是在這種時候衝下來的。
鮮卑人其實並不多,看人數不超過五百,隻是騎兵對步兵總有先天性的優勢,何況這千餘人還稱不上步兵。
但這些被集結起來,並得到一定指揮的健仆仍然阻擋了那群鮮卑人殺戮的效率,而且盡力地影響了他們的信心。
鮮卑人打仗的效率不怎麽高,但跑起來快極了。
當她領了百餘騎兵,扛著旗幟衝過來時,那些胡兒已經跑了大半,剩下少數的也立刻被漢軍衝上前,一刀一個。
那位八十餘歲的老人衣服已經破了,臉上也全是灰,手持著鳩杖,仍然在企圖衝破自己兒孫們組成的包圍圈,怒發衝冠地在高喊要和胡人決一死戰。
直到鮮卑人跑得不見蹤影了,她這裏也解決戰鬥了,他才終於消停下來。
算上仆從足有數千人的這一大家子總算可以跟她好好見禮了。
老人叫司馬儁,是當過大官的;
壯年兒子叫司馬防,也當過大官;
接下來是這一群小青年,各個都姓司馬就沒錯了,很客氣地出來跟她見禮時,挨個報上姓名,就跟報菜名似的,讓人聽著都感覺眼花繚亂。
但她還是在這群人裏準確地尋找到了一個聽著很耳熟的名字,正是那個剛剛指揮仆役們組織陣線,防守反擊的小青年,二十歲出頭,人長得也不難看,而且特別敏銳。
“在下司馬懿,”小青年用非常靈活的脖子轉動了一下腦袋,“將軍莫非於何處聽過在下的名字?”
那支率先自河內南下, 突入東郡的鮮卑部族有數千之眾,已經是鮮卑當中排得上的大族,族中男子皆驍勇善戰, 才有一馬當先的勇氣。
盡管他們在東郡肆虐沒幾日便被陸懸魚所破,但他們押送回去的漢人與財物已經被其他部族或者親眼所見, 或者親耳所聞了。
他們搶了男女數百戶作為奴隸, 又劫了些糧草財物, 其中貴重的東西不算很多, 但仍然在耳口相傳中變了個模樣。
那些穿著破衣爛衫的鮮卑人興奮地對自己的頭領說,東郡是中原腹地的大郡哪!什麽叫膏腴之地!這就是膏腴之地!那裏的人穿著精美的綢緞,趕著肥美的牛羊,家裏的糧倉滿得都要流下來!聽說那個部族搶了幾萬男女,黃金白銀不計其數!每個人都能分到一大筆犒賞不說, 還有漢軍的人頭可以帶回去領賞!
快些!再快些!要是慢了一步,陸廉的人頭就要被他們先割了去了!
在她大破那支鮮卑部族後, 數日裏不停地撞上懷揣著這種黃金夢的鮮卑人,他們都會試探性地先騎射一輪,看看情況再衝過來,見形勢不對想逃跑時,憑他們的駑馬常也跑不過並州騎兵。
而後或許是漢軍大勝的消息傳出去了,鮮卑人忽然地又藏了起來,很難再抓住了。
數量雖然越來越多, 但想見到他們卻越來越難。
與陸懸魚交手過的任何軍隊都不一樣, 這些鮮卑部族並不像她想象的那樣,少則數千,多則上萬。
實際按照她後來的估算,進入中原的鮮卑部族沒有上百, 也有幾十,他們當中少的不過數百人,甚至還有數十人的小部落,平時也是被大部族欺□□罵,為奴為婢地生活,此時聽說中原有戰事,也興衝衝地跟了來。
他們騎著瘦骨嶙峋的劣馬,拎著木棒,如禿鷲一般睜著貪婪的眼睛,將一座座被摧毀的村莊再從頭到腳地仔細翻一翻,若是能尋到兩三個在上一輪劫掠中僥幸逃命的百姓,就如獲至寶地用繩子一套,當了自己部族寶貴的戰利品,一路牽著走去。
這樣不擇手段的鮮卑人越來越多,自然也不在乎東郡士族中哪些親袁公,哪些不親袁公。
以他們那混沌而愚魯的頭腦而言,原本就聽不懂,也分辨不清“門閥”、“郡望”這些聒噪東西。
他們甚至連袁公的命令都聽不懂!
放他們進來,要去哪,該打誰,他們想不明白,也不去想,他們隻想著一路南下,一路劫掠,把自己曾經受的氣都在漢人身上發泄出來!
當他們悄悄自酸棗一路北上,如瘟疫一般在東郡蔓延開時,陸懸魚原以為會是一場新的麻煩——這的確是很麻煩的。
他們仿佛是一群賊寇,但與尋常賊寇又截然不同。尋常賊寇是活不下去的農人集結而成,戰鬥力通常是有限的,跑也沒那麽容易跑。
而鮮卑人也不知道都是在什麽地獄模式裏內卷出來的,戰鬥力參差不齊,但求生欲竟然還極強!又能吃苦,又能逃跑,想抓他們就很麻煩!
畢竟在袁紹的圍困下,臧洪的地盤隻剩下半個東郡,另外半個都是袁紹的人了!
但她完全沒有想到,那些原本想要北上,或者已經開始往北跑的士族又漸漸地退回來了。
其中甚至還有一些原本依附袁紹的東郡官員,也跟著士人一起跑來了。
……那次其實算不得釣魚執法。
她的兵馬在黎陽以東修整,她自己同幾個親信騎馬出來溜達溜達,偵查地形,在一片丘陵高地上往下望時,見到了那麽一支隊伍經過。
看起來是世家,但更像一支私軍,兩旁的健仆都帶了武器,十幾輛輜車沉甸甸的,碾在土路上都軋出了車轍,前麵有一群青壯年士人開路,後麵軺車上坐著白發蒼蒼的老頭兒,高冠博帶,很是威嚴,不僅有陳珪的氣勢,手上還有一根形製很特別的杖。
錯金銀的鳥兒在杖頭昂首挺胸,老頭兒坐在車上也是這般模樣。
“神氣什麽!”有人在她背後嘀咕。
“你難道不曾見到?那是鳩杖!”
“鳩杖?”她想了一下,忽然懂了,“朝廷發的那個?”
封建王朝的皇帝們一般對自己治下百姓們過得好不好很在意——當然也許其實不在意,但沒人把這種話說出口,甚至大多都得整點麵子工程。
其中“老人比較多”這件事就很給天子麵子,還會特意發一根頭頂鑲嵌鳩鳥的手杖表彰一下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不表彰他的才學品行,就表彰他活得久,給天子長臉了,反正漢朝人沒有老齡化社會的概念。
有了這根鳩杖,老人就有了一些特權,比如說做點什麽國家壟斷經營的生意,比如說得到國家發的糧米,比如說尋常人鬥毆隻按鬥毆論處,持杖的老人要是被打了,不管輕重對方都有被判斬首棄市的風險。
再考慮到東漢後幾位皇帝都不怎麽著調,天災頻仍,底層平民別說活到七十歲,能打個對折都不敢訴苦——能拿到這東西的大多不是窮苦老人,這就更惹不起了。
總之,這是一根陳老爺子得再堅持幾年才能拿到的鳩杖,有了這東西,就有了道德高地。這位老人既有鳩杖,又是坐在軺車上的士人打扮,身旁又有這麽多的子孫和仆役,基本上就已經把各種bff拿滿了。
在以孝治天下的漢朝,哪怕是哪位諸侯,也不敢對這位老人不恭不敬。
……她的話說得太滿了。
這支隊伍走過去沒多久,遠處的地平線上就卷起了一股黑煙。
這一天難得的沒有雲,萬裏晴空,連風都沒有,於是那股煙筆直地衝上了青天。
“那是狼煙?”
“有敵襲!將軍!”
“必是剛剛那支隊伍!還未走出十裏便遇了胡兒!”
幾雙眼睛一起看她,她在馬上愣了片刻。
鮮卑人神出鬼沒,張遼的並州騎兵卻不能連天征伐。
“將軍,咱們可要去救援?”有人這樣嚷了起來,“咱們的騎兵就在山下!”
“那是將軍的親衛,如何能調用!況且不足百人,若那支鮮卑軍來勢洶洶,如之奈何!”
她已經發愣結束了。
“我雖不知剛剛那群人是哪個世家出身,但他們仆役整齊,又能點起狼煙,可見應當能支撐住一陣子,”她說,“傳令下去,要兒郎們擎起旗來,還有,在山坡上起烽火!”
這一次的士人的確沒有上一次那麽慫。
他們出身河內,避禍黎陽,原本是不想依附袁紹的——準確說這個家族誰也不想依附,他們以漢臣自居,但又覺得天子暗弱,劉備未必能在這場戰爭中活下來,因此總想著觀望一下,既博取一個美名,又不至於與哪一路諸侯對立。
……沒想到觀望觀望,就把鮮卑人觀望來了,隻能匆忙北上。
黎陽附近原本頗為安全,再走個數十裏便進入冀州境內,但這一群人也未輕率行事,而是命令五百健仆人皆佩刀,族中的年輕兒郎們也作戎裝打扮。
甚至其中有個小郎君未雨綢繆,連作狼煙用的幹濕木柴都提前預備了!
他們果然遇到了鮮卑人!
“將車在外!人在內!”
“避箭!避箭!”
“有長杆沒有!”
一輪箭雨襲來,那個二十歲左右的青年趴在車下大喊,“將長杆拒敵!”
“我們豈能敵得過他們!”有人哭叫出聲。
老頭兒氣勢洶洶地從軺車上站起來,“我大漢——!”
一根箭飛了過來!
小青年“嗷!”地一聲給老頭兒揪下車了!
場麵一時非常混亂。
有鮮卑人試探著向前,被車所阻,有人下馬想要牽開車子,但車後又探出了長杆。
但這些鮮卑人總算還有並肩作戰的能力,而那些健仆則在步步逼近時露了怯——很快有車子裏傳出了年輕女子的哭叫聲!
“七娘!七娘!”被撲倒的老人來不及揪打自己的孫子,顫巍巍地指著輜車大喊起來,“快去救你阿姊啊!”
有年輕女子被揪著發髻,扯出了車,仆役中立刻有人衝上前想救援,卻被一刀捅穿後踹開!
那鬆散的防線到處都是漏洞,稍微一用力拉扯,頃刻便崩開了。
到處都有鮮血飛濺,到處都有慘叫與哭聲,隻有狼煙仍舊筆直向天,直至某一個警醒的鮮卑人忽然大嚷起來!
“是陸廉的騎兵!”那人用中原人聽不懂的話高叫起來,“撤啊!撤啊!”
陸懸魚就是在這種時候衝下來的。
鮮卑人其實並不多,看人數不超過五百,隻是騎兵對步兵總有先天性的優勢,何況這千餘人還稱不上步兵。
但這些被集結起來,並得到一定指揮的健仆仍然阻擋了那群鮮卑人殺戮的效率,而且盡力地影響了他們的信心。
鮮卑人打仗的效率不怎麽高,但跑起來快極了。
當她領了百餘騎兵,扛著旗幟衝過來時,那些胡兒已經跑了大半,剩下少數的也立刻被漢軍衝上前,一刀一個。
那位八十餘歲的老人衣服已經破了,臉上也全是灰,手持著鳩杖,仍然在企圖衝破自己兒孫們組成的包圍圈,怒發衝冠地在高喊要和胡人決一死戰。
直到鮮卑人跑得不見蹤影了,她這裏也解決戰鬥了,他才終於消停下來。
算上仆從足有數千人的這一大家子總算可以跟她好好見禮了。
老人叫司馬儁,是當過大官的;
壯年兒子叫司馬防,也當過大官;
接下來是這一群小青年,各個都姓司馬就沒錯了,很客氣地出來跟她見禮時,挨個報上姓名,就跟報菜名似的,讓人聽著都感覺眼花繚亂。
但她還是在這群人裏準確地尋找到了一個聽著很耳熟的名字,正是那個剛剛指揮仆役們組織陣線,防守反擊的小青年,二十歲出頭,人長得也不難看,而且特別敏銳。
“在下司馬懿,”小青年用非常靈活的脖子轉動了一下腦袋,“將軍莫非於何處聽過在下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