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頓失滔滔(二)

字數:8532   加入書籤

A+A-




    新的鴻臚寺,新的規定。

    傅鼎銓卻沒有任何一點不適應的樣子,大明的稅收,國庫裏的錢財,那都是要花在自己的子民身上的。

    若是用在外人身上,反而讓自己的子民忍饑挨餓。

    就為了給自己掙得一個所謂的‘麵子’,那玩意能夠讓敵人不進攻大明?

    經過了幾千年的經驗和曆史教訓。

    顯然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也就不需要給好處了。

    就在卡瓦略進入了大明之後,李長庚已經抱著自己的公文,去往宮內找皇上商量這次和荷蘭人建交的條陳了。

    第一次有一個很遠,很遠的國家,越過大海來到大明,想要建立一種穩固的,國家與國家的關係。

    李長庚翻遍了書籍,都沒有找到前人留下的,可以合適應對的辦法。

    沒經驗啊。

    若是還像麵對回鶻、吐蕃、黨項、女真,龜茲、大食、於闐、甘、沙、宗哥等國,肯定是不行的。

    現在女真人已經快要被他們滅了。

    吐蕃也在即將要攻打的節骨眼上,剩下的那些小國家,也都早已經和大明斷交。

    重新建立起來的鴻臚寺似乎隻是在麵對荷蘭一個國家。

    他們大明還對這樣的國家,不是很熟悉,得到最多關於這個國家的消息,也都是從鄭家和劉香的口中得知。

    準不準確他們不知道。

    可有一點很明確,就是大明需要派出一群人,去往這個國家,好好的看一下,最好是能夠建立一種可以長久的駐地。

    這個他聽皇上說起過。

    具體要怎麽做,他還沒有頭緒。

    正思索間。

    就被高宇順高公公,請進了禦書房。

    在這裏辦公的時間,已經比上朝的時間都要多。

    “皇上。”

    “坐。”

    崇禎的手中拿著的是一份關於大明在整個冬季,需要賑災的地方,國家大了,總有某些地方照顧不到。

    這就需要底下的官員們,勤快一點了。

    要是能夠及時發現,並且為做出了有效的治理,那就是政績一件。

    然而,要是視而不見的話,那麽問題就很嚴重了。

    大明律上麵可都寫得明明白白,就這你還不知道怎麽辦的話,那就是官員自己的問題。

    “今年的雪災很大,所幸受災的人群並不多,對了道院修建的大橋,已經在使用階段了,有沒有發現新的問題?”

    一項新事物的誕生,總會破壞掉原來的生態係統。

    這一點,崇禎是深有體會。

    當年建廠,看起來是撈到了大筆的財富,可對小作坊可是影響深遠,若不是他反應的快。

    怕是那一年,就會有不少百姓們,因為手藝的無用,而導致吃不上飯。

    最後從本來還小有積蓄,變成了赤貧如洗。

    更嚴重者,還會有人因此而自殺。

    這不是他所想看到的。

    所以在出現每一份新的事物之前,崇禎都得讓人好好的研究一下,到底對哪一些人群有影響。

    有什麽辦法,可以讓這些人不會因為新出現的事物而失去了工作。

    引導,分流。

    或者幹脆大明官府給安排新的工作,這些都是一連竄的事情,缺了一個環節,都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經濟問題。

    “暫時還都沒有發現新的壞處,船工和船夫,也都有了去處,在碼頭上討生活的人也都就近安排在了工廠之中,這些人的適應性很高,隻教了三天時間,大部分就已經能夠熟練的使用機械了。”

    李長庚回答道。

    心裏卻想到了史可法,這一次這人出力很大,現在估計都還在養身體,一連兩個月高強度的思考問題。

    他看著就揪心,生怕下一刻,就猝死在他的財政部衙門當中。

    每一天的運算量,那可是大的嚇人。

    (本章未完,請翻頁)

    幾十個算盤組合在一起,敲得‘劈裏啪啦’,他就是隻用聽到那種響聲,就是頭皮發麻。

    玩數算的人,都是惹不起的人。

    幹起活來,簡直是不要命,也就在後來,每天用參湯吊著,他不是心疼人參,現在把建奴們已經壓製到了撫順關。

    這種東西,大明已經不是很稀缺了。

    就是搶來的那些人參,到現在都還沒有處理完,每隔一段時間,還有邊軍給太醫署送來許多。

    “那就好,這些人的情緒都怎麽樣?有沒有不滿的?”

    崇禎抬頭問道。

    不在自己熟悉的工作中做事,一開始肯定是會出現各種問題。

    這些都得等時間來慢慢的習慣。

    “有的,這些人不知道為何,總是要求加班,說著這樣可以拿到更多的錢。”

    李長庚無語。

    讓這些人閑著不好?

    為何還要不舍晝夜的加班?

    身體不要了?

    一開始對於皇上定的一天四個時辰的工作時間,他是不理解的。

    然而,隨著道院的研究表明,這是一個人,一天之中最佳的作息時間,幹活時間長了,不但沒有效率,還容易讓人的身體出現毛病。

    當然,對於那些苦了大半輩子的人,就不是很理解了。

    這些人一無所有,有的隻有時間和一身的力氣。

    要是時間和力氣都用不出去,他們生怕這樣的好生活,就像做夢一樣,一睜眼,然後就沒了。

    崇禎一愣。

    他還以為是這些人,已經習慣了原來的生活,不想要緊工廠做事呢。

    原來是為了加班的事情。

    “這個···他們習慣一段時間,自然就不會在要求加班了。”

    崇禎在上輩子,可是996的社畜,可是做夢都想要有這樣的一種生活的。

    他不是很理解,這個時代的人到底是怎麽想的,是他給的不夠多,還是閑不下來?

    他沒有想過的是。

    正是因為給的太多了,工作還輕鬆,導致了很大的一部分人,懷疑這件事不能夠長久。

    不過,時間會證明一切。

    崇禎沒有在這件事上麵糾結。

    “遼東的消息,由於風雪阻路,現在很難傳遞回來,又有渤海結冰,就是船隻都沒有辦法及時的來往傳遞消息,下一步大明就要對遼東的每一條河流,都架設橋梁了,你們內閣可以拿出一個章程,算一算成本,需要先從哪個地方開始施工。”

    大明的內部,崇禎現在不急了。

    慢慢的建設,不但可以讓當地的百姓們改善生活,還可以拉動經濟的發展。

    當然,重要的是,大明內部的河道很寬,需要架橋的技術要求很高,還是先多積累一點技術,才好實施下去。

    免得最後出現勞民傷財的事情發生。

    “臣記下了。”

    李長庚不知道從哪個地方摸出了一個小本本,把崇禎剛剛說的那些話,簡單的記錄了下來。

    崇禎訝異的看了一眼,也沒有說什麽。

    這樣的小本本,他也是有一個的,還是因為之前,大明接二連三的發生了天災,許多事情,他都記不清楚,隻能動手記在本子上。

    誰知道,這種舉動,讓給許多人都開始效仿。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這句話,崇禎是真的深有體會。

    他在大明的威望越高,越是在謹慎的做著每一件事,心中有時候也在想,別的皇帝到底是怎麽做事的。

    為何輪到自己就這麽艱難。

    “皇上,荷蘭國的人今天已經到達京師了,不知道咱們大明該怎麽應對?”

    李長庚尷尬的問道。

    這些事本就是他們內閣需要處理的,現在卻拿過來,去讓皇上處理。

    真當做皇帝的很清閑?

    (本章未完,請翻頁)

    崇禎抬頭看了李長庚一眼,沉默了良久。

    他其實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和其他的國家交流,大家都是第一次遇到,也是到了這個時候,才恍然發現,以前把鴻臚寺裁撤的有點隨意了。

    要是留下一點有經驗的官員。

    這件事怕是很容易處理。

    “那人所要求的訴求是什麽,就讓那個部門前去交流,專業的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去辦才不會有失誤,另外,給那人也聲明一下,若是可以的話,大明是需要派遣大使前去出使荷蘭國的,最好是兩邊各自建立一所大使館,以此來方便交流。”

    最後崇禎還是根據自己的猜測,來做這件事。

    不同的來訪身份,就用不同的人來處理應對。

    不用什麽阿貓阿狗,都需要他這個皇帝來出麵,顯得大明很沒有麵子。

    不就是海外的一個國家嗎。

    那又怎樣?

    往後大明也是要打出去的,還會占據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最多就是了解一下外部的環境。

    難不成還要供著?

    李長庚也知道,自己剛剛說出來的話魯莽了。

    “臣這就去辦。”

    有了大概的方法,李長庚心中也就有數,向以前那種,隻要是藩國,小國來訪,都會送金銀的做法,現在是行不通了。

    仁義那種東西,在兩國之間的交鋒,是不存在的。

    這是以前皇上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近在眼前的建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就隻在三個月之前,還有蒙古人的一些部落,想要和大明建立同盟,乃至於藩國條例的。

    卻都不被接見。

    在大明弱勢的時候,一個個的化身狼犬,想要從大明的身上撕下一塊肥肉,現在大明強大了。

    就又要想著修好關係。

    哪有那麽簡單容易?

    蒙古人的草原,大明的許多人可都在惦記著呢。

    曾經那些地方沒有好處,現在可大不相同了,畜牧也是一條發財的路子,土地上不一定隻種莊稼。

    還可以長草的。

    還頭吐蕃,這個地方的人,可是也有好久都沒有向大明進貢了,明顯就是看不起大明的軍事實力。

    這一點得承認,之前的大明,打仗真的是有點那啥。

    明明可以勝利的,偏偏要搞成平手。

    還要太監和文臣監軍。

    能夠打勝仗就是怪事了。

    “對了,雍州的官道,現在修建的那個地步了?”

    最早開始修建官道的就是雍州,然而那個地方,山道實在是太多,修建到現在,已經全麵落後於其他的地方了。

    “秦嶺的官道,不容易修建,山路難行,還要打通隧道,這些都是難點,還有就是河道也很多,到處都需要架橋,以前沒有技術還無所謂,現在有技術了,就隻半年的時間,已經架設了一百三十一座橋梁。”

    李長庚知道,在西安府的盧象升,為了官道的修建,到底花費了多少的錢財。

    不過,那些錢財,可都是一些商人們的資助。

    就是一些小點的橋梁,都是這些商人們,聯係好工匠,修建起來的。

    別說,就這,許多的商人們,都還是在賺錢呢。

    反正,他李長庚是弄不懂,這些人的錢,是怎麽賺到的。

    這些崇禎在一些奏折上看到過。

    還為此批示,說是要注意安全的。

    “向秦嶺修路,他們是想要和蜀中聯係起來?”

    崇禎思索了一下,隻有這一個想法,才能夠讓商人們,不斷的投錢進去,隻要商路打通,蜀中的物資,可就真的是發財了。

    “是的,皇上,其中出錢最多的就是蜀中的商人們,他們手中的商品,可以在大明的任何一個地方賣出好價錢,就是道路不通暢導致許多貨物賣不出去。”

    李長庚的話,崇禎是信的,可盧象升的做法,很明顯就是為了清理蜀中做準備。

    (本章完)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