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興亡皆是……百姓苦(上)
字數:8065 加入書籤
張遼將重合城團團圍住後,在接下來一連十多日的時間內,卻並沒有要主動進攻的意思,甚至連象征性進攻也都沒有,這讓城中的韓猛大為疑惑。
不過他更疑惑的是,為什麽南皮方麵卻沒有援軍到來。
大公子到底在幹什麽?
其實不僅韓猛疑惑,就連趙雲等人也感覺很奇怪。
按理說,&nbp;&nbp;我都放你韓猛出城求援了,這都十多天了,為什麽還沒有援兵抵達?
袁譚身為袁紹長子,就算年幼頑劣,也不至於見死不救吧。再者重合乃渤海門戶,若一旦丟失,他的罪責也不小。
一時間,&nbp;&nbp;眾人議論紛紛,&nbp;&nbp;卻都猜不到真正的原因。
但真正的原因其實很簡單,&nbp;&nbp;甚至很魔幻——袁譚慫了!
現年二十三歲的袁譚,雖被袁紹委派負責防守渤海,但其未經戰陣,聽聞敵軍動地而來,心中頓時有些慌。
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向父親袁紹求救。
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袁譚一沒有指揮作戰的經驗,二沒有袁紹的命令,他若擅自出兵,贏了還好,敗了便無法交差。
但南皮距離鄴城足有百裏,哪怕袁譚派出的士卒行進速度再快,一來一回也得近七八日的時間。
在這些時間裏,袁譚開始修整城防。
沒錯,他非但沒有整軍備戰,準備救援韓猛,&nbp;&nbp;反而擔心韓猛不敵,重合城陷落後敵軍便會直奔南皮,所以提前修築一個龜殼。
這就不難理解趙雲等人的疑惑了。。
荀攸的計策本是極好的,但無奈碰上了一個段位低出下限的對手,導致一時間竟不能生效……
由此可見,有時候對手也不能太拉胯,不然連落入你陷阱的機會都沒有。
十日後,袁紹的回複終於到了。不出意外,果然是讓袁譚率兵出城,救援重合縣。
袁紹在信中說得明白,自己也會派大軍前來增援,隻是大軍征調需要一定的時間,讓袁譚先撐住,就算不能戰勝徐州軍,最少也得保住渤海。
一個月內,援軍必至!
這下袁譚再也沒有了退縮的理由,隻得率軍出戰。他兩千人駐守南皮,自己則親率四千主力趕往重合,救援韓猛。
然而這一幕全在趙雲的意料之中。
袁譚的軍隊剛剛行至半道,就被趙雲來了波圍點打援。
這場伏擊戰中,毫無防備的袁譚被打得大敗而歸,四千軍隊也隻剩不到千餘人逃回南皮,就連袁譚被人都被張飛打得身受重傷,若非部下拚死相救,恐怕會慘死當場。
至此,渤海郡的守備力量已經被趙雲連消帶打,削弱得不剩幾分。
而徐州軍方麵,則開始了真正的攻城戰。
之前趙雲不願率兵打攻堅戰,一來是因為自己此次出征隻有兩萬人,他擔心損失過甚。二來南皮城高牆厚,沒有兩三個月不能成功。
而到時袁紹早已反應過來,回師東歸,裏外夾擊之下,自己也未必能討得了什麽好。
但經過一波誘敵,一波圍點打援後,這些問題都已經不複存在。
大敗而歸的袁譚手中兵力所剩無幾,且已經被打得銳氣盡失,自然不會再有出城迎戰的勇氣,隻得據城而守,等待父親袁紹的援軍。
趙雲當即決定,先打韓猛。
初平二年,三月末,張遼正式率軍向重合縣發動進攻。
這一戰極為短暫,因趙雲早就派孫康率五百將士潛入城中作為內應,所以剛開戰的第二天,孫康就趁著韓猛把注意力全放在城外的時候,偷偷召集部隊,一舉向城門殺去。
城門守軍雖奮力抵抗,卻終究還是被孫康成功奪取了城門的控製權。
隨著‘嘎吱嘎吱’的聲響,重合城門被緩緩打開。
張遼見等待已久的時機終於來到,急忙下令全力攻城,並親自擂鼓。
張飛更是一馬當先衝在了最前麵,不避箭雨,不畏生死。
血戰至日落,重合縣被徐州軍徹底攻占。
而一心想取代文醜的守將韓猛,更是在狹窄的巷戰中與張飛血戰了五六十回合後,終究是體力不支,被張飛一槍刺中胸口,隨後被梟首示眾。
拿下重合縣,就等於打開了渤海郡門戶。
大軍入城後,趙雲下令全軍休整,並沒有急著進攻南皮。
一切正如荀攸預料的一樣,第二場春雨開始陸陸續續的下了起來。
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
雖說一場春雨一場暖,但對於據守南皮的袁譚來說,這並不是什麽好事。南皮城雖地勢不低,但連日而來的春雨,卻使得士卒無法安心守城,更有士兵因在雨中泡了太久而兵器生鏽,盔甲浸爛。
與南皮城時刻處於緊張狀態,且無法安心守城的袁譚軍相比,趙雲麾下的部隊要麽在重合城中休整,要麽在南皮城外地勢高絕處安營,總之都在養精蓄銳。
直到十餘日後,天氣才逐漸放晴。太陽炙烤了幾日後,腳下的大地也變得焦幹,不再泥濘。
連日陰雨後,袁譚的心情糟糕到了極點,此時才經受了幾日的陽光,心情也跟著轉晴。趙雲一連十幾日沒有進攻,再加之袁紹許諾的一月期限將至,袁譚總算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
可就在這時,遠在漳水旁修築堤壩的張郃終於傳來了消息。
天氣轉晴時,漳水卻在暴漲,雖然還未達到最頂點,但淹一座南皮城,已經足夠了。
收到張郃傳訊後,軍中眾人都激動不已。隻要此時掘斷堤壩,就能水淹南皮,達到荀攸所說的兵不血刃取南皮的效果。
但身為主帥的趙雲,此時卻並沒有立刻下令進攻,反而一個人默默坐在位置上,滿臉猶豫之色。
“子龍,下令吧!”
張飛見狀,急吼吼叫道。
可趙雲卻搖了搖頭,歎道“從軍之人,殺敵戰死本是常事,並無甚稀奇之處。隻是南皮城中那些百姓是無辜的,如今堤壩一旦被掘斷,城中恐怕要屍橫遍野,百姓隨水流。”
“這……”張飛不解道,“子龍,你也太婦人之仁了,如今戰事當前,哪還能顧忌這麽多。這大水能助咱們取得南皮,死傷一些百姓又算得了什麽,再說這又不是咱們徐州治下的百姓。”
張飛這番話,倒是符合這個時代的價值觀,頓時引得眾人連連點頭。
慈不掌兵,這個道理屢經沙場的趙雲又如何不懂,隻是終究心中不忍波及百姓。
“監軍曾有言,興亡皆是百姓苦,所以咱們才要更加善待百姓。”趙雲眼中滿是不忍道,“如今南皮守軍不足三千,咱們是不是能正麵攻城,而不拖累百姓?”
穀穆
說話的時候,趙雲的目光一直望著荀攸。畢竟計策是他出的,現在總要詢問他的意見。
但是一貫麵癱的荀攸,此時卻極為嚴肅地搖了搖頭。
隻見荀攸站起來,先是鄭重一拱手,隨後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子龍將軍,你言百姓無辜,但咱們的將士們又有何罪?
明明可以不用損傷士卒性命而破城,為何不用?
敵軍三千人,若是據城死守,以南皮的城防,最少要一個月才能拿下。屆時袁本初增援的大軍早已抵達,我軍再想拿下渤海,不知要多耗費多少士卒的性命。
難道南皮百姓的命是命,我軍麾下將士的命就不是命?
將軍此言,某不敢苟同!”
荀攸的意思很明確,你顧及百姓無可厚非,但不能因為想善待敵方百姓,而寒了麾下將士們的心。更不能因憐憫百姓,而貽誤戰機。
趙雲堅持的,是林朝一貫的思想,戰爭這玩意,就應該限製在戰場上。
而荀攸隻看成果利弊。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士兵的性命和百姓的性命,在他眼中並無任何分別。
如何用最小的損失達成最大的戰果,這才是他身為軍師應該考慮的。
去年出兵泰山時,麵對泰山賊吳敦,荀攸就曾提出過水淹之計,但被劉備當場否決。
為此,劉備還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夫濟大事者,必先以人為本!
事後荀攸也曾認真反思了自己的行事風格,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
主公心係百姓,仁義為本,自然沒錯。
自己忠心謀劃,盡人臣之本分,同樣也沒錯。
錯的,是這個亂世!
誠如林子初所言,隻有盡快結束亂世,百姓才有立錐之地,生存之所。
聽了荀攸的話,趙雲一時語塞,再度陷入了兩難境地。
張飛見趙雲還在猶豫,心中大急,大聲道“子龍,你就聽軍師的吧,快下令吧!”
沮授、審配等人也起身拱手道“請將軍下令水淹南皮!”
眾人的勸諫,使趙雲無法再拒絕,縱然他心中很是不忍,卻也無可奈何。
“唉!”
一聲歎息後,趙雲終於下令命張郃掘斷堤壩。但他還是盡自己所能,為南皮百姓留了最後一條活路。
“請張將軍掘斷堤壩時,盡可能先放些水出去,隻餘能夠破城的水勢即可。如此,城中百姓或許能有條活路……”
無論水攻還是火攻,都是絕戶之計。
一旦成功施展,敵方將無任何活路,荀攸所說的兵不血刃,正是這個道理。
而此次趙雲做出了修改,隻利用大水破城,不求連守城士卒和百姓一起淹死。水攻用到這個份兒上,趙雲也算是千古獨一份了。
“遵命!”
見趙雲同意水淹南皮,眾人麵色一喜,連忙應道。
再看張飛,早已大步向帳外走去,準備親自去通知張郃。
可下過命令的趙雲,卻又緩緩坐了下來,抬頭向上望去的時候,目光中滿是迷茫與不忍。
監軍,若您在此,麵對此情此景,又會如何決斷?
是夜,得到命令的張郃率軍掘開堤壩,滔天洪水滾滾而下,徑直流向南皮城。
由於是夜裏,大水又來得突然,袁譚尚在睡夢中,就有親兵前來稟報,城中被水淹了。
聞言,袁譚一個鯉魚打挺,直接從床上跳了起來,口中驚呼道“春雨已過,何處來的大水!”
親兵單膝跪地,口中焦急地喊道“小人不知,不過水勢甚猛,小人進來稟報時,大水已經快漫過城牆,還請公子速走!”
“走,速走!”
袁譚滿臉驚慌道,甚至來不及披甲就往外麵跑去。
但剛走出府門,耳邊就聽到了滿城的哭喊聲和流水聲。
夜裏漆黑一片,這兩種聲音此起彼伏,連綿不絕,更像奏響了一曲慘絕人寰的樂章,令袁譚心中絕望。
再看腳下,已經有水漫了過來,頃刻間已經過了袁譚腳麵,並且還在繼續上湧。
走?
周圍全是大水,又能走到哪裏去!
至天明時,洪水已經衝開了南皮城門,張飛與張遼率領著蓄勢已久的精兵衝殺而去,沒碰到絲毫阻力就殺入了南皮城中,開始收割袁譚的殘餘部隊。
是役,南皮守軍被滅,袁紹長子袁譚被張飛生擒。
南皮城破,幾乎等同於渤海陷落。
至此,趙雲北征的目的已經完成了一大部分。
至於趙雲心心念念的百姓傷亡情況……
縱然在他嚴令之下,張郃隻留了這些日子積蓄的一半的水量,但還是淹死了五六千南皮城中的百姓。
更有無數的百姓房屋被毀,財物糧食被大水衝走。若不加以撫須,這些人遲早也會死於饑荒。
因此入城之後,趙雲直接拿出了軍糧接濟受災百姓。
所幸南皮府庫中的糧食還有一大半保存完好,因此到沒有出現糧食無以為繼的情況。
至於戰前趙雲心心念念的林監軍,此時卻剛剛抵達泰山南城。
望著南城縣那不算高,卻極為結實的城牆,林朝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
第二站,終於到了。
先前收拾了劉備的元從舊部,現在該輪到這些本地人了。
7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