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9章 智者見智
字數:7375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重生之神級學霸 !
從主持人到記者,再到其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用好奇的目光,看向楊銳和米切爾森。
老實說,米切爾森問的問題,還真是大家有興趣的問題。
楊銳是目前已知道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了,在此之前,能於30歲以前獲得諾貝爾獎的,僅勞倫斯一人。
然而,那已經是1915年的事了,距今70年之久,並沒有人真的能見到年輕的勞倫斯,並且問出這樣的問題。
此時,已經有媒體人,忍不住設想,70年前如果有這樣一位記者,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那將是——多好笑的一件事啊。
哈哈哈哈哈哈!
楊銳自然就更蒙圈了。
他用“你在逗我嗎”的表情,仔仔細細的打量了一番米切爾森,看到的卻是興奮到近乎狂熱的男人。
“好吧,既然你問出來了,那麽,我就好好的回答一番吧。”楊銳摸了摸下巴,道:“你的問題,其實是對科研人員,以及科研界的誤解。許多人將科研想象成非常嚴肅、繁忙和低體力消耗的工作,這樣想,其實是不正確的。”
米切爾森認真的聽著,從記者的角度來說,他才不在乎楊銳回答什麽呢,隻要是回答,他就有東西來寫。
楊銳則是思考著,道:“生活不僅僅是工作……科研人員一樣熱愛生活,我們隻是像熱愛生活一樣的熱愛工作……”
他差一點就將“生活不僅是眼前的苟且”給說出來,好在及時收住了,但仍然是順手灌了一盆雞湯出來,要不然怎麽辦呢,在諾獎的公開記者會上,用天賦異稟毒翻大家嗎?
做科研自然是不用天賦異稟的,但是個人都應該明白,科研做到頂端的,一定是天賦異稟的。
然而,但凡是正式場合,都沒有人這樣說的。
“你的天賦不行,還是別做這個了……”
“換個行業也許更有前途……”
“你做這個是浪費前途……”
真心實意的勸慰,如果不是被當做耳邊風,就是被嫉恨在心中,隻等著有一天,乘七彩祥雲歸來,狠狠的打臉報複。
還不如一碗雞湯灌下去,你舒服我也舒服。
反正,楊銳在國外說什麽驚世駭俗的話,回到國內都會被記者們加工成雞湯,那他還不如在國外就開熬雞湯呢。
苦口婆心的勸說外國小朋友,然後再被外國媒體罵一圈,那不是神經病嗎?
米切爾森果然被灌的很舒服,最關鍵的是,楊銳的話很有針對性啊,愛工作愛生活什麽的,平日裏說是很俗的,但是讓諾貝爾獎得主說出來,那就一點都不俗氣了呢。
各國的小學生們再寫作文的時候,不是又多了一點名言警句了資料嗎?
米切爾森很開心的道:“楊銳先生,您的話讓我對科研生活多了一份認識了,不過,您是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這麽年輕就獲得諾貝爾獎,您有什麽秘訣,或者說,您對於年輕人們的讀書做研究,有什麽建議呢?”
主持人已經後悔點起米切爾森了,問題的水準實在是有些低了,基本無限接近娛樂采訪了。
但是,不得不說,就是這樣的通俗問題,才是最吸引觀眾的。
下麵的導播,已經在打手勢,要主持人延長米切爾森的時間了。
沒辦法,諾獎是很重要,電視台也是要求收視率的嘛。
辛辛苦苦弄一個直播出來,若是沒有觀眾了,難道瑞典政府和諾貝爾基金會就能高興了?
楊銳倒是一點都不覺得米切爾森的問題簡單。
問題的水準和難易程度是沒關係的。
就現在的狀態,米切爾森要是敢問基因組學相關專業的內容,楊銳能用三個小時的時間讓他後悔說話。
但是,這種秘訣、建議什麽的就扯淡了,回答的不好,說不定就成汙點了。
楊銳揉著下巴,開始回憶自己讀過的那些雞湯段子,想了想,又覺得在這樣的發布會上暢談人生太低端了,於是,他幹脆在腦海中,找到了幾篇古文,並背起了《勸學》: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中國的古文都是很有腔調的,頓挫有致,優雅而朗朗上口。
一篇《勸學》,也基本能夠回答許多時候,人們的討論,例如讀書有什麽用,社會大學是不是比書本更有用等等。
楊銳讀的很爽,翻譯就傻吊了。
吊不是形容詞,那是個動詞。
翻譯恨不得現在就解開領帶,再脫下皮帶,兩者相連,甩上房梁,打個活結,脖頸置於其上……什麽,瑞典的房子沒有房梁?死都不讓人自由嗎?
瑞典人自然更是聽的傻掉了。
他們聽的出來,楊銳似乎是朗誦了一篇古詩還是什麽的,但是,聽翻譯坑坑巴巴的譯文就知道——完全聽不懂來著。
信雅達之類的在口譯的時候就甭要求了,可就是想聽明白具體的內容,翻譯也得有個差不多的答案才行。
奈何古文本身的信息量就大,再翻譯成英語,那就更不用說了。
楊銳用了兩分鍾的時間,背了幾百字的勸學,手一抄,就在椅子上靠了起來。翻譯像是被考試了似的,一邊翻譯一邊擦汗,結結巴巴的像是被200斤的孩子踹壞了肺。
“我應該向你學習。”坐在旁邊的奧地利人捂住話筒,輕聲讚美楊銳,且道:“我們奧利地也有很優美的詩歌和寓言,這是使用它們的好時候。”
奧地利人剛才被追問了好幾個問題,略顯尷尬,此時卻是分外的後悔。
楊銳嘿嘿的笑兩聲,道:“隻是希望別耽擱太多的功夫。”
台下的導播已經是極為後悔了,他都不用看後台數據就知道,收視率一定是唰唰的往下掉了。
還有比這更枯燥的發布會嗎?
好在主持人比較機靈,等了一個恰當的時間,就站出來笑道:“感謝楊銳先生的精彩發言,讓我們接下來提問下一輩諾貝爾獎獲得者……”
底下的記者們卻很不滿意,紛紛發出噓聲。
他們才不在乎電視轉播的收視率如何呢。
87年的電視業,在逼格和實力方麵,還是戰不過報業的。
米切爾森就搶著道:“楊教授,您接下來的計劃是什麽,如果有娛樂節目或者電影電視劇的邀約,您是否願意參加?”
米切爾森心裏已經做好了準備,一旦楊銳給出肯定的答案,或者給出一個模糊的答案,他都會立即去聯係娛樂單位。
在做“諾貝爾隨員”的這些年裏,米切爾森也是結識了很多的娛樂屆人士。
他有十足的把握,能將楊銳推出去,成為明星。
諾貝爾獎獲得者首次“觸電”,賣個幾百萬份拷貝不難吧。
還是這麽帥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撒花,新書《重生之文娛學霸》熱忱上線(誤)。
***
然而,楊銳聽到瑞典人說電影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小電影。
從國民性上來說,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瑞典是一個很嚴肅的國家,像是日本。他們從不遲到,像是日本,他們也從不早到,像是日本。
瑞典人對製造工業精益求精,像是日本,瑞典人對待人就像是對待機器一樣,嚴謹以至於拘謹,像是日本。
瑞典人不喜歡麻煩別人,甚至可以說是怕麻煩別人,也像是日本。
同樣相像的還有瑞典和日本的電影。
他們的商業電影都曾經繁榮過,但沒有持續多久,就迅速的墮落成了藝術電影,與此同時,始終繁榮的就是小電影的製作了。
在亞洲,人們談起日本電影來,就會嘿嘿嘿一笑。
在歐洲,人們談起瑞典電影來,也是啪啪啪一笑。
楊銳雖然知道對麵的記者不是在談小電影,仍然胸前一冷,連忙道:“人體基因組計劃。”
稍停,楊銳補充道:“我接下來的計劃,是參與進行人體基因組計劃,對於科研之外的工作,我不感興趣。”
記者群裏,產生了小小的騷動。
人體基因組計劃談的很多了,為了這個需要30億美元成本的科研計劃,學者們不得不大肆宣傳,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
對科技圈有任何輕微了解的記者,都是知道人體基因組計劃的,作為一項科研計劃,它的新聞價值,或許也就是略低於阿波羅計劃。
改變人類自身,治療癌症乃至於所有的級別,長生不老,破解生物之迷……隨便選一個點出來,都能寫好幾本誘人購買的書籍了。
“楊教授已經確認加入人體基因組計劃了嗎?”有記者不管發布會秩序了,舉手就問。
“我多次與達爾貝科先生談過,他非常支持。”楊銳回答的篤定。
達爾貝科當然支持了。如果說以前楊銳隻是代表了pcr的發明者,更進一步的說,代表了先進科研設備的發明和生產,楊銳現在就不用做任何的代表了。
獲得諾貝爾獎,意味著楊銳的名字就是資產。
就像是達爾貝科宣布支持人體基因組計劃,會讓美國股市的相關公司的股票大漲一樣,楊銳的加入,也是進一步的刺激了人體基因組計劃的實行。
嚴格來說,人體基因組計劃,實際上是分成了三個部分的,除了人盡皆知的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分野之外,英國的桑格也因為兩屆諾獎得主的身份,而以諸侯自立。
英國的人體基因組計劃,基本上就是單獨進行的,不談效率如何,氣勢是一點都不遜色的。
楊銳雖然剛剛拿到諾獎,不能和桑格相提並論,但諾貝爾獎就是諾貝爾獎,誰都不能說一名諾獎獲得者就比另一名諾獎獲得者弱了,尤其是在政治和社會層麵,更不能如此。
如果說,以前是楊銳加入達爾貝科的團隊中,現如今,楊銳也能以巨頭自立了。
“楊教授,我們是否可以理解,中國政府將支持人體基因組計劃?”另一名記者迅速的問了出來。
“我是科學家,我支持人體基因組計劃。同時,我會積極的介紹該計劃給政府,至於是否能夠被采納,我還不能確定。”楊銳回答的很謹慎。
“感謝楊教授的回答。”主持人再次走上前台來,準備結束對楊銳的提問。
走過場的記者會,已經撒了太多的幹貨出來了。
“聽說有多家大學和研究機構在接觸您,您會選擇去哪家頂級的研究所或者高校嗎?”這次提問的是個美國人,他一點要遮掩口音的意思都沒有。
而他這次的問題,同樣是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主持人也默默的退了下來。
大部分諾貝爾獎獲得者,基本都有了成熟的科研團隊,居於穩定的崗位和研究機構中,鮮有能隨便跳槽者,就是後世的中國長江學者,都被各種合同和項目捆起來,諾獎級的學者,起碼都是世界第二階的水準,哪裏有的跑。
不過,在外籍旁觀者的眼中,楊銳所在的北大,顯然稱不上頂級研究機構,以80年代的中國經濟水平來說,一流都非常勉強。
單就世界排名而言,埃及的開羅大學都比現在的北大高。
一些人甚至理所當然的認為,獲得了諾獎的楊銳,會跳槽去其他的世界名校。
在出國夢流行的年代,這也不是什麽奇怪或古怪的情況。
楊銳卻是灑然一笑,微微搖頭,道:“我沒有去其他研究機構的意思,另外,我也沒有接觸其他的高校和研究機構。”
記者們奮筆疾書,至於最後見報的內容,是否描述了楊銳的堅定,卻是智者見智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