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雨夜爆發屠滿城

字數:6277   加入書籤

A+A-




    下雨了。

    濟南城裏的兵將卻都十分恐慌,初冬的雨,本來給久旱幹燥的天帶來濕潤,但現在卻隻帶來恐慌。

    “這雨越下越大了!”

    城東。

    數名綠營將領湊在一起喝酒,看著雨越落越大,幾人臉上都帶著愁色。

    “雨這麽大,明軍要是一決堤,&nbp;&nbp;那濟南真要被淹了。”

    “貝子還不肯撤嗎?”

    副將楊捷冷哼了一聲,“撤,他往哪撤,龜縮在這濟南城裏,好歹還有城池,起碼還有些糧,這要是一撤,人馬四散,他能跑多遠?不出一日,腦袋就得被提回來,然後縫在不知豬狗還是馬驢身上,他敢嗎?”

    “那他就要拉咱們一起送死?”

    楊捷是山東綠營副將,他祖籍揚州,後來祖上在明初以軍功授遼東後屯衛指揮使,世襲,遂定居遼東,楊捷在明末原隻是關寧軍禆將,後來降清入關,為山西巡撫馬國柱的撫標中軍,遊擊銜。隨馬國柱討平了一些山西賊寇,很是賣力。

    馬國柱隨後升山西總督,他也跟著升為督標中軍,&nbp;&nbp;參將銜。馬國柱遷江南河南江西總督,楊捷留守宣大,升副將。

    老上司馬國柱在江南敗死,&nbp;&nbp;他倒算是躲過一劫,去年,&nbp;&nbp;他奉旨率宣化、大同三千綠營南下山東,加青州總兵,半個山東丟失後,被降為副總兵。

    此時城中綠營,倒有三千是他從宣化大同帶來的。

    “博和托他們呆在滿城裏,還能吃香喝辣,咱們守在這外城,弟兄們卻隻能天天喝粥,說是援兵將到,援兵將到,什麽時候援兵能到,我看根本到不了。”滿口不滿的是遊擊李璉。

    “明軍兵多炮利,援兵來了,我估計也難解圍,說不定反而要搭進來。”參將張韜也很是悲觀。

    楊捷望向一直沒說話的一個年輕人。

    眾人都是武將批甲,唯這年輕人卻是一襲袍儒。

    “姚兄以為?”

    身為副將的楊捷對這個書生卻很客氣。

    “某夜觀天象,發現東南紫徽星芒大盛,紫氣東聚,牛鬥衝天狼,鬥柄東指。某推測此乃紫氣東來,&nbp;&nbp;聖君降臨之象也。

    諸位覺得,對應如今天下形勢,這指的是什麽?”

    遊擊黃大來道,“這定是指南朝大帝也,看來大明氣數未絕,還將在大帝帶領下重振中興,再啟輝煌。

    咱們不能逆天而行啊!”

    楊捷世襲武官出身,書讀的不多,但對於這套天命星象的玩意卻信之不疑。

    而且他對眼前這年輕人也很信任,這位雖然年輕,但力大無比,能持十二力強弓,百步之外射穿劄甲。

    不僅武藝了得,而且還是個讀書人,家鄉紹興會稽,十三歲就中了秀才,如果不是意外,說不定如今也跟南朝裏的鄭遵謙、黃宗羲、顧炎武、華夏等這些有名的江南士子們一樣成了南朝大臣了。

    清軍南下,弘光棄南京而逃,在南京的他便避往通州暫住,結果當地的孫姓豪紳主動投降清軍,狐假虎威,還欺迫到外鄉人姚啟聖的頭上,想奪他的財產。

    姚啟聖一怒之下,跑到清軍大營,稱願以家財助軍,並為大清效力,還自言十三歲中秀才,曾在南京坐監,原為大清效犬馬之勞。此時清軍剛南下,派招降使到處招降納叛,對於這個年輕俊秀如此主動歸附,還是個有名的才子,於是欣然接納。

    當然,最主要的是他願意獻一大筆財產。

    於是便答應姚啟聖請求,授他署通州知州,讓他回去招撫通州官吏,並征收稅賦錢糧供軍。

    姚啟聖於是帶著清軍的任務,還借了幾個清軍回到通州,直接把欺負他的那孫豪紳給抓了起來,說他密謀反抗,將他處死,並抄沒其家產交給跟來的清兵上繳。

    做完這事後,姚啟聖大仇得報,然後就半夜消失了。

    原來他並不是真要降清,隻是恨那姓孫的豪強做了漢奸還優勢欺人,於是跑去清軍大營假稱投降,並說自願進獻家財充軍,又願意聯絡通州官民歸附等,成功騙得貪婪的清軍信任,借了韃子兵回去,以通州知州的官威,殺了那個漢奸,報完仇就掛冠而去了。

    姚啟聖本來報了仇後準備南下回老家的。

    結果半路遇到亂兵搶擄民女,姚啟聖的妻子也是個俠女,尤其是武藝了得,力能舉起大石臼,她路見不平拔刀相救,姚啟聖隻好一起出手,殺死了那兩個亂兵。

    事後發現這兩兵是大將方國安部下,又聽聞方國安馬士英等到了紹興,姚啟聖於是隻好又避往蘇州。

    藏匿了一段時間後,發現也沒人追捕,便轉而開始做生意,隻是世道亂,這買賣也不好做,最後倒是被楊捷征為了幕僚,當上了紹興師爺。

    雖是私人幕僚,但楊捷對姚啟聖是真不錯,之前姚啟聖肯接受楊捷的招募,其實也是因為他做買賣結果遇上當兵的搶劫,而楊捷出麵幫了他,事後邀請他做幕僚,姚啟聖也就答應了。

    楊捷手下有三千宣大兵,李璉、黃大來、張韜、陳洪謐等一群心腹將領也對他很是忠心,以他馬首是瞻。

    楊捷對姚啟聖很尊敬,以他為謀主,事事與他商議。

    “原以為這大明爛透了沒的救了,天下要改朝換代,咱們這些當兵的也就順應時勢,可誰知道這如今是這個樣子。”

    楊捷感慨著。

    “大哥,這世道如此,咱們不過是些當兵的,自然是順應時勢。”

    “博和托不識時務,那是因為他是韃子,他沒的選擇,可咱們有的選擇啊。”

    “姚兄?”楊捷問姚啟聖。

    姚啟聖很年輕,二十多歲,卻是個膽大的人,看他在通州那一手就知道是個膽大心細之人。

    他打量著這些綠營將領。

    心中有數。

    “如今既是危機,卻也是危中存生機,甚至存著富貴,且機會難得,就看大家能不能抓住了。”

    “請姚兄賜教。”

    “楊將軍等手底下有三千宣大兵,眼下濟南危在旦夕,相信這三千弟兄們也不願意留在這跟博和托他們一起等死吧?

    而以將軍帶兵之威,將士們也向來聽從,何不率此三千甲士,一舉攻入滿城,斬了博和托、佟養甲、張儒秀這些旗人,然後以濟南城向紹天大帝請降歸附?

    到時不僅無罪,還是大功一件。

    如今南明勢振,要不了多久,肯定能還於北京舊都,那時不僅能再興大明,甚至還必然會打到建州,再次犁庭掃穴的,所以越早歸附,才越好。”

    “而且得快,眼下這濟南城就如同是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城裏滿蒙漢等兵勇萬餘,想投降的估計不少,可別讓人捷足先登了。”

    姚啟聖的話,讓楊捷心中有了決斷。

    而李璉諸遊擊、參將等心腹部將們,也都趕緊勸說楊捷趕緊動手。

    “時間緊迫,還請大哥早下決斷!”

    楊捷向姚啟聖拱手,“還請姚兄給我們做個謀劃,我等好依計而行,拜托了。”

    雨越下越大。

    距離明軍最後通牒的時間也越來越近,整個濟南城中的氣氛也越來越緊張。

    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在明軍放水淹城限期的前一個夜晚。

    半夜時,城中突然亂起。

    很快整個濟南城亂作一團。

    副將楊捷帶麾下宣大綠營兵突襲內城,姚啟聖則帶著一群人冒充其它綠營攻擊北門把守滿兵,並派人在城中各處大聲呐喊,洪水來了。

    一時間,本就極為緊張的濟南城中軍民,瞬間慌亂,大家到處亂跑,試圖逃離濟南。

    都知道北門外沒兵圍著,大家都往北門來。

    而有姚啟聖帶頭攻擊北門把守清軍後,其它趕來逃命的綠營、鄉勇、百姓等見狀,也是在雨夜裏向著守軍攻擊。

    猶如積蓄已久的洪水,水位早已經極高。

    此時一個洪峰巨浪拍來,堤壩終於再也攔截不住。

    勇武的巴牙喇也擋不住這凶猛的圍攻,一個接一個倒下。

    北門終於被打開,無數人逃出城去。

    而楊捷卻帶著宣大兵強攻滿城,這些宣大兵原就是大明邊軍,戰鬥力還是可以的,之前抽調南下山東,也都抽的精銳。

    此時在楊捷等的鼓動下,大家也都拚死一戰,求生、求富貴!

    一邊突襲猛攻,一邊大聲呐喊,大水入城了,北門破了。

    大雨磅礴。

    暗夜更增添了混亂。

    滿城其實是以原德王府為基礎擴建的,裏麵住著許多滿人家眷,卻是由八旗蒙古人為主把守著。

    在混亂中,一些八旗蒙古兵明顯也動搖了。

    越來越多的蒙古兵開始棄防逃跑,他們早想離開了,隻是博和托不許,現在亂起,便再無猶豫。

    楊捷手持大刀,終於衝入了內城。

    “殺一個韃子,賞銀十兩,擒殺博和托、佟養甲、張儒秀者,官升三級,賞銀千兩!”

    “殺啊!”

    城外,明軍發現城中亂起,卻隻是全軍戒備,並沒有靠近濟南城,連網開一麵的北城,也仍然放開著那麵缺口。

    雨下了一夜。

    濟南也亂了一夜。

    天明,雨歇,濟南城也終於靜了下來。

    姚啟聖一襲白袍,單人匹馬手舉一麵白旗,出城來到明營前請降。

    那麵白旗有些特別,上麵綁著三個首級,分別是和碩貝子、德州八旗駐防副都統博和托,山東提督、兵部侍郎佟養甲,以及山東巡撫、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張儒秀。

    三人腦後的金錢尾鼠係在白旗杆上,雙目圓睜,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