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字數:5288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百鬼判官 !
阿史那烏沒啜卻未必能領略他這番話的用意,他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問道:“可汗,李道宗並不是一個頭腦冷靜的年輕人,我們的兵力比他少,沒有必要和他硬拚。“
頡利可汗搖了搖頭:“李淵的這個侄子是個很有勇氣和謀略的人。但是他手中的兵力也是有限的,在分兵收複夏州的同時,駐守靈州的部隊數目不會超過兩萬五千人,而且大多數都是步兵,這樣的實力是不足以與我們相抗衡的。我們既然來了,這靈州城無論如何也要擾上一擾,否則其他諸州郡的守軍將領會抱怨我們厚此薄彼的。“
說著,頡利可汗的嘴角浮現出一絲冷酷的笑容:“李道宗畢竟不是李世民,他沒有資格獲得我們的額外關照,去傳我的命令,再休息半個時辰,半個時辰之後,所有的勇士全部上馬,我們的目的地是——靈州城!“
阿史那烏沒啜單膝跪倒左手過肩,應了聲是,正欲轉身去傳令,忽地似是覺察到了什麽,神色一變,耳扇甫張,眼神裏全是凝重和緊張。
頡利可汗神色微變,扭轉頭疑惑地望著東南方,若有所思!
此刻,大地的振顫越來越明顯,連四周正在隨意啃吃野草的戰馬也都一匹匹豎起了頭,警惕地向四周掃視。
一名斥候騎兵飛也似的跑了過來,單膝跪倒,氣急敗壞地叫道:“稟告可汗,東南方五裏之外突然出現大股唐軍騎兵,數目約在萬人上下。“
頡利可汗臉色頓時變得鐵青,喃喃自語道:“一萬騎兵?卻是從哪裏突然鑽出了這樣一支騎兵來?“
那名斥候答道:“統軍將領還沒打探到,隻是這支騎兵全部佩輕甲,不似尋常唐軍的重甲騎兵。旗子上寫的漢字是"唐"和"李"。“
頡利可汗的眼睛眯縫了起來,冷然自語道:“難道是李世民?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雖說搞不清楚敵人的內情,但這一場硬仗看來是在所難免了。他翻身上馬,伸手從馬鞍上拔出了自己的佩刀,高叫道:“勇士們,上馬,南方的膽小鬼來送死了,讓他們見識一下我們金狼勇士的厲害吧!“
眾軍將轟然應諾,一場不期而遇的血戰拉開了序幕……
“玄真,建成與世民,畢竟都是朕的親生骨肉。難不成為了江山社稷朕就真的不顧念父子親情了?你也是做父親的人,若是你和朕易地而處,你當如何?“李淵有些懊惱地抱怨道。
裴寂叩了一個頭,說道:“陛下不殺秦王,朝廷內外均諒解得,但封秦王建旌旗於洛陽,卻絕不可行。自秦以來,天下一統四海歸一,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豈有不受唐主詔令宣敕之王?陛下若如此措置,恐陛下百年之後,大唐天下勢必東西分裂刀兵不息。還請陛下三思!“
李淵曬道:“然則朕百年之後,如何能令建成關愛世民不以刑傷?朕允世民之洛,就是不願看到朕身後兄弟之間骨肉相殘的事情發生。若是不令雙方皆有所顧忌,難道朕還能讓這兩個目下鬥得你死我活的畜生自己回心轉意不成?朕之所以這樣措置,說開了就是朕現在這兩個兒子哪個都不敢信。“
裴寂堅持道:“即使如此,也斷不能使秦王將整座天策上將府原樣搬往洛陽,天策府軍政分立,各司其職,儼然是一個小朝廷。文官如房玄齡、杜如晦者,若逢盛世皆是賢良臣子,若逢亂世其能當不亞於蕭、曹。再加上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恭等不世良將,秦王若為不軌,誰能治得?“
李淵沉吟了片刻,緩緩說道:“也罷,朕這一番就依了你,你即刻去宏義殿宣達朕敕,將房、杜二人調離天策府另行委任,這兩個人是文官,就在世民身邊亦無大益。留著那些不識字的武夫,當足保世民一家性命了!“
裴寂應喏,複問道:“若是二人效法程知節不肯奉詔又當如何?“
皇帝冷笑道:“如若二人膽敢抗敕,就立地擒拿至大理寺問其欺君之罪!去吧,放心,朕料世民就算不肯,此刻也斷然不敢抗敕的……“
兄弟君臣
大唐監國皇太子李建成正襟危坐在東宮顯德殿內的正座之上,大殿內除了幾個貼身侍候的內侍臣外,隻剩下大剌剌坐在偏席上的齊王李元吉和一個掌管東宮門鑰禁衛刑罰的太子率更令王晊。太子位居儲君之位九年有餘,身周鴻儒參佐,萬事無論大小,均有經士在側時刻匡助讚畫匡助讚畫:幫助出謀劃策。,因此鍛煉得涵養極好,此時雖聽得大為不悅,麵上卻不肯帶將出來。倒是齊王在一旁不住冷笑,笑得王晊戰戰兢兢汗流浹背。
“我倒未曾料到,尉遲敬德竟是個不愛錢的將軍。他還說了些什麽?你不必忌諱,大可原話複述!“李建成輕輕晃著盞中的茶,溫言道。
王晊略有些尷尬地咳了一聲,躬下身軀回稟道:“當時尉遲敬德連個客席都不肯給卑臣讓,他就那麽大馬金刀坐在太師椅上說,他是個粗人,自小沒讀過書,家裏祖上八代也從未出過讀書做官的,是恰逢天下大亂,自己又有把子力氣,這才扛槊投軍,幾次都差點死在沙場之上,若不是遇到秦王殿下,此刻怕是早已和劉武周埋在一個墳塋裏了,秦王救了他的命,古人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個道理他雖出身行伍倒也明白,是以這輩子打定主意要用這條性命報答秦王。自從入朝以來,他並無片甲之功於太子殿下,怎敢當得殿下如此豐厚的賞賜?他若是受了太子的賞賜不助太子,便是受人錢財卻不與人辦差,賈人尚且不屑為之,若是收了賞賜私下裏為太子效命,就是對秦王本主懷了貳心,徇利棄忠的小人,太子殿下重金收買來了,又有何用?“
李建成聽畢微微笑了笑:“話雖粗了些,卻也不無道理。看來武人倒也並不全是爭權逐利之輩,倒是我們小看了他了。“
李元吉冷笑道:“大哥也忒仁厚了些,人家這是拿著棍子公然打你儲君的臉,你居然還能甘之如飴!尉遲恭算什麽東西?不過是天策府一個屠狗殺彘的莽夫罷了,竟然就敢這等倨傲無禮。王晊再怎麽說也是太子家臣東宮詹事,他就敢連個座位也不讓?他這不是輕慢王晊,是壓根沒把你這個未來的大唐之主放在眼裏。這種人屬狗的,你愈是看得起他他就愈是蹬鼻子上臉。大哥你好言好語送金銀珠寶他不要,二郎的鞭子卻挨得蠻愜意的。嘿嘿,要我說,對這種貨色廢什麽話,直接打殺了就是,諒父皇也不會重責。“
李建成瞪了他一眼,緩緩開口道:“管管自己那張嘴巴吧,否則早晚挨參。別看尹阿鼠打了杜如晦就覺得天策府中個個都是好欺負的。尉遲敬德在軍中號稱萬人敵,一匹馬一杆槊縱橫軍陣殺人如麻,上一遭若是尹國丈遇上的是他,恐怕就有再多家丁護衛都是自找難看。就算他把國丈的腦袋擰下來,有二郎護著,父皇也不會真的處置於他。上一遭程咬金抗旨,二郎跑到長生殿跪著說了幾句話,父皇便輕輕放下了。這人是個武夫,若是沒有十足把握,還是暫不理會為好,否則沒的惹來一身晦氣,反為不美!“
李元吉臉色一下子漲得通紅:“我就不信,他那些個戰績,多半倒是自己吹出來的罷了!洛陽之戰我也在前敵,來來回回隻見他在二郎身邊轉悠,二郎身邊親衛數千,哪裏用得著他來保護?裏裏外外,也不曾見他殺得多少賊人。我看他也多半是徒有虛名。“
他這話說得連王晊聽著都不禁想笑,且不說尉遲恭之勇舉世聞名,就是這位齊王殿下自己,也是領教過的。兩年之前李淵校場觀兵,這位親王殿下不顧身份親自下場與尉遲恭比試技藝,結果被尉遲恭空手走馬奪槊,且連奪三條,顏麵盡失,此番猶坐在這裏大言不慚地貶低尉遲恭的武技。說起來,這位殿下臉皮之厚,在宗室子弟裏也算得獨一無二了。
李建成聽得也連連皺眉,雖說王晊是自己的貼心近臣,卻也不便當著他的麵直斥這位品秩高貴的親弟弟。他歎了口氣,岔開話題道:“看來二弟在用人上確實高明,尉遲恭本是腦後生具反骨之將,竟被他調教得如此服帖,不棄不渝,就這一點而言,我們就自愧不如!“
李元吉笑道:“大哥,不是弟弟說你的不是,二郎之所以能夠管住手下這些桀驁不馴之徒,全憑心狠手辣這一條。洛陽城破之時我就在軍中,他殺單雄信等人的時候,眉頭都不眨一下。當時那麽多將軍跪在那裏求情,黑壓壓滿堂甲胄,他竟視若無物。你看他平日在朝中滿口仁義道德一副謙謙君子麵孔,出了京滿不是這麽回事。在軍中他竟是個霸王。大哥,你若是在這個狠字上輸與了他,遲早要吃大虧。“
李建成轉過頭看了看元吉,長歎一聲道:“馬上得天下可,馬上治天下則天下必亂!這是為政者的常識。為君者若不能德才兼修,如何能為天下表率?執政者若不能恩威並用,如何震懾文武群臣?隻是如今不在其政,難為其事。父皇春秋鼎盛,我此刻若是太過囂張揚狂,父皇必定以為我與二郎同樣人了。二郎在軍事上沒得說,隻是太不懂得收斂韜晦。父皇尚且在位,他便自顧自在天策府中做起小皇帝來了,又怎怪得父皇疑忌?“
李元吉哼了一聲:“那年多好的時機,我在府中伏下甲兵,隻需一聲號令,現在哪裏還有什麽秦王殿下?早變了一堆肉泥了!“
李建成變色道:“你還敢提那件事?當時父皇在側,且不說若是傷了父皇,你我便是悖天理滅人倫的畜牲。就算父皇毫發無損,當著老人家的麵殺掉二郎,即使父皇不治我們大逆之罪,而因此事生出點什麽病症來,旁的不說,"孝悌"這兩個字,我們此生就再也莫提了!“
李元吉苦笑道:“大哥,你是要做皇帝的人呐!怎能這般畏首畏尾?隻要二郎一死,父皇難道還能把皇位傳給別個麽?隻要大位在身,什麽忠義廉恥孝悌,不都是你一句話的事麽?大哥平時何等聰明睿智,怎麽一到這個節骨眼上就犯糊塗呢?你也是帶過兵曆過戰陣的,臨陣猶豫反複,喪失了戰機,最後丟掉的就是身家性命呀!“
李建成擺了擺手:“這個話題我們暫且不議也罷,這個尉遲敬德看來不是一個用祿位前程羈絆的人。也罷,既然他不肯背主,我們也就不勉強了!父皇驅逐了房杜,就是斷去了天策府的兩個文膽,剩下那些個武將終歸隻懂得廝殺,朝情政略,就非他們所能解了!“
李元吉大搖其頭道:“太子這話,臣弟不敢苟同。朝廷儲位之爭,雖不像邊關戰事般凶險,卻也斷不可忽視武將的作用。曆來得天下者,堯舜以下,臣弟還未曾聽聞有不動刀兵以德化四海的。成湯嗣夏,無士卒之力桀焉肯善禪?武王伐朝歌,牧野一戰血流得能漂起棒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除卻宋襄公外哪個不是用刀把子說話?若無百萬甲兵,始皇帝安得一統?韓信若不失兵權,一世英雄又怎會死於深宮婦人之手?曹孟德若僅空口白牙,其子又怎能篡漢?“
以齊王肚子裏那點墨水,竟然能夠說出這麽一番道理來,王晊倒也吃了一驚,他沉吟了一下,說道:“齊王殿下此番所言,倒是句句皆是金石良言,殿下還要深思才是!“
李建成點了點頭:“僅僅調開兩個文臣,還不足以製約二郎,天策府內多軍將,且多能征慣戰之士。這批人跟著二郎,終歸沒個下場,也實在可惜。為國家社稷計,還是把他們一一調開才好,一來削去了秦王羽翼,二來也為國家保全了一批人才!隻是還應找個合適的機會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