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天演論

字數:7922   加入書籤

A+A-


    

    聽到李建豐的疑問,老者稍微沉吟了那麽一瞬,這才解惑道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剛剛也和你的幾個師叔師伯討論了一下。

    黃先生成功的關鍵呢,應該有四點主要原因。

    第一呢,就是你剛剛說的材料問題。

    豌豆是一種嚴格的閉花自花授粉植物,在花徹底開放之前就可以完成授粉過程,避免了外來花粉的幹擾。並且豌豆還具有一些穩定的、容易區分的性狀,所以很容易觀察到理想的實驗結果,而且該實驗結果也很穩定、很可靠。

    如果選用玉米或者小麥的話,那麽就很容易出現失誤。

    而且你沒聽黃先生說嘛,之後她為了進一步的實驗,還將每個豌豆苗都用神通給徹底隔離開了,不讓它們有出現其他授粉的機會。這才保證了實驗結果的準確。”

    聞言,李建豐腦袋微微點了點,這些他在之前就想得很清楚了。

    如果不隔絕風媒和蟲媒的話,那黃先生的數據就有些假了!

    雖然按照黃先生的說法,遺傳的過程是隨機的,但是現在的樣本數量實在太少了,如果此時算下來比例剛剛好,那八成是有問題的。

    心中想著這些,緊接著他便聽到老者解釋了之後的三個原因

    應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實驗結果;

    從單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對生物性狀進行分析時,黃先生開始隻對一對性狀的遺傳情況進行研究,暫時忽略其他性狀,明確一對性狀的遺傳情況後再進行對對、對甚至更多對性狀的研究。

    合理設計實驗程序。如設計測交、自交、雜交、正交、反交、回交等實驗來驗證對性狀分離的推測。

    “第四點呢,我就不細說了,這純粹是靠著黃先生的聰明才智,還有嚴謹的研究思維。這個一般人很難擁有的。

    至於第二點呢,其實就是數學。

    但是在佚名大師開創數學科目以前,我們雖然有算術方麵的知識,但根本就沒幾個人會去重視那個,而且也不認為算術對研究農學和工學有多大的幫助。就算有,也是一點點。

    甚至就連數學出來的這一年中,盡管數學已經發展的非常迅速,而且普及率也差不多達到了最高,但是我們這些百家學派的人也隻是當她是一種新的學派而已,最多淺嚐輒止,根本就沒想到這個數學會真的如佚名先生所說,是一種工具。

    而且是一件相當有用的工具!”

    說到此處,老者微微頓了頓,神情中也有幾分激動。

    他確實沒想到,通過一定的數學方法,單單憑借計算,居然就可以輕易的發掘出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與意義。

    這可真是神奇啊!

    這麽好的東西,自己怎麽能錯過呢。

    與此同時,老者也打定主意回去後一定要將數學仔仔細細、認認真真的重新再學習一遍,特別是其中的統計學部分,那些圖表啊,折線啊,還有統計圖、置信區間之類的,都得好好學習學習。

    有了這些,相信自己的研究進度一定會大幅度提升的。

    當然,自己的學生們也不能落下。

    “關於第三點呢,其實你應該也深有體會才是。

    咱們現在都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演化論’上麵,哪還有心思去關心這些?”

    對於“演化論”,李建豐自然熟悉,而且是非常的熟悉。

    “演化論”也稱為進化論,是近幾百年來農家的主要研究方向與成果。

    甚至就連他們的“小偃”小組也在為‘演化論’做著重要的貢獻。

    關於物種的由來,還有未來會怎麽發展,從古至今的很多先賢都對此進行了一定的思考。

    從最早期的“神創論”到後來的“五行論”,再到之後那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活力論”、“元氣論”,一直到現在公認的“演化論”。

    這中間呢,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其實也經過了許許多多研究者的激烈辯論和拚搏努力。

    其中,最重要便是破除神學,破除純粹的辯論,回歸到了自然的本質。

    現在呢,研究者們在世界各地采集化石、土壤、岩石,再一一進行相當程度的時間回溯,從而推測出更古老時期的生物麵貌,還有其生態環境;之後再將其和各個時期,還有現在的生物與環境的通過一定的對比推理,從而一步步的建立起了“演化論”的大廈。

    即生物是通過一步步的演化才到了如今這絢麗多姿的程度,不是什麽大神、什麽仙、或者某個佛,好心的一步到位給創造出來的。

    不過就算到了如今,演化論依舊沒有徹底的統一,隻是達成了一個不那麽衝突的點。

    現在的演化論主要分為了兩派,一派認為

    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著由簡單到複雜的一係列等級(階梯),生物本身存在著一種內在的“意誌力量”,由它驅動著生物由低的等級向較高的等級發展變化。

    生物對環境有巨大的適應能力;環境的變化會引起生物的變化,生物會由此改進其適應;環境的多樣化是生物多樣化的根本原因。

    另外,環境的改變會引起動物習性的改變,習性的改變會使某些器官因為被經常使用而得到發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環境影響下會發生定向變異,即後天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如果環境朝一定的方向改變,由於器官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微小的變異會逐漸積累,最終使生物發生了進化。

    也就是俗稱的“用進廢退論”。

    而另一派呢,則是更加強調自然選擇的力量。

    他們認為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生物都有繁殖過盛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卻是有限的,生物必須“為生存而鬥爭”。因為自然界某些力量的影響,在同一種群中的個體會存在著變異,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繁殖後代,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就會被淘汰。如果自然條件的變化是有方向的,那麽在曆史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有可能會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變異。由此可能導致亞種和新物種的形成。

    總的來說,第一種理論可以概括為“內在複雜化趨勢、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

    而第二種呢,則是“隨機變異、生存鬥爭與自然選擇”。也可以更為簡單的論述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也因此,這第二種理論也被稱為“天演論”。

    天演天演,天地演化嘛!

    可以看的出,兩種理論雖然思想不同,但是他們都承認“自然環境在生物進化演化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對於其中的“生物產生變異”的根本原因,則是各有說法。

    一個更注重主觀,一個更注重客觀。

    至於他們到底誰對誰錯,這個目前還沒有定論。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更關鍵的是,雙方都有著一定量的證據,能夠自圓其說。

    不過為了證明自己的學說才是正確的,現在兩方都在積極的在自然界中尋找著更多的證據。

    今天你找到一個新的化石,那明天我就發現一個過渡進化的中間物種。

    總之呢,你來我往,毫不客氣。

    不過不管怎麽說,這兩者關注的都是大方向上的,是生物群落的變化,物種的演變,再小呢,也最多是關注到某個個體。

    而黃紹琴此次呢,則是另外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她更關心的是生物的一個個性狀。按照她現在的理論,生物在遺傳過程中遺傳的其實是一個個性狀,而不是個體的全貌。

    雖然李建豐不知道黃先生的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但是現在對方也已經從實驗上證明了,確實有這麽回事!

    這是毋庸置疑的!

    那麽接下來,就看這兩派對此有什麽合理的解釋了。

    畢竟一個學說想要徹底統一的話,總得將每一個經過實驗驗證的理論都給包容進去吧。要不然你肯定也是有問題的。

    這些先不談,想到此處,李建豐也總算是徹底搞清楚了其中的原因。

    “大環境如此,為之奈何啊!”

    或許,曾經也有少數人想按照黃先生的方向研究來著,但是他可能一沒有完善的數學工具,二來實驗的設計可能也有些問題,三呢,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研究對象,從而導致很長時間看不到結果。

    如此一來,時間長了,對方肯定就會轉去前途更加光明的“演化學派”的。

    這個倒也無可厚非。

    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嘛!

    就在這時,李建豐突然注意到老師的眉頭居然依舊緊緊的皺起,連忙上前追問原因。

    “老師,怎麽了?”

    “沒事!隻是為師有一件事特別想不通。”

    說完,老者看著學生那側耳傾聽的樣子,繼續解釋道

    “按照剛才黃先生的數據來看,豌豆體內的遺傳因子明顯是成對存在的。而且根據她之後的推斷來看,自然界中的絕大部分生物都是如此的。

    但是這是為什麽呢?

    為什麽會這樣?

    為什麽不是一個一個的,或者三個三個的,而是成對的?這裏麵有沒有什麽說法?”

    “額……”

    聽到老師那四連問,李建豐頓時覺得自己就不該多嘴。這下好了,懵逼了吧!

    對此,他也實在說不出什麽建設性的猜測,隻能選擇閉嘴不語。

    半晌,老者沒聽到回聲,回頭瞥了一眼那無語望天的學生,心中搖了搖頭,

    “行了行了,這個問題為師回去後再和你師叔師伯他們討論吧。

    你呢,回去後就和你思行師兄他們將小麥的所有性狀都測量清楚,之後咱們再進行下一步的雜交實驗。”

    “放心吧老師,學生一定會和師兄師姐他們辦妥的。”

    李建豐這才長舒了口氣。

    剛才那個問題也實在太為難他了,他是一點思路都沒有,還是現在這個好,實在、具體,隻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看起來簡單多了!

    見此,老者歎了口氣。

    這家夥,偷奸耍滑的。說實話,要不是對方是他恩師的重孫,他早將其趕出去了。敗壞風紀啊!這是!

    還好,思行和紅琴他們沒有學壞。要不然別說是恩師的重孫了,就算是他的親生兒子,他範永傑也會將其踢得遠遠的,免得髒了眼睛。

    就在範老和他的學生閑聊的時候,同樣來此聽報告的一位位大師也在默默的打算著。

    有人急忙給自己的同道們傳訊,通報他們這個好消息。

    有人則是已經開始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今天的內容了。畢竟不管別人說的再好,總要自己實驗一番才能放心。

    而更有的人則是已經準備將今天聽到的這些理論用在之後的雜交育種上了。

    按照今天的理論,那麽在雜交育種的實踐中,完全可以有目的的將兩個或者多個品種的優良特性結合在一起,再經過自交,不斷的進行純化和選擇,從而得到一種符合理想要求的新品種。

    並且,這個新品種還可以穩定的遺傳。

    如此一來,不就可以擺脫之前的“靠天吃飯”,從而可以實現有意識的、有目的的可控培養,以此來提高育種的效率。

    剛剛走出禮堂的一位饒姓大師便是如此想的。

    饒姓大師是專門研究蔬菜水果改良的,現階段,他打算培育一種抗病能力強,而且還吃起來好吃的紅色果肉番茄。並且該番茄還得能穩定遺傳,也就是不退化。

    但是可能是他的運氣不太好,他的實驗田裏一直沒有出現想要的品種。

    不過現在就不同了。

    有了今天的這套遺傳因子的理論,他隻要找到一種抗病能力強的番茄品種,再找到一種甜味足,紅色果肉的品種就可以通過雜交、自交等手段來獲得理想中的新品種。

    甚至,他還可以通過同樣的手段,對番茄的個頭大小、形狀、成熟時間、還有抗蟲害能力等方麵進行一定的定向培養。

    而且雖然這次有著這麽多的要求,但是饒大師有信心,自己這次可能是以往用時最少的,效率最高的!

    沒得說,必須感謝黃先生。

    想到此處,饒大師回頭看了眼那看起來依舊平凡的大禮堂,還有不遠處那正在漸漸遠去的黃先生,他心中莫名的有些感觸。

    一切都不一樣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