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 鼓勵生育(二更)

字數:3156   加入書籤

A+A-


    商業不能野蠻生長,隻能加以約束。
    商稅,就是朝廷握著商業這匹烈馬的韁繩。
    朱允炆吸取了整個明朝低商稅、低財政的教訓,努力引導商業走上正常軌道,多年新商之策,取得了令朝廷矚目的成功。
    特別是戶部,可以拿著一批批數據告訴所有官員,商業發展對於朝廷是有好處的,對那些反對商業的官員可以說一句,你的俸祿裏麵有四分之一是商稅所得,反對商業,反對浮動稅率,願不願意先砍掉自己四分之一的俸祿。
    商稅,已經超越了鹽稅,成為了大明農稅之外的第一大稅種。
    農業、商業兩條腿,支撐起了朱允炆的改革,也讓整個大明國力蒸蒸日上。
    “遼東都司來報,東北衛所屯田數量比往年增長三成,今年有望自給自足,無需朝廷再向遼東運輸糧食。你們怎麽看?”
    解縉拿起一份文書,遞給解縉。
    解縉、鬱新與夏元吉看過之後,在欣喜中恭賀朱允炆。
    遼東運糧是個大問題,若不是這幾年水師壯大,走海路運過去不少糧食,每年都需要在北直隸等地召集數萬民工運輸一次糧食,勞民傷財,現在遼東軍屯取得好的效果,自是令人鼓舞。
    夏元吉看著皺眉的朱允炆,心思急轉,思忖一番,開口道:“皇上,遼東軍屯大有可為,臣以為,不如趁招撫女真各部落的契機,遷移女真部落至遼東適合農墾之地,將其從遊牧、漁獵中轉為農耕。”
    解縉看了夏元吉一眼,頓時明白過來,朱允炆要的是大家的看法,不是要的稱讚,連忙調整情緒:“臣附議。女真部落總待在草原與森林之中,不好控製,令其轉入農耕,耕作於沃土,將漁獵、遊牧轉為副業,於朝廷控製東北大有裨益。”
    鬱新有些擔憂:“女真各部落習俗已成,想要從遊牧轉為農耕,怕會有諸多困難,一個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引發矛盾,到時傳開,反而會讓女真各部落不安。臣以為,在尚未控製各部女真之前,不宜倉促動此心思。”
    朱允炆收回文書,沉吟道:“鬱閣的擔憂是有道理的,但東北有著一塊巨大的黑土地,若一直擱置不開墾,反而是一種浪費。眼下東北人口稀少,是否可以遷移一部分人前往東北墾荒?”
    “這個……”
    解縉三人都猶豫起來。
    不等三人回話,朱允炆坐了下來,長長歎息,道:“你們回去之後要做一件事,這件事不解決,大明難興盛啊。”
    解縉有些謹慎:“還請皇上示明、”
    朱允炆手指敲打著桌案,一臉認真地說:“生孩子啊……”
    “啊?”
    解縉、鬱新與夏元吉迷糊了。
    啥東東,生孩子?
    這不是議論東北墾荒嘛,咋跑生孩子上去了?
    朱允炆沒有開玩笑的意思,自建文五年開始推行照身帖,至今已有一年又三個月,與此同時,黃冊再造,各地都在進行更為徹底的人口普查,雖然這一項工作還沒有完成,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大明的人口數量很可能並沒有出現很顯著的增長。
    洪武十四年,人口普查戶數為萬戶,人口萬,洪武二十四年,人口數量是萬。
    朱允炆不相信十年之間少了三百萬人口,哪怕是這之間發生了一些大案,打了一點戰爭,死了不少人,但怎麽算,也不會砍掉三百萬的腦袋,新老對抵之後,也對不上數字。
    數字是嚴謹的,會說實話的。
    無論怎麽看,洪武十四年與二十四年的人口普查數據,絕對有一個存在問題,甚至兩個都有問題。
    朱允炆需要一個真實的數據,需要一次徹徹底底的人口普查,想要知道大明到底有多少人,也好為人口分配,人口遷移,稅賦,田地開墾等做準備。
    大明國土廣袤,人口卻不足,這讓朱允炆很是頭疼,大明又不需要你們“付三貸”,也沒有就業壓力,不存在亂七八糟的雙標、三標、國標、地方標的東西,你們倒是生孩子啊。
    朱五四一個吃不起飯的家夥都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雖說當年年景不好,天災人禍都趕一起去了,實在是沒辦法都養活,可現在年景過得去了,是不是多造點娃出來?
    生啊……
    朱允炆憂愁,後世計劃生育,那是國情,現在鼓勵生育,也是國情。
    解縉、鬱新等人總算是明白過來了,可麵對這種問題也有些為難啊,這種黑燈瞎火的事,不適合說啊,況且,大明百姓生娃的積極性也不差,至於人口為啥一直沒增加起來,這個,我們也不知道啊。
    黑戶,一定是黑戶!
    朱允炆咬著牙,看來照身帖還挖不出來黑戶啊,好,那就嚴厲處理吧:“讓各地嚴查黑戶,就盯著裏長、耆老,由他們出麵找黑戶,找出一個黑戶,朝廷給他們嘉獎。沒有配合朝廷尋找黑戶,被朝廷調查坐實存在黑戶的,加大裏長、耆老所在家族賦稅。”
    “皇上,這是不是有些不妥。”夏元吉皺眉,連忙說:“若有地方以此勒索裏長、耆老,反而會造成諸多麻煩……”
    朱允炆嚴肅地說:“勒索,那就在文書中告訴當地裏長、耆老安全局分部所在,禦史所在,有勒索,直接去找他們。”
    夏元吉見朱允炆下定了決心,便隻好答應。
    朱允炆指示道:“人口,是地方官吏考核重中之重,地方上人口增長率不能低於百分之三,低於這個指標,視為地方府縣治理存在問題。每兩年一次統算,不合格,主官免職。”
    解縉、鬱新深吸了一口氣,朱允炆這是動真格的啊。
    百分之三,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