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第一百九十四章
字數:6491 加入書籤
A+A-
“曹操在對麵營中?”
司馬懿輕輕地搖了搖頭, “在下不知。”
她狐疑地盯著他,似乎要從他那張光滑的臉上翻出些藏在羽毛下的秘密, 但司馬懿見了她的目光, 立刻苦笑起來。
“在下何曾藏拙?”
“你經常藏,”她隨口說道,“什麽都藏些。”
將司馬懿日常躺平吃獨食那點小毛病裹挾進來, 其實是很不對勁的,因為這種話不適合主君與臣子說,但她除卻戰時,經常是這種威儀不肅的樣子, 因此司馬懿靈活的脖子立刻開始左右擺動,拚命否認。
“將軍, 在下與淳於瓊麾下素來是沒什麽交情的。”
“那你怎麽知道曹操不曾西行?”
“他非但未過潼關,甚至連滎陽也不曾進, 這豈不是明證?”
曹操在哪裏,司馬懿也不清楚,他不能確定這位上馬能打仗下馬能寫詩的梟雄目前的位置, 隻能通過一些細枝末節來推斷。
比如說曹操殺死許攸時黃河尚未冰封,黃河北岸完全被袁紹軍所控製,那也是他趕路的最佳時機, 而司馬氏出身河內, 若是曹操路過河內,是一定會有信傳到他手上的。
司馬懿頻頻寫信, 每一個留在河內的世家都否認了這件事,於是他必須接受這個事實——盡管袁紹為同劉備決戰,將曹操趕去長安,但曹操並不準備真去當那個征西將軍。
那麽下一個問題是:曹操留在冀州, 他想做什麽呢?
他隻有一千多的兵卒,寒酸之至,但他還有數千民夫跟隨,並且得了許攸的家貲,那可是武裝一支軍隊都綽綽有餘的家貲,他得以從倉惶中緩過氣來,可以鎮定地觀察這片戰場。
帳篷是不保溫的。
陸懸魚因此忽略了司馬懿一些不得體的行為。
……比如說他在不斷靠近火盆,盡管他還坐在坐具上,但不斷地將兩隻手湊過去烤,再充滿渴望地動一動屁股下的腳,於是整張坐具都隨著他的小動作在不斷向前移,慢慢就湊到了火盆旁邊。
“也就是說,曹操未必會在最開始時接手淳於瓊的兵馬。”
“不錯,”司馬懿說道,“或趁淳於瓊式微時奪權,或以巧言說以厲害,迫其交出兵權。”
冀州軍中的上層軍官,多半是與曹操有舊的,正如淳於瓊,大家都是自雒陽起家,一路並肩作戰過數次,甚至約為姻親。
即使其中有些和曹操不對付的人,隻要審時度勢些,也不會在淳於瓊被控製的情況下奮起反抗。
但這隻是那些中郎將,那些校尉,還有那些世家子的想法啊。
她伸出兩隻冰涼的手搓搓臉,想問司馬懿就算曹操奪了兵權,控製了上層軍官,難道冀州軍中的中下層官兵也能信他嗎?
陸懸魚立刻意識到自己在想一個傻問題。
袁紹和許攸做的事很不地道,但從頭到尾都不曾與曹操撕破臉——如果是簡雍先生來說冷笑話,大概會評價許攸到死都隻是腦袋被砸爛,那張臉的確是不曾撕下來的——因此軍中將士怎麽會知道曹操到底是個什麽定位呢?
他身上那個征西將軍,那都是主公為他表的啊!除此之外還給曹公的下屬也表了一堆官職啊!
這群大諸侯看六百石的職位是種羞辱,下層士兵哪裏能理解這種羞辱?要是換到一千八百年後,大概就是平民百姓看某人渣大佬同自己夥伴搞分手戲碼時,不僅丟過去一張七八個零的現金支票,還附帶一份對方全家老小都能每年領錢領到老死為止的基金!
所以話說回來,主公寬仁愛士,對自己這位發小更是風雨同舟許多年,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地幫扶著,許多冀州兵是與兗州兵並肩作戰過的,隻要上層不發話,下麵哪裏會想到曹操有什麽壞心眼?
……大家不都是主公的小翅膀嗎!
“這事我明白了,”她想清楚了,“必須得淳於瓊自己心裏清楚才好。”
火盆裏的木頭漸漸燒盡了,她不怕冷,因此不曾立刻加柴,司馬懿卻有些不滿意了。
他伸出爪子靠近火盆。
一顆火星迸出來,他突然“嘶”了一聲,又將手快速籠回袖子裏了。
“將軍且耐心些,行事不可莽撞啊。”見她將目光掃過來,司馬懿硬著頭皮說道。
那不是一個曹操。
那是個薛定諤的曹操。
在沒攻破淳於瓊大營前,她是沒辦法查明裏麵裝的到底是庸將淳於瓊,還是大魔王曹操。
她也沒辦法動用士族的情報線去探查。
說起來她挺不理解的,曹操個子不高,長得也不是特別英俊,行事心狠手辣,時不時還展露一下薄情寡義的底子。
但他身邊是有一群忠心耿耿的謀士和武將的,在這群人眼裏,主公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簡而言之跟著他準沒錯!
尤其這些人都不是什麽愚笨之人,而是世上一流的謀士和武將,曹操有這樣一群忠心之人,再加上那數千人幾乎都是他從家鄉帶出來的老兵,想打探他的消息就變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所以她必須自己去試,用戰場上的表現來判斷對麵到底是什麽人,藏了什麽心眼。
司馬懿將手籠進袖子裏,悄悄地蹭來蹭去,似乎很想吹一吹手背,又忍住了。
看見這個小小的,莽撞行為所帶來的後果,陸懸魚“噗嗤”一聲樂了。
“不莽撞,反正營中木柴也還夠用幾日,我令民夫也不去砍柴便是,”她說道,“但我得試試他。”
淳於瓊的兵馬屯紮於城外,背靠白馬城,互為倚仗,算是非常樸素且保守的一種紮營方式。
在雙方最初試探性接觸,並慷慨解囊提供給她營外民夫一千多件過冬寒衣之後,這位主帥非常吝嗇地關住了轅門,似乎不準備再與她有點什麽交流。
她不在乎,她讓司馬懿寫了一封戰書,由張遼送進營去,當然也不是正常遣使送去的,她從來不是這個客客氣氣的畫風,戰書是被係在箭上射進去的。
但張遼準備出發時,陸懸魚忽然又改變主意了。
她問司馬懿,“你那個戰書,不能再改改?”
司馬懿明顯有點懵,“將軍欲如何?”
“我有位故友,他想要激怒誰,從來是必定成的,”她說道,“我想令你學一學他。”
司馬懿的眉頭皺起,滿臉迷惑,連一旁正在拍拍打打戰馬的張遼都轉過頭來,豎著耳朵聽。
“未知將軍那位故友名諱?”
“溫侯呂奉先啊,”她說道,“他下戰書就很——”
忽然有人,或者馬,弄出一個很響亮的鼻音。
司馬懿看向張遼。
張遼趕緊將頭轉回去了。
“將軍,”司馬懿臉色發青地說,“在下忠心一片,黃河可鑒,將軍不當以溫侯作比啊!”
……雖然有點尷尬,但司馬懿還是又改了改那封信。
但他認為自己在語言藝術方麵畢竟與呂布相差甚遠,況且他還要些臉麵,故而同張遼商量一下,換了個套路。
不是十幾騎過去射十幾封信,而是幾百騎過去,務必讓那個戰書漫天飛舞地衝進淳於瓊的大營。
這畫麵她想一想,感覺很眼熟,細節隻在淳於瓊是咆哮著撕信的那一個,不太可能是歡欣喜悅地跳起來收信的那一個。
無論如何,這樣的戰書羞辱意味是極強的,淳於瓊又是個老資曆好麵子的主將,晨起她送了信,過午終於聽見對麵營寨中傳來隆隆的聲音。
她的士兵排隊站在雪地上,一手拿著長短兵刃,另一手持著盾牌,烏壓壓一片,行於其中卻隻能聽到呼吸聲連成一片而起的風。
她站在搭起的土台上,身旁有執旗兵為她擎起大纛,至於旌旗,上麵寫的字也是挺長一串兒,她下令將字體寫得大一點,打在好幾麵旗上。
……尤其是“冀州刺史”這四個字,濃墨重彩,小二和小五還親手在上麵繡了金邊,金光絢爛,閃瞎狗眼。
營寨沒有開正門,而是開了戰場東西兩側的側門,有士兵自拒馬後繞行而出。
這個行為多少有點露怯,她想,如果不是淳於瓊,那至少也是曹操想模仿他。
……再繼續看看。
對麵的士兵出來得越來越多,也開始逐漸列陣,但仍然在營地與城牆雙重弓·弩手拋射範圍內。
騎馬穿梭在士兵陣中的太史慈轉過頭望向她。
她輕輕點了點頭。
鼓手振奮精神,將兩隻鼓槌重重地砸在已經褪色的舊鼓上。
一聲。
士兵們齊齊地握緊了手裏的兵刃。
再一聲。
他們邁出一隻腳,腰身下沉。
第三聲。
太史慈騎馬向前,“冀州刺史”的旌旗向前,士兵們也開始緩緩向前。
第一聲鼓似乎傳到了白馬山中,山中的神靈緩緩自這個冬日裏蘇醒,並聲音低沉地應和了戰吼、鼓聲,以及腳步聲,滾滾沉雷在天空與戰場之間激蕩往複。
對麵的士兵也列好了陣。
兵甲精良,身量壯碩,一眼望去,絲毫不比青州軍遜色。
在軍官的號令下,他們也在緩緩前行。
但其中有人在轉頭看向後麵。
剛開始是一兩個,而後漸漸多起來。
這一幕並不觸目,畢竟數百步開外哪能看得那麽清楚。
但陸懸魚的眼力是超乎尋常的好,她疑惑地想了片刻,然後就明白了。
——他們在等城牆上的箭雨支援。
“這可不是個好習慣。”她嘟囔了一句。
司馬懿輕輕地搖了搖頭, “在下不知。”
她狐疑地盯著他,似乎要從他那張光滑的臉上翻出些藏在羽毛下的秘密, 但司馬懿見了她的目光, 立刻苦笑起來。
“在下何曾藏拙?”
“你經常藏,”她隨口說道,“什麽都藏些。”
將司馬懿日常躺平吃獨食那點小毛病裹挾進來, 其實是很不對勁的,因為這種話不適合主君與臣子說,但她除卻戰時,經常是這種威儀不肅的樣子, 因此司馬懿靈活的脖子立刻開始左右擺動,拚命否認。
“將軍, 在下與淳於瓊麾下素來是沒什麽交情的。”
“那你怎麽知道曹操不曾西行?”
“他非但未過潼關,甚至連滎陽也不曾進, 這豈不是明證?”
曹操在哪裏,司馬懿也不清楚,他不能確定這位上馬能打仗下馬能寫詩的梟雄目前的位置, 隻能通過一些細枝末節來推斷。
比如說曹操殺死許攸時黃河尚未冰封,黃河北岸完全被袁紹軍所控製,那也是他趕路的最佳時機, 而司馬氏出身河內, 若是曹操路過河內,是一定會有信傳到他手上的。
司馬懿頻頻寫信, 每一個留在河內的世家都否認了這件事,於是他必須接受這個事實——盡管袁紹為同劉備決戰,將曹操趕去長安,但曹操並不準備真去當那個征西將軍。
那麽下一個問題是:曹操留在冀州, 他想做什麽呢?
他隻有一千多的兵卒,寒酸之至,但他還有數千民夫跟隨,並且得了許攸的家貲,那可是武裝一支軍隊都綽綽有餘的家貲,他得以從倉惶中緩過氣來,可以鎮定地觀察這片戰場。
帳篷是不保溫的。
陸懸魚因此忽略了司馬懿一些不得體的行為。
……比如說他在不斷靠近火盆,盡管他還坐在坐具上,但不斷地將兩隻手湊過去烤,再充滿渴望地動一動屁股下的腳,於是整張坐具都隨著他的小動作在不斷向前移,慢慢就湊到了火盆旁邊。
“也就是說,曹操未必會在最開始時接手淳於瓊的兵馬。”
“不錯,”司馬懿說道,“或趁淳於瓊式微時奪權,或以巧言說以厲害,迫其交出兵權。”
冀州軍中的上層軍官,多半是與曹操有舊的,正如淳於瓊,大家都是自雒陽起家,一路並肩作戰過數次,甚至約為姻親。
即使其中有些和曹操不對付的人,隻要審時度勢些,也不會在淳於瓊被控製的情況下奮起反抗。
但這隻是那些中郎將,那些校尉,還有那些世家子的想法啊。
她伸出兩隻冰涼的手搓搓臉,想問司馬懿就算曹操奪了兵權,控製了上層軍官,難道冀州軍中的中下層官兵也能信他嗎?
陸懸魚立刻意識到自己在想一個傻問題。
袁紹和許攸做的事很不地道,但從頭到尾都不曾與曹操撕破臉——如果是簡雍先生來說冷笑話,大概會評價許攸到死都隻是腦袋被砸爛,那張臉的確是不曾撕下來的——因此軍中將士怎麽會知道曹操到底是個什麽定位呢?
他身上那個征西將軍,那都是主公為他表的啊!除此之外還給曹公的下屬也表了一堆官職啊!
這群大諸侯看六百石的職位是種羞辱,下層士兵哪裏能理解這種羞辱?要是換到一千八百年後,大概就是平民百姓看某人渣大佬同自己夥伴搞分手戲碼時,不僅丟過去一張七八個零的現金支票,還附帶一份對方全家老小都能每年領錢領到老死為止的基金!
所以話說回來,主公寬仁愛士,對自己這位發小更是風雨同舟許多年,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地幫扶著,許多冀州兵是與兗州兵並肩作戰過的,隻要上層不發話,下麵哪裏會想到曹操有什麽壞心眼?
……大家不都是主公的小翅膀嗎!
“這事我明白了,”她想清楚了,“必須得淳於瓊自己心裏清楚才好。”
火盆裏的木頭漸漸燒盡了,她不怕冷,因此不曾立刻加柴,司馬懿卻有些不滿意了。
他伸出爪子靠近火盆。
一顆火星迸出來,他突然“嘶”了一聲,又將手快速籠回袖子裏了。
“將軍且耐心些,行事不可莽撞啊。”見她將目光掃過來,司馬懿硬著頭皮說道。
那不是一個曹操。
那是個薛定諤的曹操。
在沒攻破淳於瓊大營前,她是沒辦法查明裏麵裝的到底是庸將淳於瓊,還是大魔王曹操。
她也沒辦法動用士族的情報線去探查。
說起來她挺不理解的,曹操個子不高,長得也不是特別英俊,行事心狠手辣,時不時還展露一下薄情寡義的底子。
但他身邊是有一群忠心耿耿的謀士和武將的,在這群人眼裏,主公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簡而言之跟著他準沒錯!
尤其這些人都不是什麽愚笨之人,而是世上一流的謀士和武將,曹操有這樣一群忠心之人,再加上那數千人幾乎都是他從家鄉帶出來的老兵,想打探他的消息就變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所以她必須自己去試,用戰場上的表現來判斷對麵到底是什麽人,藏了什麽心眼。
司馬懿將手籠進袖子裏,悄悄地蹭來蹭去,似乎很想吹一吹手背,又忍住了。
看見這個小小的,莽撞行為所帶來的後果,陸懸魚“噗嗤”一聲樂了。
“不莽撞,反正營中木柴也還夠用幾日,我令民夫也不去砍柴便是,”她說道,“但我得試試他。”
淳於瓊的兵馬屯紮於城外,背靠白馬城,互為倚仗,算是非常樸素且保守的一種紮營方式。
在雙方最初試探性接觸,並慷慨解囊提供給她營外民夫一千多件過冬寒衣之後,這位主帥非常吝嗇地關住了轅門,似乎不準備再與她有點什麽交流。
她不在乎,她讓司馬懿寫了一封戰書,由張遼送進營去,當然也不是正常遣使送去的,她從來不是這個客客氣氣的畫風,戰書是被係在箭上射進去的。
但張遼準備出發時,陸懸魚忽然又改變主意了。
她問司馬懿,“你那個戰書,不能再改改?”
司馬懿明顯有點懵,“將軍欲如何?”
“我有位故友,他想要激怒誰,從來是必定成的,”她說道,“我想令你學一學他。”
司馬懿的眉頭皺起,滿臉迷惑,連一旁正在拍拍打打戰馬的張遼都轉過頭來,豎著耳朵聽。
“未知將軍那位故友名諱?”
“溫侯呂奉先啊,”她說道,“他下戰書就很——”
忽然有人,或者馬,弄出一個很響亮的鼻音。
司馬懿看向張遼。
張遼趕緊將頭轉回去了。
“將軍,”司馬懿臉色發青地說,“在下忠心一片,黃河可鑒,將軍不當以溫侯作比啊!”
……雖然有點尷尬,但司馬懿還是又改了改那封信。
但他認為自己在語言藝術方麵畢竟與呂布相差甚遠,況且他還要些臉麵,故而同張遼商量一下,換了個套路。
不是十幾騎過去射十幾封信,而是幾百騎過去,務必讓那個戰書漫天飛舞地衝進淳於瓊的大營。
這畫麵她想一想,感覺很眼熟,細節隻在淳於瓊是咆哮著撕信的那一個,不太可能是歡欣喜悅地跳起來收信的那一個。
無論如何,這樣的戰書羞辱意味是極強的,淳於瓊又是個老資曆好麵子的主將,晨起她送了信,過午終於聽見對麵營寨中傳來隆隆的聲音。
她的士兵排隊站在雪地上,一手拿著長短兵刃,另一手持著盾牌,烏壓壓一片,行於其中卻隻能聽到呼吸聲連成一片而起的風。
她站在搭起的土台上,身旁有執旗兵為她擎起大纛,至於旌旗,上麵寫的字也是挺長一串兒,她下令將字體寫得大一點,打在好幾麵旗上。
……尤其是“冀州刺史”這四個字,濃墨重彩,小二和小五還親手在上麵繡了金邊,金光絢爛,閃瞎狗眼。
營寨沒有開正門,而是開了戰場東西兩側的側門,有士兵自拒馬後繞行而出。
這個行為多少有點露怯,她想,如果不是淳於瓊,那至少也是曹操想模仿他。
……再繼續看看。
對麵的士兵出來得越來越多,也開始逐漸列陣,但仍然在營地與城牆雙重弓·弩手拋射範圍內。
騎馬穿梭在士兵陣中的太史慈轉過頭望向她。
她輕輕點了點頭。
鼓手振奮精神,將兩隻鼓槌重重地砸在已經褪色的舊鼓上。
一聲。
士兵們齊齊地握緊了手裏的兵刃。
再一聲。
他們邁出一隻腳,腰身下沉。
第三聲。
太史慈騎馬向前,“冀州刺史”的旌旗向前,士兵們也開始緩緩向前。
第一聲鼓似乎傳到了白馬山中,山中的神靈緩緩自這個冬日裏蘇醒,並聲音低沉地應和了戰吼、鼓聲,以及腳步聲,滾滾沉雷在天空與戰場之間激蕩往複。
對麵的士兵也列好了陣。
兵甲精良,身量壯碩,一眼望去,絲毫不比青州軍遜色。
在軍官的號令下,他們也在緩緩前行。
但其中有人在轉頭看向後麵。
剛開始是一兩個,而後漸漸多起來。
這一幕並不觸目,畢竟數百步開外哪能看得那麽清楚。
但陸懸魚的眼力是超乎尋常的好,她疑惑地想了片刻,然後就明白了。
——他們在等城牆上的箭雨支援。
“這可不是個好習慣。”她嘟囔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