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道衍獻計燕王,國子監的生活

字數:3278   加入書籤

A+A-


    北平府。

    六月的北平,正是炎熱。

    城內大街小巷,都沒了生氣。

    燕王府內,朱棣端坐房中,正翻看著一本兵書。

    “王爺。”

    燕王護衛千戶丘福在門外稟告一聲,得到應允之後,方走入房中,看著奇特雄偉的朱棣,恭謹地說道:“王爺,收到京師消息,召王爺入京。”

    “入京?”

    朱棣看著丘福,臉上透著錯愕與懷疑。

    自己千裏奔喪,卻被梅殷手下攔在了淮安,哀求之下都不被允許,最後隻能委托自己的三個兒子去奔喪。

    無法送終的朱棣,在淮安對著京師的方向磕了幾個頭,帶著一腔悲憤回到了北平府。

    這才沒安穩幾天,朝廷竟召自己入京?

    “哪裏來的消息?”

    朱棣沉聲問道。

    丘福連忙說道:“王爺,這是我們留在帝都中的耳目打聽到的消息,而且,據他們所言,還有一件大事。”

    “何事?”

    “皇上裁軍十萬!”

    “什麽?”

    朱棣猛地站了起來,銳利的目光盯著丘福。

    丘福不敢直視,低頭說道:“王爺,朝廷使臣最快一兩日便會抵達。而且臣聽聞,召王爺入京與裁軍的事,在京師已是人盡皆知。”

    朱棣緊鎖眉頭,在房間中不安地踱步,說道:“本王知道了,你下去吧。”

    丘福退下。

    朱棣坐在椅子上,眼神中有一絲不確定的慌張。

    今年的朱棣三十九歲,早在他十一歲,即洪武三年的時候,便被朱元璋分封為燕王,二十一歲時,就藩北平。

    明代初期,元朝雖然被趕出了中原地區,逃到塞外,但元朝依舊保存著強大的力量,始終想著再次入侵中原。

    北平,又是元代帝國的中心,首都之地,自然也是防守的重中之重。

    在就藩之初,朱棣與秦王、晉王、寧王等塞王一道,拱衛大明帝國的北部邊界。

    朱元璋在清除了一批洪武武將之後,將自己的兒子作為了帝國的守護者,在洪武二十三年,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兩次命令朱棣出塞北征。

    朱棣不負眾望,兩次全勝,聲名鵲起。

    朱元璋更是信賴朱棣,尤其是在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二兒子朱樉與三兒子朱棡薨逝之後,朱棣這個老四,成為了諸位藩王之首。

    朱元璋駕崩之前的一個月,還曾下令朱棣,節製諸軍,備衛開平。朱棣沒有等到朱元璋出征的命令,卻等到了朱元璋的死訊。

    朱棣奔喪卻中途返回,這讓北平府的眾人不解,更讓朱棣的屬下憤憤不平,眾人雖然嘴上不敢直接咒罵朱允炆,但私底下,早就將朱允炆恨得牙癢癢。

    “王爺。”

    一聲略帶滄桑的聲音驚醒了沉思之中的朱棣。

    朱棣抬頭看去,隻見一位枯瘦老僧,身披黑條淺紅袈裟,雙手合十,站在門口。

    “道衍師父,快請坐。”

    朱棣連忙起身,雙手合十還了一禮,安排道:“如今暑熱難當,往返於府邸與慶壽寺之間,頗有勞累吧?不妨在府邸中暫住一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些時日?”

    道衍感謝道:“多謝王爺,隻是貧僧已習慣了慶壽寺禪房的安靜,這點暑氣,還不算什麽。”

    朱棣了然,也不再寒暄,安排人奉茶,便端坐下來,輕輕啜著茶,思索著如何開口。

    道衍不急不忙,一手捏著佛珠,似乎陷入了沉思,安靜的看著朱棣。

    朱棣雖然清楚道衍的底細,但依舊看不穿眼前之人。

    他原名姚廣孝,蘇州長洲人,十四歲出家為僧,法號道衍。

    雖是佛門中人,但道衍卻不拘於一家,不僅對儒、釋、道十分精通,便是星象、八卦、相術、兵法等,也知之甚多。

    兩人相識,那是在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後馬氏去世時。當時朱元璋詔選高僧為馬皇後誦經祈福,僧人司宗泐推薦道衍,侍於燕王。

    道衍認為朱棣有帝王之相,談吐不凡,且文武兼備,度量恢廓,便下定決心,追隨朱棣。以“奉白帽藩王”,成為朱棣所信賴之人。

    後來,道衍到了北平,朱棣讓其成為了慶壽寺住持,引為心腹,若遇大事,必會與之一起商議。

    在朱棣奔喪不成,返回北平之後,道衍便找過朱棣,提醒朱棣,建文帝有意削藩,很可能會對自己動手,並以“朝廷忌憚”為由,力勸朱棣“早做準備”,同時“打探虛實”。

    朱棣深以為然。

    隻不過,當下朝廷突變風向,讓朱棣一時之間,拿不清楚朝廷態度。

    “京師裏的消息,師父應聽聞了吧?”

    朱棣開口打破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