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環保~是個好東西!

字數:8077   加入書籤

A+A-


    現在科技雖然讓人類的生活變好了不少,但各種浪費和消耗也與日俱增。

    但一兩個人好管,十個八個就不好管了,畢竟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想法。

    更別說十幾億、幾十億人了,那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你要說節約和環保,少數的人會聽,可當人數以千萬計的時候,&bp;&bp;那效果就不怎麽大了。

    甚至會有因為從眾心理,原先很節約和環保的人也加入了浪費和汙染的行列。

    “又不是我一個人這麽幹,大家都這麽幹。”

    “我看大家都這麽做,所以我也做了。”

    “就我一個人這樣,也沒多大影響吧?”

    “大自然的淨化能力那麽強,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

    “哈哈,&bp;&bp;人類就是太看得起自己了……”

    在這種情況下,&bp;&bp;更高層也要做一個博弈,是先“開源”還是先“節流”?

    這事怎麽說呢,反正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繁星就選擇了先“開源”。

    至於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那就用發展去解決。

    本來繁星也是一步一步走的,結果實用科技突然出現,直接跟坐上了高鐵似的,嗖嗖的飛奔了起來。

    開源?

    有什麽比可控核聚變更牛批的嗎?

    有了它,各種高耗能的工程就可以上了。

    甚至之前因為高耗能,成品的用處也不是那麽大,最後計算出來賠本的工程也可以上了。

    畢竟可控核聚變出來的電能非常便宜,而且規模越大越便宜。

    能量便宜的,以前因為能量而賠本的事,就不會再賠本了。

    而且有些東西不能單純的以賠不賠本來衡量,比如從廢品回收再利用到環保,然後從環保再到環境再造這一條龍。

    而且巧的是,&bp;&bp;這些東西正好也是航天工程需要的。

    地球上不做環保,&bp;&bp;其實短時間內影響不到人類的生存,&bp;&bp;但是在太空裏不做“環保”,那麽人類的未來可就危險了。

    人類對宇宙的開發正處於飛速發展的階段,但是由於航天技術的不成熟,人類利用最多的地球軌道已經變得越來越擁擠。

    隨著星際鏈路衛星組網等大型互聯網衛星的發射,地球軌道上的衛星成倍增加,太空垃圾已經成為棘手的問題了。

    據統計,包括工作衛星、“退休”衛星以及曾用於宇宙探索的舊火箭在內,大約有22萬個大型物體環繞著地球運轉。

    如果把所有所有物體計算在內,上至宇航員在太空遨遊時丟棄的設備,下至衛星碰撞產生大小約為1厘米的碎片,那麽地球軌道上大約有100萬顆太空垃圾。

    而它們綜合起來的質量,可能有1億噸。

    當然,這個數字可能隻是保守估計。

    因為隨著衛星和火箭發射數量逐年上漲,太空垃圾和可用航天器的數量還在快速增長,而它們之間相撞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衛星的主要軌道有兩種,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

    近地軌道與地球相距約200至1000公裏,各個空間站和數千顆其他衛星每90分鍾在此環繞地球一周。

    地球同步軌道則位於36萬公裏的高空,作用力使衛星停留在軌道內相同的位置。

    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相對於地球上方的某一點靜止,&bp;&bp;因此這使得它們對天氣預報和通信的作用巨大。

    在地球靜止軌道,&bp;&bp;當一顆衛星的生命接近尾聲時,其所有者會將其置於一個更高的“墓地”軌道上,使其漂浮在距離國際商定保護區約300至400公裏處。

    但是在地球靜止軌道中,隻有80的“退休”衛星能夠進入“墓地”軌道,剩下的20則需緊急處理。

    比如直接墜入地球大氣層,變成一些人許願的流星。

    “墓地”軌道實際上相當於一個無人看管的廢棄垃圾場,明亮的閃光依稀可見。

    在這個沒什麽人注意的地方,未用盡的燃料或未降解的電池可能引發衛星爆炸,而爆炸碎片將落回地球靜止軌道,並對軌道上的衛星產生威脅。

    一顆衛星的故障可能導致電視信號異常,增大天氣預報的誤差,造成飛機無法正常航行,或者人們意識不到的一場龍卷風正在逼近。

    可如果不僅僅是故障,而是直接被撞成了大量碎片,且碎片數量之大使其足以與其他衛星相撞,而碎片數量也由於連鎖反應越來越多。

    最終,整個軌道可能會因為碎片過量陷入癱瘓,甚至是鎖死人類離開地球走向星空的道路,徹底把人類禁錮在地球上。

    所以人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太空垃圾的問題,甚至都有一些成果了,不僅能解決攔路虎,還能變廢為寶。

    在地球上人們可以“肆意”的浪費,但是到了太空裏,人們必須斤斤計較……哦,不,應該是“克克計較”,能回收利用的就絕不從地麵“發貨”。

    成本太高。

    無法控製的時候,那些航天器的殘骸就是太空垃圾,要是能回收利用,那它們就是寶藏。

    設想中,通過修複、再利用或回收地球軌道上的衛星和“太空垃圾”,它們還原出來的材料可以用來建造未來的航天器或探測前哨站。

    不僅減少了太空垃圾,還縮減了成本。

    徹底不能用的,那肯定是回收。

    有些隻壞了一部分的,比如核心沒問題,但外殼和部分線路出現破損的,隻要換個新外殼和新線路就又是一個新設備。

    而且還能以舊換新。

    比如太空設備的太陽能電池板效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但隻要把太陽能板翻新一下,或者直接換一個新的,再補充點燃料,它就又能發揮作用了。

    這都比重新發射一顆新的設備成本低得多。

    繁星空間站二期工程裏的“工業區”就是幹這個的,等它建成的時候,一定會讓全世界大吃一驚。

    同時也會讓太空設備的設計與製造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至於要在地球上做的“環境再造”,到了太空就是“生態圈”了。

    往簡單了說,就是在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改造出一片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不僅要有花草樹木,還要有可循環的空氣和水源等。

    再往大了說,就是“星球改造”。

    直接把一顆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改造成“第二地球”。

    要說生態圈什麽的,人類以前還真搞過。

    就在自由聯邦。

    在實現人類首次登月以後,人們便開始幻想太空旅行和太空移民,在這種情況下,自由聯邦科學家便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如果我們能模擬出人類需要的生活環境,那麽就可以在外太空“克隆”一個地球!”

    這種瘋狂的想法一經問世,便引起了一位富豪的興趣,他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石油大王——愛德華-p-巴斯。

    於是這位富豪便斥巨資,準備在自由聯邦亞利桑那州的沙漠裏建造一個“克隆地球”,並將其命名為“生態圈2號”。

    為什麽不是生物圈1號呢?

    那是因為1號生態圈就是地球這個超級巨大的生態圈,所以那個小小的、位於地球上、在一個沙漠裏的生態圈就隻能叫2號。

    “生物圈2號”總共耗資約15億聯邦幣。

    還是30多年前的聯邦幣。

    它的主要建築材料為白漆鋼梁和密封玻璃,建築的總占地麵積為12萬平方米,總容量高達141萬立方米。

    雖然有些人用白色的宮殿來形容它,但它實際看起來更像是一座溫室大棚。

    在建築內部的設計,模擬了地球的常見生態環境,有海洋、雨林、沙漠、草原和平原等等,還有兩個人工生物群落——農業區和居住區。

    當然,為了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環境,“生物圈2號”內部有著多達4000種的物種。

    這些物種也都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動植物就有約3000種,其餘的1000種都為微生物。

    這個理想中的“溫室地球”建成之後就迫不及待地開始進行第一輪實驗,可這第一輪實驗卻遠沒想象中的那樣簡單。

    “生態圈2號”建成的第一年,第一次實驗正式開始。

    首次入住的是8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相當厲害的,同時也認為,憑他們的知識,完全能夠在這種環境中生存。

    在“生態圈2號”裏生活,不能依靠一切外來的物體,水和食物都需要自給自足。

    不過這對於剛入住的人來說完全不是問題,因為“生態圈2號”不僅有充足的食物,而且還有肉類的家禽,生活一點都不比外界差。

    供電方麵設計的有太陽能板,水源方麵也有完備的水循環係統。

    甚至在這裏你可以想看電視就看電視,想打電話就打電話,隻要不出去什麽都好說,不過這些也是在完成每日工作的前提下才能享受的,因為他們每天都要對生態圈裏的各項數據進行監測。

    剛開始,生態圈裏的生活就和外麵沒什麽兩樣,但是在兩個月卻出了一點問題。

    因為入住的8位科學家缺乏農作的知識和經驗,導致農作物的產量越來越低,使得他們的食物不是很充足。

    這讓那8名科學家不僅吃不飽肚子,而且每天還要工作,使得他們的精神狀態非常的不好。

    不過隨著他們慢慢掌握了一些農作知識,才使糧食問題得到了緩解,隻是隨後出現的新問題,卻是直接威脅到他們的生命。

    糧食危機緩解之後,8位科學家又如往常一樣繼續在生態圈裏生活,可是好景不長,負責檢測氧氣質量的科學發現生態圈的氧氣指數非常的不穩定。

    起初他們以為是模擬環境不夠穩定導致的,但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科學家們驚人地發現生態圈裏的氧氣正在以每月05的速度往下降。

    氧氣含量最低降至了14左右。

    這是什麽概念?

    這麽低的含氧量,就如同站在了空氣稀薄的山頂一樣。

    這讓科學家們苦不堪言,甚至有人還出現了高原反應。

    無奈之下,他們隻好要求外部對生態圈進行充氧。

    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外部供氧也沒用了,不僅大量的植物死亡,而且河水也變質了。

    第一次實驗就在兩年後宣布失敗。

    可是自由聯邦科學家不明白,為什麽好端端的氧氣會消失?

    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是土壤裏的微生物在作祟,他們取了土壤樣本進行研究,發現土壤中的微生物確實要比正常的多。

    那會不會就是這些微生物把氧氣消耗了呢?

    很快科學家就發現,如果微生物消耗了氧氣,那麽二氧化碳含量也會增多,可事實上二氧化碳含量並沒有增多,這就奇了怪了。

    不過很快,科學家們就找到了這次消耗氧氣的元凶,就是暴露在生態環境中的混凝土。

    根據對混凝土兩麵進行采樣研究,在生態圈內側的混凝土碳酸鈣含量比外側足足高了10倍以上。

    氧氣問題被發現後,自由聯邦又進行了第二次實驗,這次實驗還特意挑選了一名有著豐富農作經驗的科學家。

    但是僅僅隻經過6個月,實驗就又一次宣告失敗。

    這次是因為物種多樣性相對單一,缺少足夠的分解者作用,導致多數動植物無法正常生長或生殖,其滅絕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

    另外還有降雨失控、多數動物滅絕、為植物傳播花粉的昆蟲全部死亡、還有黑螞蟻爬滿建築物等也是生物圈二號失敗的原因。

    不過這次的實驗雖然失敗了,但是也算是給人類的後期類似實驗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那就是要想搞生態圈,要麽把場地搞得巨大無比,讓足夠多的生物參與,要麽就別想靠自循環,還得用大量的能量硬頂起來。

    就像實用科技現在跟國家合作的項目。

    小型生態圈沒什麽難度,隻要解決了能量供應問題,隨時可以造起來。

    頂多就是研發一些生命力強悍和容易生存的植被。

    當初繁星第一次使用嫦娥五號搞回來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月壤,然後知道了“月壤無法種地”的噩耗。

    但是現在的月球前哨站裏,航天員們就用月壤種了不少植物。

    當然,這裏的重點不是月壤,畢竟水培也能生長植物,重點是實用科技的超級營養液。

    有了這種營養液,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植物,實用科技可以讓沙漠變成綠洲!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