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

字數:4620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唐:落魄皇子,李二偷聽我心聲 !
    可以這麽說,在中國曆史上,李世民無論是出身,性格,還是軍政能力,都是曆朝曆代帝王的楷模。
    後世不少帝王都曾表示對李世民的敬佩歎服。
    李世民更是中國傳統士大夫心中完美帝王的象征!
    但此時此刻,李世民還是被李佑的陰陽怪氣氣得不輕。
    要知道,嘲諷一個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別的,就是拿他最引以為傲的地方下手。
    李世民愈發覺得自己優待功臣的政策有問題。
    李世民正值壯年,雄心勃勃,還沒到養老的時候。
    這些昔日跟他南征北戰的老兄弟已經完全跟不上節奏了。
    現在李世民有些理解他以前一直看不起的劉邦了。
    劉邦要想坐穩江山,還就得拿這些功臣開刀。
    除非劉邦願意當一個傀儡皇帝。
    李世民也逐漸感受到來自這些功臣的掣肘。
    打天下的時候,李世民是團隊的核心,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
    但坐天下之時,李世民自動脫離了團隊,成為國家共主。
    李世民維護的是皇室的利益,是國家的利益。
    這些功臣都有自己的小集團和家族利益。
    當帝國建立的時候,某種程度上,李世民和他們的利益開始衝突了。
    李世民在乎帝國的利益,想做“千古一帝”,但這些功臣可不在乎。
    他們在乎的是他們一家一族的利益。
    而那些世家大族更是如此,改朝換代,民不聊生,關他們屁事。
    隻要家族能夠永遠富貴下去,今日做隋朝的純臣,明日做大唐的孝子,又有何不可呢?
    最典型的就是山東孔家了。
    頂著孔老夫子的招牌,孔家可以延續兩千多年的富貴。
    若是孔子泉下有知,估計會從墳裏爬出來幹死這幫孝子賢孫。
    李家本身就是關隴大族的一員,當然明白這些人的心理。
    李世民還很清楚隋煬帝死於非命的原因。
    在李世民看來,楊廣絕不是如傳言那般死於昏庸無道。
    相反,李世民心底其實還很佩服這位雄才大略的前朝帝王。
    李世民甚至暗中揣度,楊廣可能是故意把關隴貴族數十萬精銳送到遼東這個“血肉磨盤”。
    或許隻有這些人都死了,楊廣才能放心地坐上那個位子。
    實際上,楊廣的軍事能力是很強的。
    隋軍在征高句麗之前百戰百勝,親征滅掉吐穀渾,也幾乎將突厥打得滅亡。
    可征高句麗,死傷了幾十萬軍隊,最後卻連一個小國的根基都未傷到,是楊廣不懂軍事嗎?
    平南之戰是他指揮,開皇二十年的突厥之戰是他指揮,滅掉吐穀渾都是他指揮,他怎麽可能不懂軍事?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他覺得楊廣三征高句麗,恰恰不是因為楊廣混昏庸無道。
    而是楊廣的雄才大略太過了,他的野心實在太大了。
    楊廣居然把兩個重大的戰略意圖,放在一次軍事行動裏。
    卻沒有考慮到這場冒險一旦失利的後果!
    俗話說“收益越大,風險越大”。
    楊廣如此冒險,野心如此之大,活該隋朝滅亡。
    古人雲“治大國如烹小鮮”,治國不是賭博。
    作為一個君王,楊廣太沒有耐性了。
    說到底,楊廣想把關隴貴族控製的北方軍隊全部葬送。
    然後調南方之軍北上,將關隴貴族勢力徹底打殘,另外也能拖死高句麗,把兩個威脅都解除。
    事實證明,楊廣通過三征高句麗,極大的削弱了關隴貴族的力量。
    當然,這是李世民後來分析到的一些蛛絲馬跡。
    至於楊廣是否有這樣的心理,李世民不得而知。
    但李世民可以肯定的是,楊廣絕對是玩脫了!
    有兩個因素完全是超出楊廣意料的。
    其一是國內的農民造反,聲勢浩大。
    其二就是高句麗比他想象的要強大得多。
    對高句麗作戰,不僅沒有消除這個遊離在中原之外的王朝,而且關隴門閥的損失也遠超預料。
    最關鍵的是,戰敗了!
    可以說,高句麗絕對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導火索。
    而隋朝三征高句麗失敗,更加助長了高句麗的狼子野心。
    在大臣們看來是一場“賊匪搶劫”,而在李世民看來就是高句麗的一次試探。
    未來,高句麗會通過這些方式不斷試探大唐的底線,探查帝國的虛實。
    直到高句麗有膽子發動一場戰爭!
    可惜,李佑不能聽到李世民的心聲。
    如果李佑能聽到李世民的想法,李佑估計會更加佩服這位千古一帝。
    沒錯,整整一千年後,高句麗沒做成的事,由另一個起於遼東的勢力完成了!
    “野豬皮”與高句麗同樣的臣屬身份,同樣起於遼東,同樣的野心勃勃,妄圖染指中原,竊據神器。
    而“野豬皮”就是通過這樣的不斷試探,最終看出了大明王朝的虛弱。
    最後占據“天時、地利、人和”,滅了中原王朝。
    而高句麗注定沒有這樣的好運了。
    此時的儒家,可不是後世隻會“窩裏橫”的腐儒。
    漢儒的豪邁不遠,這時候的士大夫,腰間佩戴的利劍可不是裝飾品。
    更重要的是,前有隋煬帝,後有唐太宗。
    這兩位是鐵了心的要幹死高句麗的。
    在真實的曆史上,李世民征高句麗是失敗了。
    但沒過多少年,他的兒子李治完成了滅亡高句麗的曆史使命。
    從此,高句麗在中原王朝麵前再也沒有站起來,直到現在。
    所以,李世民特地把高句麗拿出來討論,絕對不是一時之意,而是早有謀算的。
    會場上的氛圍愈發詭異了,就連李世民都感受到了。
    但他就是不說話。
    房玄齡瞥了一眼皇帝,心中歎息。
    這個時侯,他的壓力很大。
    作為帝國的左丞相,他必須要站出來緩和一下氣氛。
    杜如晦則想到更多,他是一個職業政客,尤其擅長見風使舵。
    但如果杜如晦隻會見風使舵,他就不可能達到今天的高位。
    杜如晦最厲害的,還是他敏銳的政治嗅覺。
    他敏銳地意識到,李世民內心深處對自己等人的不滿。
    這不滿之中有很多東西。
    杜如晦一時還琢磨不透,但其中有一點是很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