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直取河間,計定安平

字數:4342   加入書籤

A+A-


    酒宴之上,其樂融融。

    在座都是熟人,舉酒共飲之後,劉擎將崔琰介紹給眾人,劉擎帶回來的人,又能坐於主要席位的,沒人會小看崔琰。

    不過崔琰心中卻頗為忐忑,沒想到自己竟然能與鼎鼎大名的經學大家荀爽共席。

    也沒想到,荀爽竟是自己主公的嶽丈。

    酒過三巡,閑言問候完畢,劉擎開始將話題放到正事之上,如今司隸尚在作戰,可謂如火如荼。

    荀率先開口:“主公,關東聯軍已入司隸,長沙太守孫堅為先鋒,濟北相鮑信隨後,此時恐怕已經與董卓開戰了,再有兩日,結果便可抵達渤海,另外,雒陽消息,馬騰韓遂軍已經抵達上雒。”

    馬騰韓遂也快到了,如此關東聯軍恐怕很難對董卓造成影響了,而董卓若能維持雒陽朝局穩定,也不會走到心態崩潰嗜殺成性的地步。

    關鍵是,他別飄。

    而關東群雄,這一回,別說雒陽,恐怕虎牢關都進不去。

    也不知道孫堅,是否還會超常發揮。

    “中原戰事橫生,那我便先治理好冀州數郡,如今已至三月下旬,春耕要務,已近尾聲,文若,你可知安平郡與河間國,春耕狀態如何?”劉擎問。

    “回主公,兩地春耕皆一言難盡,安平郡之地,多為豪強之地,而河間郡,先前被黃巾破壞過於嚴重,故而多為拋荒。”荀區分介紹道,顯然對兩地已經有過關注。

    “取這兩郡,可有主意?”劉擎再問。

    “曹操離去之後,河間國便是空虛狀態,河間王劉陔暗弱,且不問政務,河間國,主公隻需命一能吏,遣數民佐官赴任,再向雒陽討一封詔令,便可輕易接手。”荀知道劉擎的手段之後,出起主意也變得簡單起來。

    “能吏,在座不就有一位麽!”劉擎望向崔琰,笑道:“季,本王委你為河間國相,你可能受?”

    崔琰一聽,心中掀起驚濤駭浪,一時竟沒弄清是怎麽回事?

    我不是來渤海國做事的麽?怎麽去做河間國的國相?

    還有荀剛才說的,向雒陽討一封詔令,就可任命河間相。

    宴會上商討的內容,皆不是渤海國之事,難道這渤海王,不僅僅是渤海國的渤海王,還是冀州的渤海王?

    而且自己剛來渤海王府還沒有一個時辰,喝了幾觴酒,就要自己做國相,這可不是甘陵國這種縣國,而是河間國這種郡國,是俸祿兩千石的地方大員。

    崔琰覺得自己在做夢。

    “季?可是喝醉了?”劉擎見崔琰在愣神,又問道。

    崔琰回過神,連忙起身,衝渤海王行了跪禮,道:“卑職惶恐,恐難堪大任!”

    “沒有經驗可以學嘛,比如向荀文若。”劉擎笑道。

    “卑職領命!”崔琰心中複雜,扣頭回道。

    “不必如此多禮,本王不喜這些,不過,你去河間國,當務之急,便是春耕之事,具體事務無需擔心,我會再派人指導。”劉擎道。

    崔琰謝禮起身,心中思緒翻飛,感慨萬千。

    “聽聞安平郡王基頗有勢力,劉續死後,安平國除,王基便以郡守自居?”劉擎將話題引到安平國之上來。

    荀介紹道:“確有此事,而且,他與安平崔氏關係匪淺,這安平崔氏,主公可知司徒崔烈?”

    劉擎自然是知道的,而且還知道,他這司徒之職,乃是花五百萬錢買的,足見安平崔氏的底蘊,這也側麵說明,安平郡的富庶。

    “這麽說來,動王基,還會得罪當朝司徒?”劉擎戲謔道。

    荀沒有說話,

    隻是望著劉擎點點頭,有些話不好說出來。

    郡治長官與地方豪強大族關係緊密,幾乎人盡皆知的常態,這種畸形的結合到了東漢後期,使得豪強成了地方的基礎實力單位,好比領主製下的莊園,他們既掌控生產資料,還掌控著人口。

    進而控製糧草,軍備,兵源,所謂割據一方的群雄,通常都是一係列豪強大族推舉出來的人。

    冀州兜了一圈,回過頭才發現,原來袁氏並非自己的勁敵,悶聲發財的安平王基,才是劉擎的最大對手。

    難怪數月前見他,他對袁紹以及自己表現都很冷淡,原本是有本錢和背景的。

    三公啊,好大的背景。

    “季,安平崔氏,與你清河崔氏,可有瓜葛?”劉擎問道。

    崔琰拘謹的起身回禮,然後答道:“主公,確有瓜葛。”

    “說說看。”劉擎八卦道。

    “清河崔氏祖上,是崔伯基,而安平崔氏祖上,是崔仲牟,這兩位是兄弟,乃是先漢東萊侯之子,不過,安平崔氏通常稱為博陵崔氏。”崔琰介紹完,還糾正了一下。

    “那如今兩家關係如何?”

    崔琰搖頭,無奈道:“清河崔氏家道中落,日益清貧,而博陵崔氏則蒸蒸日上,崔烈祖父,乃是當世文士,且是大將軍竇憲之主簿,兩家不相往來,已隔數代。”

    人情長短,這種事劉擎不願多談,不過,他突然想起一句話,於是道:“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季,你追隨本王,本王便讓清河崔氏榮光再起,你可信本王?”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崔琰品嚼著這句話,崔琰好似想到了什麽,清河崔氏居東武城,位於清河東岸,而博陵縣,則在清河西很遠的地方。

    渤海王之意,應該是清河崔氏再度起勢,超過博陵崔氏。

    想到此處,崔琰立即回道:“卑職確信!”

    起手便是河間國相,憑什麽不信?

    “你無需如此多的繁文縟節!”劉擎再度提醒道。

    崔琰回坐後,劉擎便將目光投到了郭嘉身上,目標既已定下,如何取地,便看郭嘉策略了。

    郭嘉將觴中清酒一飲而盡,撩撥一下發絮,道:“主公,取安平郡,我要想主公舉薦一人。”

    “哦?奉孝還有人舉薦?”

    “魏郡長史審配,此人不僅多有謀略,更重要的是,剛烈正直,對王基此僚之舉,審正南必定義憤填膺,怒不可遏,恨不得處之而後快,再命趙雲征戰,安平可定!”郭嘉笑道。

    審配劉擎倒是有印象,曆史上稱河北義士,坐守孤城,麵北而死。

    他是雖厲溫一同投效的,隻是劉擎一直輾轉各地,還未來得及正式會麵兩人。

    這一次,倒是個機會。

    “既如此,告訴審配,他若能平定安平,安平郡守之位,非他莫屬!”劉擎十分慷慨道。

    雖然不知審配具體屬性與特性,但想來能力不會差,否則也不會成為袁紹心腹。

    “如此,我便先在信中恭賀一番。”郭嘉笑道。

    安排了下一步的工作,劉擎忽然有些腦脹,因為他又想到了常山,想到了雁門,似乎許久未去,心中總有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