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我是秦王

字數:5854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穿越1862 !

    時間以自己恒久不變的腳步流淌著。

    在一封封的吃緊的戰報和惡訊之中,滿清走過了令萬馬齊喑的光緒二年末尾。

    雲南戰敗,貴州戰敗,江西戰敗,福建戰敗,陝西戰敗,雪花一樣的告急折子湮沒了整個紫禁城。這個新年京城中都過的滋味平淡的很!

    時局緊張,滿朝文武勳貴沒人去花心思熱鬧了。軍機處就像義莊,陰風陣陣,氣息低沉凝結,令人喘不過氣。西太後跟前被發落的太監宮女更是往年的數倍多,整個紫禁城的宮女太監都在小心翼翼……

    光緒三年,西曆1877年。農曆正月十八日,劉暹在廣州祭天稱王,秦王!定年號複興,是以複興元年。

    廣西徹底落入秦軍的手中,劉卓領兵攻入雲南,周軍以趙統率偏師一部進入貴州,但劉暹沒跟石達開展開聯係。劉暹堅信,時局的變化會逼迫著石達開自己做出決定來!

    劉暹沒有扼殺石達開部的意思,這幾十萬太平軍部眾,劉暹還有大用呢。

    湖南算是兩廣交界省份當中最安靜的一個了。作為湘軍的老巢,劉暹要的是以絕對優勢的力量一舉將之蕩平。廣西的新兵大營正在加緊訓練新兵,等到兩個月後,廣西部秦軍將會編做整編第二師,下轄三個整編旅的兵力,由一個旅的兵力負責留守,餘外兩個整編旅全部攻入湖南!

    本來劉暹對雲貴的湘淮軍是十分重視的,對湖南攻略隻準備讓廣西出一個整編旅,另一個整編旅進攻貴州,然後廣東再給出一個整編旅。但是自從秦軍與雲貴方麵的湘淮軍交手之後。劉暹發現自己把湘淮軍看的過高了。

    以現在秦軍附加於雲貴兩省的力量,劉長佑手下雖然匯聚起了十幾萬湘淮軍,可他一邊要應付石達開,另一邊再來對付秦軍,秦軍的力量似乎是足夠的。

    反正雲南、貴州這兩個地方劉暹也不急著收入囊中。之所以進攻,更多是為了防禦清軍由兩省攻入了廣西。後者對秦軍的重要性可比雲貴兩省的地盤高多了。

    當然,湖南巡撫王文韶和提督馬如龍,也十分識趣的勒兵永州桂陽,絕不擅自向南一步。並且這期間裏,大批的水泥被以超出市場價三倍以上的價格買進湖南。賣家是誰。就不問可知了。

    在江西省,李士恩、伍金柱、李學鳴三部已經打到了南昌。在進攻南昌之前的臨江之戰中,伍金柱再敗劉秉璋,而撫州之戰裏,李學鳴和李士恩兩部也把從蘇南支援來的江南提督李朝斌爆出了翔來!

    南昌已經近在秦軍咫尺。但是秦軍何時進攻,卻是一個不能定的問題。

    伍金柱、李學鳴和李士恩三部都要進行擴編和休整。而且江西中南部廣大區域也有很多頑固分子需要清除。更因為淮軍吳建瀛、楊鼎勳兩部已經抵到了南昌,周良才和覃聯升部,以及湘軍郭鬆林部,已經抵達了九江。

    增援入江西的湘淮軍接近兩萬人,其中雖然有吳建瀛這樣的太平軍降將,有覃聯升、楊鼎勳這種鮑超霆軍的餘部,可也有郭鬆林這樣的湘軍重將。和周良才這種原先是李鴻章親兵營的淮軍精銳。

    不可小覷!

    並且伍金柱和雙李三部,從起兵開始就征戰一線,部下未曾休整過。將士即使是一個勝仗接一個勝仗的打。也是會比老的,是需要休息的。

    再有就是福建這邊,漳州、汀州、龍岩三地都已經收入秦軍囊中,劉暹眼下在台灣隻留一個海防營,和兩千人的挺身隊,餘下的秦軍和三千人的挺身隊悉數給拉近了廣東、福建。

    因此攻勢才驟然猛烈起來。年前連破楚軍,將閩南地區吞進了肚裏。

    現在秦軍已經奪下了泉州府城。王德榜的定邊軍還在安溪強撐著。卻是要看延平府什麽時候被秦軍奪下,或者海壇的秦軍什麽時候進攻福清。

    延平如果有失。他會立刻帶兵退去永春州,然後仙遊、莆田,一路跑回福州。隻因為秦軍能夠從延平東進,沿閩江直接進攻福建的核心福州。

    如果海壇的清軍登陸福清,那就是秦軍要直接打福州。作為楚軍的大營頭之一,王德榜必須帶兵回去。

    當然,秦軍之所以能完吞閩南三州府,並且以區區一個營的兵力,外加一千日本挺身隊,就攻略延平。原因就在於楚軍的主力兩萬來人被海壇的秦軍完全吸引到了福州了。

    劉暹有著海麵上的絕對優勢,東南沿海攻略,實在便易太大了。

    大年三十萬人,秦軍三艘軍艦闖進了杭州灣,炮轟定海、鎮海,然後徑入錢塘江,嚇得浙江巡撫楊昌浚年夜飯都是在杭州灣邊兒渡過的。

    隨後這三艘軍艦還北上上海一帶,打了個圈後又折返到浙江的寧波,現在還滯留在舟山群島呢。

    廣州碼頭客船往來不絕,大部分都是美國和德國的。

    自從秦軍拿下了廣東之後,開放了民間辦廠的限製,整個廣東就如雨後春筍一樣接二連三的冒出幾十家小型工廠。

    種類五花八門,有剿絲廠、紡織廠、製糖廠、紡紗廠、火柴廠、卷煙廠、碾米廠、麵粉廠,等等。

    其資本大則十幾萬塊銀元,小的隻有萬塊甚至不到。

    但是聚沙成堆,聚少成多,幾十單生意下來,邁勝洋行和怡和洋行也是有著不小驚喜的。尤其是邁勝洋行,現今的美國還不是將來的超級帝國,美國貨在世界市場上的聲譽比起歐洲貨,更確切的說是老牌的英國貨與新型的德國貨來,都差了不少。所以這個時代美國貨也代表著便宜。在與德國人、英國人這兩個巨無霸的競爭中,利用自身產品便宜的特性,邁勝洋行奪下了市場的近50%。禮和洋行拿下30%。剩下的才是英國人的。

    廣州臨近香港,英國人的影響力太大也太重,即便英國貨貴,軍政府的推薦名單上也隻有德國人和美國的邁勝洋行,一些人還是選擇了牌子硬的大英帝國!

    ……

    北京城裏。

    “王爺。出訪歐羅巴的計劃已經做好了,由郭嵩燾帶隊。”

    文祥的身體真的不行了。奕?、寶鋆這些老友隻盼著文祥能熬到春天,氣候暖和了,看是不是還有餘地。

    但就算在病榻之上,文祥也給恭親王推薦了一個人才——郭嵩燾。

    郭嵩燾,後世對晚清曆史有了解的人都應該聽過這個名字。中國近代外交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中國第一個駐外使臣。

    這人早在道光二十八年就中了進士。前半生官運亨通,同治元年(1862)授蘇鬆糧儲道,旋遷兩淮鹽運使。次年,署理廣東巡撫,鎮壓廣東境內的太平軍殘部。也就是說他1863年就坐上了一省之長的寶座。入仕僅僅十六年,年不過四十五歲,還是廣東這個膏腴之地。

    但是兩年後郭嵩燾跟兩廣總督瑞麟鬧翻,罷官回籍,在長沙城南書院及思賢講舍講學。

    這一個跟頭栽倒,大慶官場就九年不聞其聲。直到光緒元年(1875)初,經文祥舉薦,郭嵩燾才得以再度出山。授福建按察使。

    時清政府籌議興辦洋務方略,郭嵩燾慨然命筆,將自己於洋務上的主張和觀點寫成《條陳海防事宜》上奏。認為將西方強盛歸結於船堅炮利是非常錯誤的。中國如果單純學習西方兵學“末技”,“如是以求自強,恐適足以自敝”。隻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和經濟,“先通商賈之氣,以立循用西方之基”,即發展中國的工商業才是出路。

    這眼光見識。在晚清時候,在中國絕對是第一流的。郭嵩燾因此而名噪朝野。

    因為劉暹的出現。光緒元年雲南本該發生的“馬嘉理案”沒有發生,馬嘉理還依舊老老實實的待在北京的英國公使館裏當自己的小文員。

    英國人自然也無法籍此要挾中國。要求中國派遣大員親往英國道歉,清政府更不會主動派出郭嵩燾赴英“通好謝罪”。

    但是劉暹反了,大清連戰連敗,總理衙門內從年前時候,奕?、寶鋆等大員就在與英法俄三國公使商議條件。

    然後清廷自己也想了一個招,就是再度派遣使臣造訪歐洲,對英法俄德等國致以‘我大清’衷心的問候。意圖在洋人的老窩裏討好下洋人的朝廷,給自身爭取更多的一些有利條款。

    而且局勢發展到現在,清廷也正的感受到有必要在歐洲設立使節,以便必要時候直接跟洋人政府溝通聯係。

    郭嵩燾就被選中了!因為郭嵩燾是朝野知名的‘洋務大才’。

    原時空曆史中,這一日是郭嵩燾的幸運日,也是他走向毀滅的倒黴日。

    在出使英國之前,他是國內湖湘學派的大家,久經仕宦曆練,並擔任過巡撫、侍郎等職。在世人眼中,盡管先前的為官路上也有一些坎坷,但憑借其才學以及與朝廷重臣李鴻章等人的深交,平步仕途、終老一生,並非難事。

    可在到了歐洲以後,親眼看到近代工業的發達和力量,郭嵩燾真正的對西方文明拜服了。一個年快花甲的老人,讀了大半輩子儒學經典,頭腦裏塞滿了“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等“天朝”之類的舊觀念,現在卻敢於承認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而且承認得這樣徹底,這在當時需要何等的勇氣。

    也正因為如此,他便為中國這個老舊的社會所不能容忍。在當時的條件下,就他所從屬的那個社會群體而言,他已經走得太遠。於是他難安其位,不斷的受到攻擊,而最為惡毒的攻擊便來自他的副手劉錫鴻。

    究竟是怎麽攻擊的,大家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到網上查一查。反正郭嵩燾在從朝廷大員到士林大夫一片的唾罵指責聲中,連任期都未滿,僅僅一年零七個月,就被曾紀澤接任了。

    郭嵩燾回國後心灰意冷,辭官回鄉,乘船到達長沙時,當時的湘陰正好發生守舊排外風潮,形勢頗為緊張,大罵郭嵩燾“勾通洋人”的標語貼的滿街都是。

    郭嵩燾半生的名譽毀於一旦。十二年後在老家鬱鬱病逝。

    可在現下這個時空,滿清朝廷腦子殘了,才會讓劉錫鴻這麽個朝野皆知的頑固保守派幹將去給郭嵩燾做副手。所以,郭嵩燾根本不知道,他的命運已經被劉暹在不知不覺中改變。

    現在的郭嵩燾正恨不得劉暹今晚上吃飯能一口給噎死。

    自從秦軍起兵以來,湖南州縣是驚了再驚。老怕天一亮,秦軍就入湘了。光郭嵩燾接到要去北京的家書就有三封了。

    現在跟著郭嵩燾一塊遠赴歐洲的使團副手是李鳳苞!

    郭嵩燾親任駐英國、法國、俄國公使,李鳳苞為駐德國、奧匈、意大利公使。

    哦,是的。意呆利現在建國成功了。也是歐洲的一列強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