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關外六省

字數:7057   加入書籤

A+A-




    東京。

    部院諸衙已經都派了人去北京打前站,碼頭每天都是人流如織。

    蓬萊宮中。

    朱以海召開廷議,殿中間擺著一副巨大沙盤,由兵部職方司製作,十分精美,尤其是上麵山川河流城池平原丘陵都詳細顯示著,看著沙盤,就好像在天空俯視著大地。

    這副沙盤西南是燕山山脈,東南是鴨綠江長白山脈,南麵是渤海、黃海,其北是西遼河平原、科爾沁草原,東麵有下遼河平原,西麵則是老哈河、大淩河等幾大河流。

    “臣建議裁遼西省,兩遼並為一遼,可改稱遼寧省,西南起燕山山脈,西麵以努魯兒虎山為界,北麵則以戰國時燕國所修的燕北長城為界,東北抵東西遼河交匯處雙遼,東麵以其分水嶺為界,抵通化城,鴨綠江畔。”

    文安之認為中原王朝對遼西其實大多僅限於遼西走廊的控製,其北麵的大淩河丘陵山區,控製薄弱,而且現在是許多漠南蒙古諸部遊牧。

    倒不如把遼西與遼東合並為一省,遼西走廊平原地帶遷移漢民居住屯墾,而北麵山區的大淩河一帶山穀丘陵地,則安置蒙古人,仿西南設立土司一樣,也跟清廷一樣,給他們劃界設旗,最好是把大部落拆分成許多小部落,再與其它部落混合成旗,以增強其控製。

    戰國時的燕北長城,約自後世河北張家口東北行經內蒙古多倫,獨石等境,又東經河北省圍場、遼寧朝陽、吉林通化等地。

    有很長一段,基本上就是沿努魯兒虎山等山區丘陵與科爾沁沙地草原的天然邊界線修建的。

    山區和草原,這是天然不同的地理單元。

    努魯兒虎山也是一條很重要的山脈,此山為諸多河流分水嶺,西麵是老哈河水係,東麵則是大淩河等水係,以山為界,東麵的都向東流,西麵的都向西流。

    文安之認為遼西單獨設省,能實際控製的地方太小,不如兩遼並為一省。

    武英殿大學士朱大典則有不同意見,他認為大明如今兵強馬壯,尤其是有銃炮之利,所以以往的那些遊牧民族,現在已經不是中原對手。

    趁現在中興之機,就該把一些曆史遺留問題解決了。

    大明當年也曾在關外設立大寧衛等,隻是後來內遷,實是失策。要保中興的大明能夠長治久安,關外遼東非常重要,而要保關外遼東久安,則燕北遼西這片地區是重中之重,隻保遼西走廊,實在太過脆弱。

    必須把燕北遼西山區也全都納入大明直接統轄。

    朱大典提出的建議,是兩遼仍以遼河為中間,而遼西省,西麵也仍以努魯兒虎山為界,西起山海關,北麵應當直接劃到西遼河南岸。

    至於努魯兒虎山以西的老哈河流域,以及西抵蒙古高原,北抵西拉木倫河,南抵長城,這片地區,可以統納入先前所設的燕北三省的承德省。

    不論是文安之還是朱大典,他們的劃省都還是以幾大山脈的分水嶺為主,比起以江河為界,在山區,以一些大山做為界線,其實更合理些。

    畢竟河流兩岸往往百姓生活習慣文化等都是一樣的,而那些大山兩麵,因山高不通,往往就是兩個不同的生活習慣,甚至不同音也可能不同種。

    朱以海看著沙盤。

    文安之的兩遼並一遼,核心是考慮山區、和西遼河平原的蒙古部落,他們實際占據著這些地方,而且這裏也向來是漢族統治的薄弱之處,故而牢牢抓住遼西走廊和下遼河平原及遼東半島。

    朱大典則認為,大明必須發展遼東,下遼河平原是重心,但也不能忽略其它地方,否則時間一久,難以保障安全。所以幹脆以遼河為界,分設遼東遼西兩省,兩省各以平原地帶為根基,再帶動周邊的山區一起發展。

    同時,遼東以東有渤海省,在遼西以西則又有承德省,這兩個省可以是少量駐軍移民屯墾,主要安置蒙古諸旗,實行直轄和土司並行政策,也是做為緩衝。

    兩位閣老的方略,各有不同。

    文安之這種更接近傳統做法,也是最節約成本,最快能見效的,甚至可能也是最容易讓蒙古、女真等接受的方案。

    朱大典這種,成本高,而且可能會激發現在兩遼等地那些蒙古、女真人的不滿。

    建虜入關後,遼西之地,也就沿海幾十裏這條走廊是設縣立府,在其北麵的鬆嶺、努魯兒虎山之間,還設了一個卓索圖盟,安置喀喇沁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翼旗,以及察哈爾左右翼旗等在此,又有滿洲八旗佐領等。

    努魯兒虎山以北,則是喀爾喀、敖漢、翁牛特、巴林、克思克騰、奈曼、紮魯特、阿魯科爾沁諸部組成的昭烏達盟。

    西遼河平原,以及更北的鬆嫩平原,是科爾沁、郭爾羅斯諸部各旗組成的哲裏木盟。

    文安之的分省,明顯是有漢蒙分治的意思。而朱大典則是把蒙滿全都納入大明直接控製,或是半羈縻的狀態。

    朱以海考慮了一會,其實心中更傾向於朱大典的這個方案。

    現在放棄倒是容易,但以後可能就成隱患。

    大明以前對蒙古,要麽就是打,要麽就是拒,反正就是敵國外國,建虜雖然立國沒多少年,但一路打過來的,打跑了林丹汗,拉攏征服了蒙古右翼諸部,設立的盟旗製度其實挺先進的。

    這是在蒙古成吉思汗設立的萬戶製,和蒙古習慣的會盟製基礎上設立的,是有很大基礎條件的,結合清八旗製度,建立一套盟旗製度。

    既是籠絡各部,也是分化控製。

    定製於皇太極,成熟於多爾袞,發展為六處會盟,也就是內劄薩克蒙古六盟。

    蒙古的萬戶部,是一種很不錯的軍事組織製度,以百戶、千戶、萬戶這樣的層級結構,可以快速凝聚和分散遊牧部落的家庭組織,還不會怎麽影響日常單獨的遊牧生活。

    蒙古人遊牧最大特點就是獨立地放養畜群,特別是馬群,如果畜群相距太近或是畜群太大,都會增加相互間競爭,從而導致畜群數量、質量下降等。

    而如果規模較小,相對孤立的部落,又容易受到其它部落的攻擊,這也是草原上部落之間經常交戰的原因。

    所以圍繞著草場,部落間總是矛盾不斷,後來成吉思汗時建立百戶千戶萬戶製度,推行的是瘋狂的對外擴張的模式,通過征服其它地區,獲得更多的草場。

    到了明末的時候,蒙古早就已經分裂倒退,以族姓為代表的部落製度,重新占據了統治地位,內部鬥爭和分裂加重。

    差不多就是蒙古失去了中原集權,回到了部落割據時代。八壹中文網

    後來建州女真對蒙古右翼分化拉攏,逐個擊破,科爾沁部土謝汗表示順從後,皇太極趁勢派大臣與科爾沁十旗會盟,議定和頒布了有關出征、驛遞及審案等方麵的事務,這是清廷主導下的正式會盟,這次會盟還規定了會盟時間、地點及職責等。

    隨著後來建州軍事上的節節勝利,越來越多漠南蒙古各部歸附滿清,他們對蒙古的控製也加強。

    到了後麵,滿清對蒙古諸部進行遷移、打散等方式,把一些大部落遷分成許多小部落,甚至由幾個不同部落的小部落組成一個旗,然後再由不同部落的旗,組成一個盟。

    入關前,定下三處會盟,每三年一次,入關後,又增加三處,形成六盟。

    每次會盟派大臣主持,而各盟、旗,都由清廷冊封盟長、旗長劄薩克等,又實行聯姻製度,宣揚滿蒙一體。

    滿清的這個盟旗製度推行的很順利,關鍵一是會盟有蒙古傳統的基礎,二來是滿清保障了蒙古部落王公貴族們的利益,特別是通過上層的聯姻,讓蒙古也成功進入了統治階級。

    而其旗的編製本身,也適合蒙古部落的遊牧特點。

    在明末清初,蒙古內戰不鬥,特別是林丹汗意圖武力強行征服諸部,恢複蒙古大汗中央集權的那一套方式,引的諸部不滿,而夾在明清戰爭中,蒙古諸部也大受損失,最終被女真半打半拉的招撫,也是理所當然了。

    相比起以前明朝簡單的給歸附的蒙古、女真部落設衛,滿清的這種盟旗製度明顯要先進一些,幹涉管理更深,影響力控製力也自然更強。

    盟旗製度與西南土司製度,其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是按照各地不同傳統因地製宜而製訂的統治製度。

    “首輔若是擔憂蒙古、女真部落不肯歸附,那麽先禮後兵,先打後撫,招撫後將他們適當的拆分重組,遷地安置,置都護府,定期會盟。下設都督府,劃界遊牧,朝廷委蒙古王公們為都護、都督,同時朝廷派長史、司馬等去任職,負責協助比丁、戶口登記、訴訟裁決、進貢、互市、驛遞等事務。”

    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比如說承德、大寧、平泉、赤峰、察罕等地,朝廷設立屯鎮,甚至建立省城、府城、縣城等,沿交通要道或是主要的河穀,建立一條驛路,沿驛路不僅設立驛館遞鋪,還要建立軍堡兵站,移漢民屯墾放牧等。

    就跟以前大明對雲貴地區的統治開發一樣,冊封土司,但同時設立驛路,沿驛路設衛所駐軍,移民安置。

    隻要能打通一條路,維持這條交通線,那麽也就能夠初步把整個地區都給控製起來。

    這條線,由一個個節點組成,這節點可以不斷的擴增。連點成線,以後還能再開枝散葉,建立新的支線。

    “告訴張國維,既然拿下了遼沈,那就一鼓作氣,繼續出擊,先把遼河平原掃平,然後周邊山區,還可以向上遊的東西遼河地區進軍,那些不肯歸附的蒙古、女真,都可以掃平。”

    “那些願意歸附的,既要適當安撫,也要順勢拆分重編成都護、都督府,朝廷還在那些地方,擇一些要地,設立軍堡屯鎮等。”

    皇帝最終還是選擇了朱大典的方案,遼東、遼西、渤海、承德、宣化、綏遠,關外六省。

    “沈兄!”

    “嗯!”

    沈長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會打個招呼,或是點頭。

    但不管是誰。

    每個人臉上都沒有多餘的表情,仿佛對什麽都很是淡漠。

    對此。

    沈長青已是習以為常。

    因為這裏是鎮魔司,乃是維護大秦穩定的一個機構,主要的職責就是斬殺妖魔詭怪,當然也有一些別的副業。

    可以說。

    鎮魔司中,每一個人手上都沾染了許多的鮮血。

    當一個人見慣了生死,那麽對很多事情,都會變得淡漠。

    剛開始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沈長青有些不適應,可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

    鎮魔司很大。

    能夠留在鎮魔司的人,都是實力強橫的高手,或者是有成為高手潛質的人。

    沈長青屬於後者。

    其中鎮魔司一共分為兩個職業,一為鎮守使,一為除魔使。

    任何一人進入鎮魔司,都是從最低層次的除魔使開始,

    然後一步步晉升,最終有望成為鎮守使。

    沈長青的前身,就是鎮魔司中的一個見習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級的那種。

    擁有前身的記憶。

    他對於鎮魔司的環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沒有用太長時間,沈長青就在一處閣樓麵前停下。

    跟鎮魔司其他充滿肅殺的地方不同,此處閣樓好像是鶴立雞群一般,在滿是血腥的鎮魔司中,呈現出不一樣的寧靜。

    此時閣樓大門敞開,偶爾有人進出。

    沈長青僅僅是遲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進去。

    進入閣樓。

    環境便是徒然一變。

    一陣墨香夾雜著微弱的血腥味道撲麵而來,讓他眉頭本能的一皺,但又很快舒展。

    鎮魔司每個人身上那種血腥的味道,幾乎是沒有辦法清洗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