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2章 北歸舊事

字數:5209   加入書籤

A+A-




    終宋!
    安陽城廓以南二十餘裏,有條河叫羑河。
    遊顯正駐馬立在河邊,望著南麵的唐軍大營,眼神中帶著些茫然之色。
    他今年五十七歲,這一輩子正是經曆了蒙古滅金、伐宋,以及到現在為止,中原最動蕩的數十年。
    因此,他整個人看起來都帶著股疲憊感。
    在河邊又等了一會,遊永錫策馬到遊顯身旁,道“父親,若李瑕不來,而是派一支兵馬來殺父親……”
    “年輕人怕的真多。”遊顯開口,打斷了兒子的話。
    他的老眼中帶著回憶之色,又道“我當年從許州活下來,從宋境逃回北方,哪一次不是九死一生,哪一次像你這般怕過?”
    “父親教訓的是。”
    南麵有騎兵襲卷而來,傾刻已到了河對岸。
    遊顯眯著眼看去,很快就認出了李瑕。
    那身姿氣度,想認不出都難。
    但真正讓他訝異的是,李瑕竟是並不害怕被偷襲,徑直翻身下馬,親自乘著小舟過來。
    遊顯略略猶豫,也翻身下馬,解掉佩刀,卸掉盔甲,命遊永錫將馬匹帶走。
    他隻孤身一人穿著布衣,涉水向李瑕迎來。
    但真等小舟靠近了,李瑕那雙目若含星的眼看過來,遊顯卻又沉默了。
    好一會,他才道“沒想到啊,陛下竟真會親自前來。”
    此時,張弘道已擋在李瑕身前,以警惕的目光看向遊顯。
    李瑕卻顯得很自若,向張弘道微微擺手。
    “朕很好奇,當年是什麽能讓你拋妻棄子也要從宋國回到北麵,是思鄉之情嗎?”
    河邊風大,吹亂了遊顯的須發。
    他站在河邊抬頭看著李瑕,幾次猶豫,才道“說出來,怕陛下不信,但我還是實話實說。”
    “好。”
    “那年我不到三十歲,隨蒙軍將領阿思蘭守襄陽,後被宋軍俘虜,宋將劉石河將軍欣賞我的才華,將我舉薦給了孟共孟元帥……”
    這卻是張弘道之前並未聽說過的,李瑕也未想到遊顯竟還見過孟共。
    隻見遊顯歎息了一聲,繼續道“當時孟元帥有意收複河南,且有了方略,他趁著窩闊台病死的時機,數次出兵攻打蒙古要塞,焚毀糧草,使淮北局勢一度好轉,當時他說服了投降蒙古的金國大將範用吉。可惜宋朝廷不許,反而對孟元帥起了猜忌之心,孟元帥由此一病不起,抱憾而終。”
    李瑕曾經聽說過白樸之父白華的經曆,亦是與這件舊事有關,遂問道“所以,你是失望之下逃出宋營、奔回北麵?”
    “若如此,我當有計劃,又何必拋妻棄子。”遊顯閉上眼,再次深歎了一口氣,道“我是在孟元帥病逝前就回蒙古了,我當時的妻兒留在宋國為人質,而我孤身北上,為孟元帥聯絡了範用吉。”
    張弘道張了張嘴,愣了一下。
    “可笑當時孟共屢次破地,京湖局勢一度好轉,可笑當時他康慨激昂,我真當他能做成事。拋妻棄子為他北上犯險,結果呢?他一命嗚呼了,我怎麽辦?”
    似是因回想起妻兒勾起了遊顯對孟共的憤滿。
    張弘道再看向遊顯,恍然又明白了許多事,問道“那這麽說來,你真與李璮有所聯絡?”
    遊顯點點頭,又搖了搖頭,道“我確與李璮麵見過數次,但看出他不是成事之人。之後便罷了背叛蒙古的心思,隻求治理好一方百姓。”
    張弘道又問道“你不飲蒙哥賜的酒也是與此有關?”
    “當年我勸蒙哥不要伐蜀,其實暗中已傳了消息往襄陽。蒙哥賜酒之時,我以為是事情敗露被賜毒酒,驚慌不敢飲。”
    說著,遊顯自嘲地搖了搖頭,看向李瑕。
    “這些年來罪人膽顫心驚,今朝終遇聖主,可將塵封多年之心事一吐為快,今願攜彰德、大名二府歸順,伏惟陛下以聖德君天下,罪人死而無憾……”
    李瑕聽著這些話,分明是考慮了片刻,權衡了利弊之後,忽然跳下了小舟,踩進了河水裏。
    “陛下!”
    “陛下!”
    周圍侍從大驚。
    但反正李瑕靴子與褲子都已經濕了,不管不顧趟著水上前兩步,親手扶起了遊顯,語重心長地安慰了幾句。
    “卿不必妄自稱罪,卿一心漢法,愛護百姓,今能攜城歸順以全百姓,有功於國,有大功於國……”
    ~~
    是夜。
    待李瑕與張文靜說過白日裏的見聞,張文靜想了想,卻是問道“陛下真信遊顯說的那些話嗎?”
    李瑕笑了笑,反問道“你信嗎?”
    “遊顯若真打算降,為何卻不早降,偏要等陛下親自到了。倒像是要陛下金口禦言,給他下個定論。”
    “是嗎?”
    “他若是與五哥說了當年那些事,回頭等戰事了結,陛下一查,若發現他說的是假話便要治他的罪。如今這般誰還敢查?”
    “都是些陳年舊事了,當年他是拋妻棄子也要效忠蒙古或真是受孟共所托歸蒙活動?也許都有吧。至少他官當得不錯,善待百姓,且他這一歸順,對北伐意義重大,這才是重要的。”
    “水至清則無魚?”
    李瑕微微搖頭,道“不僅如此。北麵百姓這數十年、數百年真的不容易,能少些戰禍就少些吧。”
    接著,他又自嘲道“之前北麵世侯都說忽必烈寬仁,說我嚴苛,現在該到我展示寬仁的時候了。”
    “陛下是真寬仁,忽必烈不過是寬縱而已,蒙元寬縱世侯而苛待百姓,今仁君北來,人心所向,不言而明。”
    李瑕點點頭,看向地圖。
    張文靜順著他的目光看去,意識到這次收服彰德、大名兩府,北上便可連結到真定府。
    那就離保州就更近了。
    她愈發想家,也愈發憂心……
    ~~
    其後數日,隨著遊顯的歸順,唐軍北伐的進展再次加快起來,迅速占據了大名府周邊諸城。
    九月二十一日,唐軍已兵圍了邢州。
    邢州與別處有一處不同,在於邢州以西有一紫金山書院,而蒙元有不少重臣都是出自於此,包括劉秉忠、張文謙、王恂、郭守敬、張易。
    這五人一度都是元廷的重臣,雖說如今郭守敬已降、張易已死,但紫金山學派依舊是金蓮川幕府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李瑕並沒有下令猛攻邢州城,更沒有讓士卒進入紫金山書院。
    他依然是希望能夠招降邢州。
    這對於整個元廷的漢官體係都會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才安營下寨,便有士卒上前通傳道“陛下,霍將軍回來了,且帶來了幾位北麵的大儒。”
    李瑕一聽便知是王鄂等人到了,略略思索之後,便冒出了一個想法。
    他打算邀王鄂往紫金山書院走一遭。
    ……
    “紫金山?”
    待王鄂到了李瑕麵前,尚未從這位年輕的大唐天子的風姿中回過神來,又聽到要往紫金山書院一行,有些愕然。
    王鄂遂連忙行了一禮,道“陛下若想招撫紫金山書院中的諸生,老朽願為待勞。陛下倒不必往那高山險地走一遭。”
    “一道同遊吧。”李瑕道“這是朕對北麵讀書人的一個態度。”
    王惲站在王鄂身後聽著,心裏反而不安起來。
    他曾見過李瑕,當時能感受到李瑕並不欣賞他的詩詞,反而像是帶著一種認為北麵讀書人不該仕奉蒙古助紂為虐的態度。
    “陛下,紫金山書院的諸生都是劉秉忠的學生,因生在北地,自幼便被蒙古教導,故而有些不明大義。不如由罪臣先教訓他們一頓,再帶他們覲見。”
    李瑕看得明白王惲的心思,笑著搖了搖頭。
    此一時,彼一時,當年他確實有些怪罪過北麵文人寧仕蒙元而不歸順於他。但如今時移勢易,早便沒了這種怪罪。
    他雖不算讀書人,卻實實在在對華夏文化有著很深的感情。
    “不必擔心,朕明白北地保存一點文脈不易,如今有了真正的漢家皇帝,也該到了北地的文章學術發揚光大的時候了。”
    王鄂、王惲一聽,登時便感受到一種與仕元時完全不同的氣場。
    他們已經可以預見,李瑕對邢州學派的影響,必將使蒙元朝廷繼續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