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還看今朝(一)

字數:7696   加入書籤

A+A-




        跟隨在崇禎身後的,雖然科舉不一定能夠取得好成績,可在博學方麵,一定是最豐富的。

    對於‘輸籍定樣’的內容自然也是了如指掌。

    而‘輸籍定樣’是和‘大索貌閱’兩者一體的。

    ‘大索貌閱’是隋朝推行的一係列政治經濟改革中一項用以整頓戶籍和賦役的措施。

    隋初,農民隱漏戶口、詐老詐小的現象極為嚴重,直接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和對勞動力的控製。為了查實應納稅和負擔徭役的人口,隋文帝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州縣官吏“大索貌閱”,即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和本人體貌進行核對,檢查是否謊報年齡,詐老詐小。如有不實,保長等要辦罪。通過檢查,大量隱漏戶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製的人口和賦稅收入。

    這一點,現在大明在崇禎的影響下,不知不覺中,已經完成的比隋文帝時期更好,每一個人的身份證明,可要比每一年的人口普查還要徹底。

    畢竟這個身份證明,在現如今的大明來說,那都是利益的保障。

    百姓們出門做工了,要是有人不給結賬,隻要告到官府,自由巡捕司的人前去調查加過,隨後給斷獄送上證據。

    再由斷獄給工頭下文。

    其中最後是怎樣的結果,那就要依據大明律來進行了。

    輸籍定樣,又稱“輸籍法”,是隋朝製定各戶等級和納稅標準的辦法。政府利用這一手段搜括隱藏戶口,以防止人民逃稅和抑製士族、豪強占有勞動人口,從而確保政府收入,加強中央集權。

    開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納高熲建議,規定每年正月五日,縣令出查,令百姓五黨或三黨為一團,根據標準定戶等上下,重新規定應納稅額,以防止人民逃稅和抑製豪強地主占有勞動人口,造成稅負不合理現象。

    人口隱匿情況,在崇禎的手中,幾乎不可能會存在。

    人民逃稅和抑製豪強地主占有勞動人口的情況,也沒有發生,可稅負的不合理,依然存在。

    有錢人來錢實在是太快了一些。

    快的就是開辦工廠的人,心中都不是很踏實。

    這些人交的稅也而是很高,可相對來說,收稅最多的則是中小型工廠,而大工廠是一樣的稅率,可盈利就不一樣了。

    朱繼祚忽然發現,自己這個政事顧問,一點都不好做了。

    皇上要是還要繼續在稅收上做文章,他怕自己就是一天十二個時辰都有護衛守著,也會有人輕易地要了自己的老命。

    另一邊,一直搶答的範景文,心中也是忐忑不安。

    任何朝代的變法,其實都是在收稅上做文章,隻不過,以前的皇帝想要國庫有錢,都在想窮人,也就是老百姓們攤派稅收任務。

    可現在不成了。

    崇禎皇上,覺得窮人沒錢,還是富人收上來的稅收多,盡管確實是實情,大明也因為如此,讓國庫的稅收不斷的增長。

    可其中的一些增長幅度,是有錢的越來越有錢,大有讓整個大明獨此一家的趨勢,也就是曾經皇上口中偶爾蹦出來的一個詞‘壟斷’。

    獨一家的生意好做。

    也有些商人,起了一些想要定價權的苗頭。

    就是有錢了,還想要繼續有錢,沒人會嫌棄錢多,從而用手中的錢財,可以左右朝政,讓其像更符合自己的利益方麵發展。

    現在皇上忽然借助這個機會,提出了‘輸籍定樣’,並不一定還要照搬隋朝的製度,可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向外說明一個意思。

    那幾乎是,大明的富人們要小心了。

    朕,要來給你們加重一點負擔了。

    說句好聽一點的,就是劫富濟貧,就是這麽簡單。

    (本章未完,請翻頁)

    把向上的財富,通過官府設置的律法,讓其開始向下流淌,從而形成一個財富流通的理想狀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說的也就是這麽一個意思。

    道理行得通,可又有幾人能夠做到?

    “朕,擬定一個遺產稅,增值稅,還有房產稅,不知諸位有什麽看法?”

    此地既不是朝堂之上,也不是在文淵閣中,更不是在皇上的禦書房。

    就在這麽一條,看起來還很幹淨的大街上。

    旁邊就是人來人往,也有好奇心特別重的,在路過的時候,不斷的回頭看著。

    大明是不禁止人員聚集,可像崇禎出行,身後跟著這麽多的人,也隻有在平時一些工廠聚會時,才會出現。

    聽著崇禎,連續出口了幾個稅收方案。

    所有人的心頭就是一跳。

    在許多時候,治理一個國家,最難的不是打仗,而是稅收。

    特別是在承平時節。

    這種狀況最為明顯。

    “皇上高瞻遠矚,臣等不及萬一。”

    冷場了片刻之後,朱繼祚不得不站了出來。

    一開始出風頭的時候,跳出來很快,現在皇上需要臣子想法的時候,也而不應該拖後腿。

    重要的是,朱繼祚的身份,就是政事顧問。

    朱繼祚不敢有任何意見,向著商人們,肯定是不對的,皇上要給他好看,可要是想著皇上,他不確定,商人們背後的那些朝廷大員,是不是會給他難堪。

    都說士農工商。

    商人的地位最低,排在了最後。

    可實際上呢?

    錢財可以役鬼通神,排在那個位置上,都不損這一個階層的人,半點權利和享受。

    “臣也一樣。”

    範景文立刻打蛇隨棍上。

    應和著朱繼祚的說法。

    他就算是再有急智,此時此刻,也想不出比朱繼祚更好的應對方式。

    有了前兩人的帶頭,剩下的人,也都說著同樣的話。

    “臣也一樣。”

    “臣也一樣。”

    “······”

    崇禎回頭看著整齊劃一,‘政令通達’的臣子們,就連說的話,也是高度的統一。

    就是想要挑選一個不一樣的,也就在一開始朱繼祚說的最多。

    崇禎麵無表情的看了一圈自己的臣子。

    而臣子們則在他的視線之下,不自覺得低下了頭。

    “朕已經變法這麽多年了,也換了好幾撥朝臣了,原以為這一次的朝臣們,會和以前的朝臣們不太一樣。”

    崇禎緩緩的說道這裏,搖了搖頭。

    嘴角微微翹起。

    仿佛一絲譏諷,掛在了嘴邊。

    他是大明最有權勢的皇帝沒錯,盡管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整個大明的未來,可有時候,也不得不照顧一下臣子們的想法。

    很顯然,沒有多少臣子,會照顧皇上的想法。

    隻因,皇上的想法,會削減他們手中的利益,雖然不能明說,也也用另外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的看法。

    “走吧,陪著朕好好的看看大明的江山,已經是什麽樣子了。”

    崇禎剛剛也不過是一時有點失望,情不自禁的說出而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

    說完之後,心中就有了一絲後悔。

    身份和地位,已經讓他不允許這麽任性的胡說

    (本章未完,請翻頁)

    八道了。

    他已經決定,學著徐霞客的辦法,帶著自己的臣子們,用雙腳好好的丈量一下整個大明的山河。

    這樣之後,或許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獲。

    又或許是自己想多了。

    離開了寶慶府。

    一則流言就開始從這裏向大明的各個角落迅速的傳播,得益於大明官道的修建,馬車的普及。

    交通的便利。

    像這樣的流言,傳播速度,可想而知。

    “皇上又要辦法了,不知道這一次是好是壞。”

    “你們難道沒有聽說嗎?這次變法是要針對富人,和咱們這些打工掙錢的人,沒有任何的一點關係。”

    “怎麽沒有關係了?這是傳說中的劫富濟貧,你們到底聽懂了沒有?”

    “切···說的好像你很懂似得,你不會是犯了紅眼病,見不得別人有錢吧?”

    “······我錯了,就不該和一群有錢人,來聊這樣的話題,告辭。”

    “······”

    大明的各個角落裏,都在聊著這種話題。

    有人心中明白,這麽做的巨大阻力,在皇上一開始,允許官員們經商這件事,就埋下了這樣的禍患。

    也有人心中思索著,這一次皇上的變法,怕是要沒法繼續下去了。

    當然,對於商人們來說。

    特別是小商人們來說,這就是一件大好事。

    想要出頭,不是朝廷不允許,也不是官吏們盤剝的太狠,實在是整個市場上的份額,已經被瓜分完了。

    這個時代,還沒有形成主流的經濟學。

    可在許多經商的人心中,也已經有了一個大概模糊的想法,那就是占據市場最大份額的商品,並不見得就是最好的,可卻一定是最貴的。

    而皇上,弄出來的增值稅,那就是賺的越多,教的稅就越多。

    從而會讓更多的大商人們,減少商品的利潤,從而和他們形成另外一種競爭,從質量上讓百姓們選擇。

    就是對於遺產稅和房產稅,所有人都頗有微詞。

    自家的東西,已經繼承了好幾代了,突然要被繳稅,誰的心裏都會有點膈應。

    掙錢是為了什麽?

    還不是為了能夠傳承下去,可現在突然被告知,要繳稅了,雖然還沒有開始實施,可從官府的一貫作風來看。

    隻是提前透漏了一點風聲。

    遲早的事情而已。

    至於崇禎免除的徭役,免除的農稅,許多人是提也不會提一句,仿佛那些都是應該的。

    京師之中。

    袁府的袁可立沉默良久,緩緩地在書房的書桌上,寫下了一行字“雖千萬人而吾往矣。”

    高弘圖聽聞這話,也是一個人獨自在屋子裏,喝了好幾瓶酒。

    口中念叨著不愧是皇上,居然在向漢武帝,隋文帝看齊。

    概因,漢武帝當年為了征討匈奴,也做出過這樣瘋狂的事情,在那之後,就很少有皇帝趕著和麽去做了。

    而隋文帝的手段,就更加的厲害。

    有這樣想法的朝臣們有很多。

    可對崇禎擔心的人也不少,宮裏的周皇後和張皇後,還有幾個妃子們,也都是忐忑不已。

    她們是希望皇上做成這件事的。

    因為隻有皇上成功了,她們的子女們才會跟著成功,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不外乎如此。

    也就沒心沒肺的幾個孩子們,在遊樂場玩的不亦樂乎。

    (本章完)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