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秦烈自請發配

字數:3969   加入書籤

A+A-




    大宋宣和三年的最後一次朝會,在文德殿舉行。

    對於秦烈來說,這一次朝會,實際上他算得上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朝會。

    之前的幾次朝會,他都是被特例參與其中的,而今天的朝會,他卻是已權知知製誥的官職參加的。

    淩晨不到五更,秦烈便在扈三娘的伺候下,頭戴直腳襆頭官帽,身穿緋紅官袍,腰上係著獅虎玉扣帶,有腰上則懸掛著銀魚袋。

    在雷橫、花榮的驅車陪送下來到宣德門外,然後跟隨入朝的朝官,魚貫進入皇城,一路進入文德殿。

    秦烈如今在朝中好歹也是赫赫有名的詞仙人,這不這一路走來,倒是有不少人熱情給他打招呼。

    要不是有嶽丈大人朱桂納在旁,適當的引薦之下,那些朝臣秦烈還真不認識。

    秦烈與朱桂納翁婿在文德殿外,遇上匆匆而來的秘書監少監周邦彥。

    “子揚,老夫剛剛從一個老友口中,獲悉蔡攸門下的吳敏,已經串聯了大批朝臣,要彈劾你羞辱毆打金使一事,你待會可要小心應對了。”

    周邦彥雖然在朝中無實權,但好歹在朝中摸爬滾打十幾年,加上文壇領袖的身份,在朝中自是有不少門生故吏,消息肯定要比初來乍到的秦烈靈通。

    “多謝周大人提醒。”秦烈感激的拱拱手,要是這事他還真不擔心。

    事實上昨日鄆王趙楷,已經派人來向秦烈示好過,並表示隻要他今日在朝堂上,主動認錯,他會為秦烈求情。

    對於趙楷的示好,秦烈卻並沒有領情,對待與金人會盟的態度,那隻有一個,那就是反對。

    這也就是在京城,要是在城外讓他遇上野豬皮,他一定會給他們直接滅口,來個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麵對秦烈無情的態度,趙楷也是氣憤不已,心中暗惱秦烈不識抬舉。

    而對於太子詹事耿南仲的上門,秦烈更是直接來了個閉門謝客。

    太子趙桓在秦烈看來,那就是扶不起的阿鬥,既然他要秉公處理自己,那在秦烈看來,那就是敵非友,自然也就沒有什麽情麵可言。

    太子趙桓也沒有想到,秦烈竟然如此決絕,得到耿南仲回報時,他一臉陰沉的道:“來日朝會上,蔡攸拜相,應該已成定局,你向來與李邦彥交好,今後你們要多走動。”

    “我料李邦彥對秦烈擔任知製誥一職,必然會有怨言,既然秦烈記恨與我,那今後就是仇寇,咱們也沒有必要講究所謂的情誼。”

    秦烈公然與太子趙桓,鄆王趙楷保持距離,這在很多人看來,自然是取死之道。

    然而在秦烈看來,這恰恰是自保之道。

    像現在朝中各派大臣,都在暗中站隊,皇帝趙佶對此別看不吭聲,實際上心中還是不滿的。

    隻不過是現在矛盾還未激烈化,而趙佶也樂得讓鄆王跟太子去爭,二人相互製衡,這顯然更利於他掌控朝堂。

    趙佶雖然自稱道君皇帝,又愛好書畫、花石珍奇,整日不務正業。

    可畢竟當了幾十年帝王的人,對於帝王之術,那也是玩的爐火純青。

    蔡京權利大不大,可還不是他一句話,就被罷相回家養老去了。

    秦烈正是看到如今這大宋的權利,還是皇帝趙佶一人說了算,至於太子和鄆王,曆史證明,他們今後得到靠邊站。

    這兩個人又都是成年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秦烈自然不想向二人靠攏,因為他現在貼上去,好處得不到。

    反而會惹皇帝猜忌,可謂是吃力不討好。

    目前曆史的走向,秦烈也猜不透,但根據目前大勢來看,金人崛起已經勢在必行,大宋還在作死的往上貼靠,要去聯合金人滅遼。

    這分明就是取死之道,秦烈幾人無力反對,但先把金人打一頓,出口氣他還是可以做到的。

    正如茂德帝姬趙福金為他開脫的那般,他與金人使臣是在礬樓起的衝突,那就是爭風吃醋惹的糾紛,即便要上綱上線,頂多是治他各私德有虧。

    然後把他貶官到地方,這反而遂了他的心願。

    “秦大人,礬樓詩會,盛況空前,這等風采,我等是望塵莫及了。”

    文德殿前李邦彥見到如今不過二十出頭年紀的秦烈,卻已經步入自己同階官位,心中感慨之餘,想到今日他將把秦烈親手逐出朝堂。

    心中自是充滿暢快之意,臉上更是堆滿了笑容。

    “有辱斯文。哼。”而實際上李邦彥這番話,也不是吹捧秦烈,分明是貶低秦烈。

    礬樓雖然是汴京第一名樓,可那也是一座青樓,朝中不少清流大臣,對於秦烈在青樓之中,張揚名聲之舉,自是頗為不屑。

    此刻發出冷哼表示不滿之人,正是前皇太後之弟,現任宗正寺寺卿的孟誌拱,此人素來以耿直持正而聞名於世。

    “升朝!”

    麵對李邦彥的挑釁,秦烈微微皺眉,他倒是沒有想到,這個平時笑嗬嗬的李邦彥,竟然會這麽快就翻臉,這顯然是有所持。

    可以說李邦彥就是那種偽君子,隻要你對他還有用處,他就不會輕易與你翻臉。

    “李大人,人隻有笑到最後那一刻才叫勝利。”

    秦烈微微一笑,隨即邁步朝大殿內走去。

    “眾愛卿平身!”隨著朝臣大禮參拜之下,端坐在大殿龍椅之上的皇帝趙佶,麵色平和的揮手示意道。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隨著內侍省都都知李彥的唱喏,秦烈第一個站了出來。

    “啟稟陛下,臣有本要奏。”

    “準。”趙佶這兩天已經接到無數的彈劾秦烈的折子,大多數都是指責秦烈不顧朝臣身份,公然辱罵毆打金國使者,有辱朝廷顏麵。

    這些彈劾的折子,來自朝廷三生六部九寺,涵蓋各個部門。

    有的人請求流放秦烈,有的請求貶謫,更有甚者激烈的要求處死秦烈。

    當然,其中還有金人使者李善慶的抗議,要求趙佶給他一個交代,否則它將撕毀盟約,稟明大金皇帝,控訴大宋慢待使臣之責。

    說實在,這樣的局麵,趙佶是沒有想到的,至此今天上朝之前,他也還在考慮,如何處置秦烈。

    處置是肯定要執行的,即便他是皇帝,也不能不顧滿朝文武官吏的心聲,不顧金人使者的抗議。

    “陛下,臣有罪,不該在礬樓與金人使者起了衝突,做出有違禮製之事,臣自知罪責深重,自請發配無為軍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