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董虎對媳婦們的不滿
字數:2300 加入書籤
兒子惹出的事情遠比想象中的嚴重,甚至連大丫和內閣大佬們都因擔憂而跑來了薊縣,但他們的擔憂都與自身的權利、地位有關,可青兗豫徐和司隸校尉部一些民意代表前來卻是董虎沒有想到的,也引起了他的高度關注,這意味著他的一些惠民施政已經獲得了一些人的認可。
漢朝的“三老”事實上就是監督官吏施政的民意代表,雖然“三老”不具體參與地方治理卻擁有薦舉孝廉的資格,而孝廉就相當於後來科舉製度下的一甲、二甲進士,太學內的郎官則相當於三甲進士。
但凡對科舉製度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一甲、二甲進士才是官場上真正的潛力股,能擔任大吏的基本上都是一甲二甲進士,三甲進士若無相當的能力和機遇是很難獲得更高地位的,由此可見“孝廉”在漢朝官場上是如何之重。
“三老”地位尊崇,就算不直接參與治理地方,對當地官員也是極大的製約,也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地方百姓對官員的一種監督製度,唯一的欠缺就是“三老”的數量很少,而且都被地方大族占據,看似是百姓對官員的監督,實質上是地方大族、豪強對官員的監督。
地方大族對官員的監督,官員就不能輕易觸動地方大族的利益,不僅不能觸碰,而且漢朝的“三互法”官場製度又造成了官員在地方沒有較深的根基,除非這個官員背後有著強大的家族支持,或者在地方就職的時間較長,否則的話,調任地方的官員都需要征募當地大族、豪強子弟入職為吏,隻有如此才能獲得當地大族的支持,官員才能安安穩穩的做官。
可這種關係造成的後果就是當地大族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官員一茬又換一茬,但當地大族卻借此逐漸壯大,成為一地隱形的王侯。
對於董虎來說,世家大族占據著太多的田地,在當地的威望影響了官員的治理且不提,僅高佃租和偷稅漏稅就不是他能夠容忍的,但他也知道有些事情不是簡簡單單就能解決的,世家大族在地方深耕了幾百年,哪裏說想清除掉就能清除掉的?更何況這樣的威望家族難以計數。
僅憑董虎一人是無法清理掉無數威望家族的,就算暴力屠戮也很難清理,但底層的農夫、佃戶更多!他們是唯一可以對抗無數大大小小名望家族的一個群體!
漢朝本來就有“三公”民意代表監督官員施政,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就是了,於是乎,董虎當日從淮南回返雒陽時,就讓老好人在豫州實施了這一政策。
當日實施這樣的政策,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涼州軍需要全力打一場河北之戰,兵力北調後,淮河以北、長江以南的地方就空了,為了剛剛霸占不久的豫州、徐州安定不亂,適當的做出一些緩和姿態是必須的,與此同時,“三公”擴大到了底層百姓當中,也就形成了地主富戶與農夫之間的對抗,相當於董虎在不滿的各個家族的屁股後麵點了一把火,逼著他們將不滿的目光從董虎身上轉移開來,逼著他們不得不回頭與佃戶們進行鬥爭。
在豫州弄出的“民意代表”事情,主要還是穩住豫州、徐州不亂,可這種事情一旦做下,就一定會點燃地主富戶與耕種農夫之間的戰爭,這種戰爭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分出勝負,但戰爭天平會隨著第三方的加入而傾斜,而這個第三方就是涼州軍。
世家豪門在當地深耕了幾百年,無論是家族威望,還是掌控的巨額財富,在這場戰爭中都占據相當的優勢,但底層耕種百姓也不是沒有自身的優勢,諸如人數優勢,所以這場戰爭勢必是一場長久的膠著戰爭,想要短時間內分出勝負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分出了勝負,原本的底層百姓代表也會逐漸成為另一個威望家族,之後又會有新的挑戰者,如此反反複複進行著戰爭。
但不管怎麽說,原本是由名門大族掌握著的監督權,如今卻被分裂成了兩部分,底層百姓也擁有了一定話語權,原本處於劣勢的當地官府,現在卻成了左右這場戰爭的關鍵一方,官府支持任何一方,這場戰爭就會發生傾斜,官府也因此拿到了相當的自主決定權,至少不會像以往那樣被當地豪門大族完全拿捏住了。
民間監督權被分裂成了兩部分,當地大族肯定會有些怨言的,但這是朝不保夕的戰爭年代,若是天下安定時節,董虎敢這麽整,天下無數家族肯定會群起反對,可在朝不保夕的戰爭年代,處處都是亂匪,別說什麽話語權了,能不被亂匪、亂兵因覬覦大族的財產而屠門滅戶就不錯了,而現在董虎給了他們安全保障,更是給了他們原有的話語權,隻是這種話語權被窮苦百姓瓜分了一半,但與此同時,原本的“三公”話語權隻能被極少一些家族掌握,可董虎將“三公”的數量變多了後,原本沒法子沾染這一權利的家族卻成了一地代表。
各地眾多家族既不滿意董虎將代表資格給了大字不識一個的窮苦百姓,同時又極為支持增加代表數量,而窮苦百姓則一麵倒的支持董虎,畢竟大漢朝從來就沒有給過他們這種權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