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皮埃蒙特王國
字數:4270 加入書籤
雖然取得了出海口,撒丁王國卻高興不起來。
隨著意大利王國的解體,整個皮埃蒙特的政治都迎來洗牌。
退回來的薩伏伊王室大家自然能接受,但原來的意大利政治家就不是如此了。
當地人並不願意交出手中的權力,兩夥人馬陷入了明爭暗鬥之中。
這還是小問題,最棘手的是國內物資的匱乏。
原撒丁王國,現皮埃蒙特王國,境內有著多達萬人口。
在未解體時,這個數字才萬。
先不說戰爭帶來的荼毒,就算皮埃蒙特王國是完好狀態,萬人也超過了這片土地的承載極限。
這萬的差額中,大多數來自於倫巴第和威尼斯,少部分則是不願意服從西班牙統治的撒丁島和西西裏人。
在農業上,作為一個成熟的王國,皮埃蒙特早在年前就完成了資產改革,境內並不存在未被瓜分的土地。
工廠也是,突然失去了的市場,不裁人就不錯了,完全提供不了新的工作崗位。
目前的皮埃蒙特,失業率高達。
即使運氣好找到了一份小工,也不足以養活一家人,因為他們要用比西班牙低的工資去麵對三倍於西班牙的物價。
不得已,皮埃蒙特政府隻能大舉借債,再用借來的錢購買物資。
但借錢需要時間,物資運輸也需要時間,民眾的忍耐卻快要到達極限了。
時間長了,他們可是會革命的。
於是……
“皮埃蒙特想要讓我們接受難民?”
馬德裏王宮內,麵對外交部帶來的消息阿方索顯得有些詫異,沒想到對方會采用這種解決方案,畢竟這年頭大家都知道人口的重要性。
“是的,他們先是問了周邊國家,除了熱那亞接收了萬,法奧都明確表示不接受難民,隻能來找我們了。”外長科魯茲匯報道。
阿方索了然,法奧不接受難民很正常,法國一向對外人比較排斥,何況他們正在打仗。
奧匈則是因為境內的意大利人已經太多了——萬意大利人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已經在帝國內部初現端倪。
目前奧匈帝國德意誌人為萬,匈牙利人為萬,顯然,要是再開一次帝國會議,奧匈帝國可能會改名為奧意帝國。
這種情況下,不要指望他們接受哪怕一個意大利人。
“他們準備輸送多少?”一旁的坎波斯插話道,表情明顯有些憂慮。
隨著之前難民的湧入,西班牙人口已經突破了萬大關。
隨之而來的是境內意大利人口數達到了萬,占人口總數的,如果繼續增長,極有可能尾大不掉。
細水長流慢慢吸收還好,一次性來太多,存在抱團的可能。
“萬。”科魯茲答道。
……好家夥,這是準備把新湧入的人全送過來。
見兩人都猶猶豫豫地拿不定主意,阿方索直接做出了決定
“接收,但之前的難民大都送到了撒丁島和西西裏,這萬人就不這樣了。
穀<spa> 全國各個自治區一個來認領一點,具體數額你們自己分配。”
阿方索說完後,坎波斯鬆了口氣,他就是想要人口但又不想要承擔責任,有人幫忙做決定他就不用選擇困難了。
“那這萬人必須要有要求,否則皮埃蒙特送過來的肯定全是老人。”坎波斯提醒道。
“這是自然。”阿方索點點頭
“這萬人的年齡最大不能超過歲,其中歲以下的必須在以上,歲以下的必須在以上。
原則上一個家庭盡量不分開,要嚴格控製孤兒數量。”
全要年輕人皮埃蒙特肯定不幹,這個數字算是一個比較公正的數字,當然,並不是沒有回旋的餘地,後麵還可以再商量。
至於是不是小孩,是男人還是女人,阿方索不在乎,反正不是現在的勞動力就是未來的勞動力。
“噢,對了。”阿方索想起一件事“還是像以前一樣,新入境的意大利人都要準備一個身份牌,沒身份牌的都是非法的。
可以先幫皮埃蒙特接收一部分,但是要先安置在撒丁島,有了身份牌才能進入伊比利亞本土。”
在過去的大半個月時間裏,身份牌的效果相當不錯,至少難民們算是有了身份和戶籍。
西班牙人知道他們不是來去自如的流民,便願意和他們做生意乃至雇傭,意大利難民的生存環境比之前好了很多。
隻等有了穩定工作後,就可以給他們上籍了。
既然好處如此明顯,西班牙國內也不再認為這是個沒有意義的工作。
有不少人都提出了身份牌製度要全國普及,雖然還沒有轉化為正式的提案,但進步黨高層裏,坎波斯已經和財政部長恩裏克合夥籌辦了一家工廠,相關的印刷設施正在準備中。
首相和財政部長的錢都花了,誰都明白未來這事百分百要通過。
阿方索知道這事,坎波斯剛和商人吃了個飯,阿道夫轉頭就把老爸的一舉一動報告給了他。
不過阿方索並不打算做什麽,官員給自己謀求私利是常事,隻要不過分他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何況這也是提前在為國家戰略做準備,在市場經濟下,這種利益微薄的小事肯定是要外包出去的,政府不會親自幹。
……
西班牙國內在穩定發展,另一邊,普法戰場更加穩定。
南法反攻到現在快兩周時間了,雙方的戰線基本沒變過。
法國這邊失去了兵員素質優勢後,再加上火炮上的劣勢,實在是推不動。
而對麵普軍的情況也算不上好。
法國作為進攻方,法普之間一直維持著差不多的交換比,但就是這種交換比,都讓普魯士感到相當難受。
法國人的愛國熱情是無與倫比的,普魯士基本征不到太多的偽軍,光靠自己,前線每死一個士兵,國庫就會空虛一分,國內的遊行隊伍就會壯大一分。
再加上奧匈帝國騰出手來,更是添加了潛在的風險。
幸好有沙俄在,巴爾幹局勢明朗之前還能拖延一陣子。
事到如今,英明如俾斯麥也感到了局勢撲朔迷離,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麽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