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6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字數:6734 加入書籤
這次展示之後,族人的幹活熱情再次高漲。
紡紗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每個族人都憧憬著穿上新衣。
那麽光潔的布料,做成衣服,穿在身上,一定很舒服吧!
而且,還可以不止做一套,穿一套,換一套,美滋滋!
隨著紡紗機的陸續投入使用,紡的紗越來越多,而儲存的麻纖維卻越來越少,幾近耗完。
每戶儲存的麻纖維都不少於五十斤,這五十斤的存量,對以往來說,足夠每戶的使用。
可是,現在有了紡紗機,這點量,遠遠不夠幾十台紡紗機消耗的。
看著成堆的紡好的麻線,族人又幸福,又苦惱。
幸福,好理解,往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紡出來的麻線,如今紗錠堆滿地,都快沒地放了。
苦惱,是因為麻纖維不夠了。
好東西,總是越多越好啊。
即便用不完,堆在哪裏,看著也舒服呀!
這是幸福的煩惱,族人從來沒有機會體驗的煩惱!
葉青有些奇怪,問族人
“野外野生的麻就在那裏,麻纖維不夠了,就去剝麻啊!”
族人吱唔不言。
仔細詢問之後,才知道問題在哪。
原來,部落一般都是在夏天開始不久,進行采麻。
而采麻,是將麻杆整根地砍回來,捆成捆,丟在溪水中浸泡。
這個時間很長,直到麻杆和麻葉都泡爛,然後撈出來,使勁搗。
然後再清洗,要清洗好幾遍。
這樣便得到幹淨潔白的麻纖維。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詩經上的“漚麻”,說的就是這種製作方式了。
也有人不按這個時間節點,在其他時間,砍麻回來製作麻纖維。
可最終得到的是爛麻或是不幹淨的麻纖維。
漚麻有很多講究,浸泡時間不能過長,麻殼又必須腐爛。
浸泡時間過長,麻纖維便爛了,不堪使用。
可不泡久一點,又無法讓麻殼完全腐爛脫離,沒法製成潔白幹淨的麻纖維。
《齊民要術》上這樣說
“漚欲清水,濁水則黑,水少則麻脆。”
“生熟合宜,生則難剝,太爛則不任。”
漚麻,不僅僅是詩中的美好情懷,還是個講究季節、講究技術、非常辛苦的活計。
所以,部落都是趕季節,一年隻采一次麻。
葉青心裏明白了,關鍵在於,麻皮去殼、脫膠漂白的問題。
他知道的,麻這種作物生長很快,一年最少可以采兩次,像現在這麽溫暖的氣候,一年采三次,完全是沒有問題的。
他於是叫族人去野外采麻。
做法和以前的不同。
他反複告訴族人剝麻皮,要用剝的,隻要麻皮,麻杆不要。
然後,他便去煉銅區,製作刮麻器。
刮麻器是給麻皮去殼的,至於脫膠,他準備用石灰水煮。
這樣,采麻就不受季節限製,麻生長得差不多了就可以采集,而且一年可以多次采集,大大增加部落的麻纖維的產量。
刮麻器很簡單,就是兩個不開刃口的青銅刀片安裝在條凳上,擺成直角形,一片固定,一片能夠活動。
將麻皮平直的插入兩塊刀片的刃口直角交界處,向內一拉,麻殼自然便被刮掉,隻剩下麻纖維。
他用青銅板,切割了五十多套。
族人采麻回來之後,他讓族人將新鮮的麻皮,放在水中浸泡一兩個小時後,開始教他們刮麻。
這個簡單,葉青示範了幾遍,所有人都學會了。
族人們便開始興高采烈地刮麻。
采回來的麻皮,很快便刮完,他們便又去野外采麻。
如此反複,直到野外近距離內,再也找不到麻植株為止。
而部落中,則處處都是聳立的曬麻的竹竿架子。
這一次批量製麻,抵得上部落以前三四年的產量。
走到哪裏,入眼的都是隨風飄揚的麻纖維。
麻纖維很長,差不多有一人長,密集地垂在橫著的竹竿上,隨風飄揚,宛如輕紗,朦朦朧朧,靈動而又曼妙。
看著滿眼的麻纖維,族人們的臉上是滿滿的幸福。
幸福是什麽?
別人沒有,我有。
以前沒有,現在有。
這比往年多得多的麻纖維,就是族人的幸福。
簡單,樸素!
無憂無慮的小孩子們,不顧太陽的暴曬,不顧大人的嗬斥,在竹竿叢林中,隔著朦朧的,宛如輕紗的麻纖維,玩起了捉迷藏。
孩子們汗流浹背,尖叫著、追逐著、嬉鬧著。
摔跤跌倒了也不哭,爬起來,加入追逐的行列,繼續瘋。
這壯觀的場景,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
不過,這樣製出的麻纖維,製繩子還行,紡織衣物卻是不行的,太硬,太粗糙。
而要紡織衣物,需要進行脫膠。
脫膠需要大鍋,需要石灰。
這兩樣暫時都沒有。
應該說石灰還是有一點的,族長的巫之小屋,就有一點……石灰被族長拿來當顏料。
部落其實已經懂得如何燒製石灰了。
隻是沒有大規模運用罷了。
部落也不懂石灰如何充分運用。
石灰製備很簡單,把遍地都是的石灰石,放在窯內燒就是了。
脫膠,就是將麻放進加了石灰水的鍋中,慢慢煮,煮掉麻纖維上的植物膠。
煮麻,部落的陶鼎也是可以使用的,隻是鼎太小了,煮麻的效率實在太低。
所以,鍋必須鑄造。
並且,部落的炊具,也需要改良。
部落烹飪食物的主要炊具,就是陶鼎,翻來覆去,就隻有蒸、煮、燉。
太單調!
哦,還有烤。
燒烤好吃嗎?
在現代,葉青吃過的燒烤,味道都不錯。
可實際在嚐過部落的燒烤之後,再也不這麽認為了。
在沒有現代那各式各樣的調料,也沒有現代那些奇思妙想、五花八門的燒烤工具的情況下,吃燒烤……就是受罪,就是在減壽啊!
他很懷疑,這個時代人的正常壽命大多在歲左右,是不是和吃多了燒烤有關。
他吃了一次烤牛肉。
當時就吐了!
這跟他小時候和幾個小夥伴,偷偷在野外烤的麻雀味道一個樣。
那幾隻麻雀,烤好之後,烏漆嘛黑,外焦裏生,他們每人嚐了一口,便全吐了。
烤牛肉,外表焦炭似的,裏麵卻還是生的,血水淋漓,鹽的味道也隻停留在表麵。
不但難吃,還費牙。
咬不動啊。
撕扯,咀嚼個半天,才能咽得下去。
部落的小孩們,吃燒烤牛肉時,個個怒目圓睜,翻著白眼,咬牙切齒,那個表情……
嘖嘖!
就像和牛肉有深仇大恨似的。
老人更慘!
他們牙齒都七零八落的,沒可能撕咬。
隻能拿著石匕,費勁地割下一點點,放進嘴裏,含著。
用牙床和孤零零的、已經活動了的牙,小心地慢慢磨。
肉沒吃進肚子裏多少,吃著吃著,到時不時就有人吐出一顆牙來。
半天,部落的老人都吃不完拳頭大的一團肉。
是族人的燒烤技術不好嗎?
不!
條件就這樣,超級大廚也沒可能烤出現代那樣可口的燒烤的。
雖然說,這個時代的人能夠吃飽肚子,就算不錯,沒可能、也沒條件去追求食物烹飪的多樣化、精細化。
但葉青畢竟是現代人啊!
被養叼了的胃口,短期還好,長期吃這樣的單調的食物,卻是難以忍受了。
人的本質就是追求享受的,有條件、不增加額外負擔的情況下,能享受,為什麽不享受?
沒條件,所有人也在努力創造條件來享受不是?
艱苦樸素?
那都是窮鬧的,生存壓力逼的。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誰不想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呢?
人因為有了,所以才會努力奮鬥拚搏,絞盡腦汁的去發明創造。
沒了追求,比鹹魚還不如。
鹹魚還渴望著翻身呢!
追求享受,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啊!
所以,發明出鍋來,讓自己吃得好一點,那也是在促進部落進步,促進社會發展啊。
biu
biu。b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