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皇明祖訓(二更)

字數:2753   加入書籤

A+A-


    大明京師,大本堂。
    楚王朱楨、蜀王朱椿、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遼王朱植等一幹藩王紛遝而至,皆是書生打扮。
    朱椿見大本堂中藏書頗豐,歡喜不已,招著手讓禦用監少監王鉞過來,低聲說:“聽聞大本堂中藏有《鵝群帖》,找出來讓我們開開眼。”
    王鉞愁眉苦臉:“蜀王啊,這可是難住咱家了。若真有王獻之的寶貝,哪裏還需要我們這些下人去找,皇上也會傳召與諸位王爺共賞啊。”
    “哈哈,十一弟,你就莫要為難他了。這裏倒是有不少古籍,難得來一趟,還不趁機找皇上借閱幾本?”
    朱楨走了過來,為王鉞解圍。
    看著熟悉的大本堂,朱楨心頭有些恍然。
    多年之前,自己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曾在這裏短暫停留過,劉伯溫、宋濂、李善長、徐達……洪武初期的名臣名將,也曾在來過這裏。
    那一方桌案後麵,坐著一位和善的帝王,他在這裏與大臣談論經史子集,縱論軍國大事,而當時所有的人都圍繞著大哥朱標轉。隻不過後來,大哥搬到了文華堂讀書,原本與他伴讀的自己等人隻好回到了府中,多少年了,再也沒有機會聚在一起讀書笑談。
    朱標巡視西安之前,自己還曾寫過書信,約定再回京師時,定與大哥論說典籍故事,分享武昌中趣事。可惜,大哥回來之後就……
    “大哥。”
    朱楨看著走來的年輕人,似乎在這一刻回到了二十多年前,不由上前喊了一聲。
    滿堂靜寂,一眾藩王錯愕地看著朱楨。
    朱楨突然意識到了錯誤,連忙行禮請罪。
    朱允炆一把抓住朱楨的胳膊,和煦地說:“楚王叔定是想念孝康皇帝了,這大本堂原是太祖延請名儒教授孝康皇帝與諸位親王所用,隻可惜多年不用,朕今日請諸位叔叔過來問事,思來想去,也就這大本堂最為合適,都到裏麵落座吧。”
    一眾藩王跟著朱允炆進入隔堂,除前麵是桌案、椅子外,其他皆是席與桌。
    朱允炆坐在椅子上,一眾藩王席地而坐,低頭看向低矮的桌子,上麵擺放著一本《荀子》,不由有些疑惑,不由揣測,莫不是今日之事與這荀子有關?
    朱椿翻看書看了看,內侍上了茶。
    朱允炆拿起《荀子》,在手中晃了晃說:“儒家中,荀子主張不同孔孟,誰知哪裏不同嗎?蜀王叔,你說說。”
    朱椿起身,持書行禮:“皇上,荀子非是純碎儒家人物,其在研習儒家學問時吸收了法家學說,即尊王道,也稱霸力,即崇禮義,又講法治,主張法先王,法後王……”
    朱允炆聽得連連點頭。
    朱植、朱耿、朱尚炳等一幹藩王聽得雲裏霧裏,朱椿好讀書,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讀書,再說了,在家裏睡得好好的,突然被傳召入宮,還是來大本堂,朱允炆到底用意何在?
    事情不說清楚,誰有心思關心荀子。
    朱桂更是忐忑不安,自從朱允炆從句容回來之後,就一口氣處理了三十幾名官員,但凡與句容礦場失職有關的,無論是都察院,還是吏部官員,都給免了官職,附帶發配礦場勞作三年,三年欺滿之後,回家種田,永不敘用。
    此時朝廷正在嚴查礦場事宜,不少禦史、戶部官員連夜跑出了京師,前往各地礦場嚴查,一旦發現問題,怕是不好承受。
    朱桂心有如焚,相對其他藩王來說,自己入局礦場最早,而且還是弄的煤礦,這玩意不跟石灰石一樣,多需要深挖,挖個兩丈深那是很常見的事,挖個四五丈也不犯法。
    隻不過煤礦這玩意,它時不時會塌一下,塌的時候往往還都是有人的時候,這些年來,煤礦場裏麵可沒少埋人,雖說自己用錢堵了嘴,可誰知道這群人拿錢辦不辦事,萬一有人捅出來,這生意還能不能做了?
    朱允炆對朱椿的解釋很是滿意,伸手讓朱椿坐下,然後說:“朕每每讀書,發現曆代明君都尊崇王道、霸力、法治,以王道立綱,以霸力主紀,以律令治國,持法度,平紛爭,定南北,正東西。你們認為,朕應作一明君,還是應該作一昏君?”
    【推薦下,追書真的好用,這裏下載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朱椿、朱桂等眾人連忙起身:“自當為明君。”
    朱允炆嚴肅起來,深深看著一眾藩王:“若為明君,可是要按《大明律》來辦事,而非是《皇明祖訓》,這一點,諸位皇叔可願意?”
    朱桂心頭一震。
    朱允炆這話已很是明顯,他是在告訴藩王,朱元璋寫下的《皇明祖訓》將再也不會成為藩王的保護盾牌,他們將失去太祖的庇護,真正與大明子民一樣,處於《大明律》的適用範圍內。
    朱桂吞咽了下口水,緊張地開口:“皇上,《皇明祖訓》畢竟是太祖心血,也是庇護皇室宗親,福澤子孫後世的重要法典。”
    朱允炆看著不敢直視自己的朱桂,問:“代王叔莫要忘記了,《大明律》也是太祖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