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勢

字數:4837   加入書籤

A+A-


    

    京城。

    內廷文書房正忙成一團,皇上突發奇想,讓文書房去文華殿廊坊辦公。

    這是恩寵啊。

    很多小太監喜形於色,主動幫著小黃門們搬運東西,隻有一些人唉聲歎氣。

    “李公,皇上到底是什麽意思?”

    有太監上前畢恭畢敬,努力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更加的平和,露出了討好的笑臉。

    如今的李現,早已不同往日,熬出頭了。

    李現不漏聲色的回了句。

    “皇上的心思,誰能猜得到。”

    真猜不到嗎?朝昔相伴這些年,就是條狗,搖搖尾巴都曉得這條狗想要幹什麽了。

    總還不是為了親政的事。

    皇上名義上一直都是親政的,但是實際上,大權卻還是在內閣,在張居正手中。

    以前他不懂,皇帝明明可以直接親政,雖說皇帝以前年齡小,但是誰敢輕視他?一直都很困惑,如今他開始懂了。

    皇上太聰明了。

    這是李現的感歎。

    對實際的把握,對事務的利用,對形勢的判斷,太恰到好處,無聲無息。

    在皇上身上,李現認為值得自己可以學習的地方太多了。

    太監聽到李現的話,琢磨了一會,小心翼翼的繼續問道,“皇爺的心思,的確不是我等奴婢能揣摩的。”

    “那就別想了。”

    太監了然,這次事情不關自己的事。

    文華殿廊坊。

    從奏疏中抬起頭,朱翊鈞伸了個懶腰,今日陽光明媚,窗沿透過來的暖色,讓人心情愉悅。

    下方幾處案幾後的太監忙見狀,紛紛放下奏疏,視線看向皇帝。

    新年新氣象。

    原來朱翊鈞年齡小,奏疏都是由內閣處理,司禮監整理,然後撿出重要的呈給皇帝。

    朱翊鈞當然看不完,特別是眾多涉及專業知識的奏疏,根本不是外行能處理的。

    以前都是放權給大臣和太監,現在他年級大了,不能再像以往那般偷懶。

    名義上來說,他一直都在親政。實際上,他從去年才開始徹底親政。

    張居正走了進來。

    今年一批大臣去世了,朝廷要給與恩祿,這是人之常情。就算是普通的公司,重要幹部去世了,也會給與慰問,更何況重臣們呢。

    這件事情,對普通百姓來說,是無關緊要的,但是對大臣們來說,卻是最緊要的了。

    張居正進了廊坊,看到不同以往的場景,內心了然。

    皇帝開始親政了。

    雖然沒有明言,但是兩人之間多年的默契,很多事不需要過多的言語。

    有時候做比說要好,因為說破了,可能會傷害感情,事情不說破,反而可以當做視而不見。

    熟悉的大臣,例如譚綸這種,朱翊鈞內心了然,不是很熟悉的大臣,朱翊鈞交給了禮部。

    就像官場中的一句玩笑話,官員們通過公文來辦公,他作為皇帝,不是一樣通過公文來認識大臣們。

    京官中他能每日見到的都不過,很多人可能就是一些大場合,才能露個麵。

    至於地方更不用說了,封疆大吏也才三年見一回,而且時間不多,可能也就寥寥數語罷了。

    穀<spa>  朱翊鈞拿起吏部的官員任免奏疏。

    “調遼東巡撫張學顏,任兵部左侍郎,協理京營戎政,此人能力如何?”

    遼東的事情,朝廷以往是視而不見,隻求個穩定就好,朱翊鈞當然不會放任。

    這可是幾十年後,朝廷的大患。

    薩爾滸之戰。

    萬曆朝也是派出了九邊精銳的,集全國精銳野戰軍二十萬之眾,還有朝鮮等軍隊的協助。

    真的像曆史一樣放任,等到以後,還真不一定能打的贏。

    因為明國的國情不一樣。

    明國的衛所兵體製,在朱元璋的規劃下,主要的作用不是對外的,而是對內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老朱家江山萬萬年。

    衛所兵打野戰精銳是不行的,但是彈壓維穩地方還是有餘力的。

    而窮山惡水出精兵,這是在冷兵器時代,恒古不變的道理。

    大明也是一樣,出精兵的幾處,都是民生艱難的地方,例如廣西,陝西榆林等。

    就連戚繼光選兵,當初也是從義烏等地方開始選的。

    義烏在後世以商業聞名。

    換個角度想,就是老百姓靠種地生活不了,隻能自謀出路,所以經商的多了,規模越來越大。

    普通百姓的惰性很強,因為視野、關係、生活艱難沒有餘力等原因的限製,沒有外部因素,不可能主動發生改變。

    這個時代,義烏的商業沒有發展起來,百姓生活苦。同樣的安徽一樣如此。

    不過這個時代的安徽,商貿已經成型了,當地的百姓願意從商,已經有了出路,當然不願意在從軍。

    就像大商人黃崇敬的祖父,家裏窮活不下去,但是家鄉經商成風,有了這個環境,有經商的門路,才能去鄉裏人家的鋪子做學徒。

    換成其他地方的百姓,生活不下去了,隻能去當做流民乞討。

    如今遼東的大患還是韃靼,而不少女真部落還和明朝是盟友,至少聽命於大明。

    形勢複雜,朱翊鈞不可能不管不問,直接讓遼東當地對女真部落下手。

    這幾年,隨著對遼東形勢的掌握,朱翊鈞的認知已經不像當初那般的膚淺。

    女真部落的崛起,是大勢,隻要明朝的體製繼續僵硬呆板下去,就不可能改變結局。

    就像李成梁向他的奏疏中說的,對於女真部落,李成梁采用的方法,一如既往的打壓。

    拉一派打一派。

    對付邊地部落的手段,上千年來早就已經有了成熟的手段,後世都要學習和借鑒這種經驗。

    居中調節,打一派拉一派,這就是中央朝廷的大勢。

    麵對大明這種手段,遼東女真諸部,明知不可為,也隻能乖乖的上鉤。

    大勢。

    就是你明知道,也改變不了。

    所以朱翊鈞對遼東的形勢,心裏有了很清楚的認知。

    解決遼東的問題,不在當地,不在女真部落,更不在什麽努爾哈赤,而在大明自身。

    當大明自身硬,則大勢在大明,可以繼續維持以前的手段,諸部無可奈何。

    當大明自己虛弱,則用盡辦法,遠交近攻各種手段,聯合朝鮮也好,聯合蒙古也好,都於事無補改變不了大勢。

    大明的勢,是主動的。

    諸部的勢,是被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