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登月飛船大評測

字數:4873   加入書籤

A+A-


                      德尼茲能有最高的支持率,除了他疊的buff夠多,還因為有好心人源源不斷的資助。

    至於好心人是誰,自然是那……些喜歡他的粉絲了。

    難道還能是想要看樂子的李未來嗎?

    而隨著發射時間的臨近,兩邊都把火箭、載人飛船和登月艙亮出來了,大量的遊客也在向兩國的發射地點集結,想要近距離的一睹盛況。

    不過更多的人還是在網上看節目。

    順便做一下“新產品”評測。

    事實上盯上月球的不隻繁星和自由聯邦兩國,歐羅巴、露西亞和孔雀國那邊也公布了自己的登月計劃。

    前兩個好理解,&nbp;畢竟是國際上有頭有臉的組織,還有五大常任議長的席位,它們可不想讓其他國家覺得自己是“下三常”,或者不配得到常任議長席位。

    這就不點名接下來要登場的國家了。

    哦,下一個登場的是孔雀國。

    它也做了登月計劃,原因也很簡單,它隻是在做一件符合自己世界~大~國身份的事。

    而且它玩的相當大,載人航天、空間站和載人登月三個項目,它是同時做的。

    不過實力就是實力,歐羅巴那邊一直想擺脫自由聯邦搞自己的載人航天,甚至謀求進一步的獨立自主,隻是因為技術問題一直不好實現。

    現在它們把寶壓在了第二代的小型航天飛機上,不知道載人航天能不能成。

    至於載人登月,還隻是ppt而已。

    露西亞繼承了老爹的大部分遺產,載人航天不是問題,甚至空間站都有的玩,但奈何經濟實力太差了,根本就沒有那麽多錢玩載人登月,所以目前也是ppt。

    至於孔雀國……

    不說也罷。

    所以真正在執行載人登月計劃,並且已經完成了第一項的,&nbp;隻有繁星和自由聯邦。

    至於第二步,&nbp;雙方研發完成的登月艙有兩種,在研的還有有一種。

    研發完成的“進取號”登月艙和在研的“登月飛船”是自由聯邦的,繁星這邊研發完成的則是“奔月”級地月擺渡飛船。

    這3款跟登月有關的飛船裏,網友們最看好的是“登月飛船”和“奔月”飛船。

    因為它們……很漂亮!

    “進取號”登月艙看起來成功率很高的樣子,因為它的本質跟幾十年阿波羅計劃登月用的設備沒多大區別。

    雖說技術肯定有升級,也更大了一些,但是就外形來說,還是極致的實用主義。

    簡單說就是醜!

    最初阿波羅計劃裏的登月艙在很多人看來都對不起“飛船”兩個字,因為它們看起來毫無美感,很多設備都裸露著不說,著陸腿、加固杆、天線等設備也肆意伸展。

    最主要的是載人艙室因為要住人、要放設備、要包裹住燃料罐,那真是這裏突出一塊,那裏又凹下去一塊。

    為了盡量的減輕重和減少製造難度,它也不搞什麽弧形了,各種拐角的直板往上懟。

    這方麵,可能當初沒有成功登月的老毛子的登月艙要更漂亮一點。

    它的動力噴射模塊是簡陋了點,燃料罐也暴露著,天線和降落支架也支棱著,但跟阿波羅任務的登月艙那種亂七八糟,不知道多少個麵的淩亂多麵體載人艙比起來,最起碼人家的載人艙做了設計,&nbp;整體看起來像是個球形。

    當然,主要也是老毛子的登月飛船比較小,隻有5噸重,而且為了盡快登月,隻搭載一名宇航員,設計起來“相對”簡單一點。

    隻是後來被火箭給耽誤了,一直沒發射過。

    而自由聯邦的登月飛船重達16噸,要搭載兩名宇航員,那要求自然就多了。

    為了讓它可以先老毛子一步完成任務,其他方麵自然就無暇顧及了,隻要能飛、能落、能載人就可以。

    幾十年過去了,自由聯邦的最新登月飛船外表竟然變化不大。

    網友們大多是顏狗,見到漂亮的事物就走不動道,看人是這樣,看科技設備也是這樣。

    當然,人和機械是沒法比的,人長得好的不一定是好人,但機械的顏值高了,那真是代表科技含量高!

    “戰鬥力”也更強!

    所以相對來說,埃瑪隆的“登月飛船”和李未來的“奔月”飛船就漂亮多了。

    它們的外形跟火箭整流罩類似,也可以看做是“子彈頭”,外形光滑而簡潔。

    隻不過“登月飛船”是刷了白漆的不鏽鋼材質,還在一側貼了黑色隔熱瓦,一半白一半黑,看起來很有一番粗獷之美。

    “奔月”飛船看不出什麽材料,但是通體雪白,看起來非常科幻漂亮。

    而且看介紹,它們都可以複用。

    “登月飛船”是用“超級火箭”助推器從地球起飛,然後再發射幾艘燃料補充“星艦”兄弟給它在軌道上加注燃料,它就可以飛向月球了。

    降落月球之後,用30米高的電梯卸人卸貨,重新加注燃料就可以起飛返回地球。

    當然,前期是不可能在月球上重新加入燃料的,所以隻能留在月球。

    好在它的載重量達到了百噸,可以一次性搭載巨量的物資和設備,應該很快就可以建設起設備完善的月球基地。

    當然,前提是它得研發成功。

    而“奔月”飛船已經研發成功了,從外形上來說,它就是縮小的“登月飛船”。

    它船體高度有9米,展開起落架之後能達到10米,比前哨站試驗艙還要高一些,不過它的直徑要小,隻有5米。

    不過相對於直徑9米,高50米,像“竹竿”一樣的登月飛船,直徑5米,高度9米的它要敦實不少。

    它的結構分為三層,動力模塊、貨艙模塊和載人模塊。

    載人模塊高4米,雖然位於“錐頭”部分,但內部空間還算寬敞,可以輕鬆的容納4名宇航員,還有艙外宇航服存放與著裝、衛生洗漱、就餐、休息和控製設備等區域。

    貨艙模塊就簡單了,是一個高3米的圓柱形加壓大貨艙,貨艙門最大可以開到45米寬,裏邊有吊車。

    貨艙模塊和載人模塊是連通的,宇航員可以穿著宇航服用爬梯進入貨艙,然後從貨艙用爬梯下到月表,或者是使用吊車。

    動力模塊跟前哨站的差不多,燃料是液態金屬氫,使用的是環形燃料罐和凹陷進去的引擎,讓動力模塊的高度控製在了2米。

    不過飛船的引擎可複用,加一次燃料就可以讓它飛一個來回還富裕,不是前哨站那樣一次性的。

    它的起落架也是1米高,不過不能極限伸縮,不能讓飛船像前哨站一樣“蹲在”月表上,所以宇航員在貨艙的時候距離月麵為3米。

    雖然比前哨站的出艙門高了一些,不過它配備了吊車。

    甚至就算是使用爬梯爬到3米高的貨艙,或者從另一麵直接爬到8米高的載人模塊出入口,也比“進取號”低一點。

    比“登月飛船”30米高的出入口就更……

    算了,不說了。

    而從“奔月”飛船外邊的爬梯就能看出來,它的外邊肯定不如“登月飛船”光滑。

    其實它兩邊的太陽能電池板也沒有包起來,就那麽裸露著。

    初次之外還有很多小設備都露在外邊,一副不設保護的模樣。

    這個設計自然是李未來搞得,而之所以這麽設計,是為了一個更大的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