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回家(下)

字數:1945   加入書籤

A+A-


    臣子立下大功,朝廷褒獎其父母教導有方的先例,在大宋比比皆是。雖然韓重貴是韓青的祖父,將原本該給予韓青的獎賞,分給他一部分,也說得過去。

    另外,那韓重貴已經回家養病多年,朝廷給他再高的封爵,也隻是多支出一部分錢糧而已。不會影響當下各方勢力的平衡。

    因此,王旦和寇準,都沒了反對的動力,雙雙拱手稱頌官家英明。而大宋官家趙恒,心裏卻覺得有些對不起自己的“王玄策”,想了想,繼續補充,“原本朕還擔心韓青閱曆不足,隻讓他權任提點刑獄公事和控鶴署判官,如今看來,卻是朕多慮了。將兩個權字直接去掉吧,否則,有功不賞,難免讓其他年青人失了進取之心!”

    在大宋,臨時擔任某職,和正式擔任某職,其實區別不大。所以,趙恒這個提議,寇準和王旦也都沒有反對。隻是再度強調,黨項之事,成功的非常僥幸。換了個時機和地點,換了其他人去執行,失敗幾乎是必然。

    趙恒聽了,心中不以為然,表麵上,卻又笑著點頭。

    君臣之間的氣氛,又恢複了和諧。很快,就商議好了對韓青以及其他有功人員的賞格,寫成聖旨,與對李德昭的冊封,一起交給有司去下達執行。

    為了避免遼國趁機生事,寇準和王旦兩個出宮之後,立刻安排人以最快速度,將聖旨送往了夏州。同時,傳令給駐紮在府州和延州的兩支大宋邊軍,厲兵秣馬。萬一夏州遭到遼軍進攻,就直插雲內,切斷兩軍後路和糧道。

    大宋朝廷,根本沒有秘密可言。聖旨還沒離開汴梁,遼國南麵司的刺事人,就將內容探聽了個一清二楚,隨即,以更快的速度,送回了上京。

    彼時遼國仍為太後蕭綽攝政,此女英明不輸於武曌,卻無武曌之狠毒。原本已經派出了一支精兵,準備趁著李德昭位置未穩,將其廢黜,另立對遼國“恭順”者為黨項各部之共主。聽聞宋軍已經枕戈待旦,果斷下令,將這支兵馬召回。

    是以,李德昭接到大宋的冊封和遼國撤軍的消息,心中十分感激。立刻又寫了謝恩表,派自己年幼的弟弟李德馨,親自送往汴梁。同時,還送上了駿馬一百對,青鹽五百車,為大宋官家趙恒賀壽。

    雖然按照慣例,趙恒的回贈,肯定會是賀禮的雙倍。但是,自打二十多年前,李繼遷在遼國的支持下割據以來,這還是夏州之主,第一次向大宋皇帝送壽禮,其象征意義遠超過禮物的實際價值。對軍心和民心的振作,也不可估量。

    所以,細算下來,大宋還是穩賺不賠!

    至於李德昭在謝恩表中,請求增設交易場所多處,以黨項的精鹽和牲畜,換大宋的瓷器、漆器、糧食等生活必須物資,大宋官家趙恒,沒怎麽猶豫,就欣然“恩準”。

    隻是在具體形成聖旨之時,又被寇準將每年鐵器出口數量,加上了限額。不過,以大宋商人的走私能力,這個限額,基本上是形同虛設。

    當“恩準”雙方增設交易場所的聖旨送達夏州之時,韓青也帶著竇蓉和許紫菱,悄悄返回了汴梁。

    雖然頭上多了一個開國伯的爵位,他的正式官職,卻仍舊是京東東路提點刑獄公事和京東東路控鶴署判官,所以,此行的最終目的地還是青州,原本不需要繞路來汴梁一趟。、

    然而,他現在心結已經徹底打開,認為自己繼承了熱血書生韓佳俊的身體,又受惠於其人脈,便不能假裝對方以前的家人,與自己毫無瓜葛。

    所以,幹脆順路回家見一見祖父韓重貴,盡一次別人孫兒的義務。

    哪怕不小心露出了馬腳,憑著自己對大宋立下的功勞,也能跟老人認真地談上一談,想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