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盛世(一)
字數:7862 加入書籤
慶典依舊繼續。
中原文明的厚重曆史感,也徐徐的拉開了序幕。
秦王一統的威壓四海。
漢承秦製的昌盛偉業。
如此等等,一直演繹到了如今的大明。
從皇帝到百姓。
從文臣到武將。
士農工商,應有盡有,這一次的排序很不出百工百業,在這種演繹之下,幾乎看不出有高下之分。
隨著大明的富足和穩定,也有著許多新的思想,開始流露出來,其中對於百工的深度解析。
也就對百家學說的不同辯解。
很有一種,曆史上那些稷下學宮,研討學術的文明盛世。
此時的大明,不但已經成了武將嶄露頭角的舞台,也成了諸多百工,諸多學派之間思想碰撞的舞台。
更加重要的是,隨著海外的思想,流入了大明之後。
大明的許多百家思想,也在進一步的開拓外麵的文明疆域。
一種無形的戰鬥,就從此時開始。
後麵坐著的其他前來祝賀的國家使節團,都在悄聲的討論者,這片土地上的神奇國度。
此前隻是顧著賺錢,並沒有深入的了解過。
哪怕是大明的水軍,陸軍,都已經向這個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實力,還打的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等國家的水軍,潰不成軍。
也都是覺得,大明離著太遠。
想要遠征,根本就不是和扶桑戰鬥一樣的簡單。
然而這一次,雖然看不懂大明的慶典,也幾乎聽不懂,舞台上的那些人說的是什麽。
可有一點,所有人都很清楚。
論曆史的厚重和傳承有序。
這些歐洲的國家,還真就沒有可比性。
直到一塊‘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紀功柱,被抬上了舞台,瞬間就點燃了整個慶典的氣氛。
“萬國稱頌?這怎麽可能,大唐又是這片土地上的那一個朝代?”
“女皇?哦,原來這裏也有女人作為皇帝嗎?還在這麽厲害?”
“之前怎麽從來都沒有聽人說起過?”
“······”
如此種種,讓後麵的使節團,嗡嗡嗡的討論者。
其中的熱烈,可要比拿著大明的《論語》更加的震撼。
讓中間的一群士農工商的最頂尖人才,不時的往後看去,一副怒目而視的樣子,他們能夠參加這樣的一個盛世,容易嗎?
皇上能夠辦理這樣的一個慶典,容易嗎?
既然都不容易,又為何不能靜下心來,好好的看一場慶典的演出?
隻是到底場合不同,沒有辦法發出自己平時的脾氣。
心中的怒氣,隻能是努力的忍耐下來,都是大明最頂端的一群人,能夠座到這個地方,很能說明身份。
或許這次慶典結束之後,有人會想辦法讓這些人付出一點代價吧。
畢竟,是在大明的慶典上,不尊重大明這個東道主的熱情,一邊看著慶典,一邊還不斷的小聲評論。
完全就是心不在焉。
而前排的文臣武將,則是因為王衝的原因,許多人都在琢磨著,這一次的論功行賞,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有有個諸侯國?
相互之間,沒有辦法用語言來交流。
可這些人有一個絕技,那就是可以用眼神來傳達自己心中所想。
神奇,而又隱蔽。
重要的交流速度實在是
(本章未完,請翻頁)
快。
而且不影響別人觀看慶典。
慶典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尾聲。
慶典是以一首《陽春白雪》作為結尾的。
《陽春白雪》是漢族十大古琴名曲之一,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複蘇,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
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輕快明鬆。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所做。
《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蕩漾之意。
而《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意。
崇禎即便不是很懂得這個時代的樂曲,也覺得很是好聽,本來和王衝正在小聲的交流著關於文萊的以後建設情況。
此刻也慢慢的沉寂了下來,眯著眼睛,靜靜的聽著。
在夕陽將要西下。
染紅了半邊天的時候,這樣的一個大明,最隆重的慶典,就結束了。
一天就這麽過去了。
萬家燈火亮起,點綴在整個大明的江山之上,仿佛夜空倒映在了整片大地上。
早就見識過了大明繁華的夜晚。
使節團還是未曾減滅,對大明繁華的羨慕和流連忘返。
翌日。
朝會。
連續幾日的朝會,讓大明的文武百官都覺得,自己的皇帝崇禎,已經可以這麽勤政了嗎?
崇禎高坐金鑾殿。
底下的文臣武將,肅穆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今日的朝會不比以往。
論功行賞,一般情況下都是開國時期,又或者是有著從龍之功的時候,才會有的一種情況。
高宇順站在龍椅的旁邊,展開聖旨,一句句的念誦這上麵的內容。
“擢升洪承疇冀州將軍為冀州上將軍頭銜······”
“擢升孫傳庭袞州將軍為袞州上將軍頭銜······”
“······”
“擢升李長庚為大明李國公······”
“擢升······”
每念到一個人的名字,都有底下的一個人,麵帶微笑。
若不是場合不對,這些人大概都會大聲的笑出聲來。
實際上,這些名單,他們早就知道了。
也都是在李定國和晁剛,以及秦良玉幾人,坐在一起,慢慢的研討出來,最後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次磋商,才模糊的列出了一個名單。
上麵的人選,都沒有變過。
隻是其中多了一個叫做徐霞客的人。
“擬定徐霞客的出生日期,為大明的遊記日,定位大明的法定假期,前後一共七天時間······”
徐霞客不但被尊為國公,還用這人的出生日期,做了一個法定假期。
這可是了不得的尊榮。
隻要大明繼續傳承下去,這樣的一個日期,隻要有人過節,就一定會記起這樣的一個人。
就像端午節一樣。
提起這個節日,就會想到屈原,就會想到《離騷》。
“另,擢升高傑青州將軍為上將軍,即日起其軍務被韓楓接任,韓楓為青州將軍,同時高傑領兵隨同趙景麟,去往海外,建設澳洲。”
澳洲?
在場的所有人,都是一怔。
隻聽到前半段話,隻能說高傑的運氣真好,都知道高傑的功績並不是一個人的,隻是因為邢氏是一個女人,暫時沒有辦法,受到整個大明釋懷。
(本章未完,請翻頁)
隻能把邢氏的功績,全部送給了高傑。
人家夫妻兩人,可以說是一體的,在崇禎的做法當中,也沒有忌憚這樣的人,會因為一家獨大,從而架空的皇權。
隻是後半段就讓人很疑惑了。
澳洲是個什麽地方?
還需要一位上將軍隨同一位水軍將軍一起去攻打下來。
不過,沒有人在這個節骨上去詢問這種蠢事。
很明顯,這些都是皇上最後新加上去的。
一場加官進爵。
不但意味著這些人的身份有了很大的提升,就是在即以後也有機會像王衝一樣的出去打下一塊自己的封地了。
很快,宣讀的聖旨已經結束。
高宇順站在一旁,低眉順眼的一動不動。
他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諸位愛卿,天地廣闊,大明願意與諸位共同分享這個天下,隻要走出去,財富會有的,權力也會有的。”
崇禎說的很直白。
若是曾經黃立極在的朝堂之時,崇禎怕是在剛剛說出這話之後,立刻就會有人指天罵地說他不學無術了。
都是讀者道德文章。
怎麽說出不道德的話來。
至於做不做,隻要沒有被人發現,那都是很有道德的。
就是最後都露餡了,也不過是告老還鄉,鬥了官職罷了,財富是一點都不會少他們的。
眾人齊聲應是。
也是到了此刻,所有人才痛恨,當年整個天下都在受災的時候,為何自己不多救一點大明的子民呢。
別看大明現在的人口很多。
實際上,也很多。
不過分散在了整個世界的各處之後,就顯得人口不夠用了。
不要說人才,就是想要讓一些百姓們背井離鄉的,跟著他們一起去開拓封地,那都是一件很奢望的事情。
背井離鄉。
在能夠吃飽穿暖的大明誰會願意跑出去受苦?
這一點,在王衝回來之後,四處招募人手,就能看出其中的關鍵。
其中響應最多的,還是那些在大明碌碌無為,快要活不下去,還要受著別人歧視眼光地方儒生們。
他們想要逃離他一個地方重新開始。
那麽最好的選擇,就是去朝-鮮,不過現在多了一個地方,那就是文萊。
雖然要坐船出海,也要比朝-鮮,又或者是以後的扶桑要好的多。
離著大明太近了,這些地方,也都推行者大明的一切。
朝會上又討論了幾個現如今大明麵臨的幾個問題之後。
在高宇順的高呼“退朝”聲中,緩緩地走出出去。
三三兩連的討論者,進入朝會的所有東西,並不是與會的每一個人都有資格可以拿到諸侯國的入場券。
“洪大人想好了去往哪個地方發展嗎?”
“孫將軍是不是已經有了目標?”
“你問這話,還不如好好的詢問一下李長庚李大人,看看人家有人射門好的看法。”
“折煞老朽了,難道諸位都不想知道,澳洲是在什麽地方?”
······
不同的言論,在大明的最上層流動。
很快這樣的風暴,就席卷到了最下層。
隻是不同於高層們的想法,底層的百姓們則是覺得,現在的奴隸少了一點,許多的苦活累活,都快要沒人做了。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