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有望(14)
字數:3761 加入書籤
隨著陰陽鏡一起,一切終於塵埃落定,隻空留一具千瘡百孔的屍體,彷佛在訴說著淒涼。
看著手中陰陽交匯的鏡麵,殷離長舒了一口氣,心頭也漸漸放寬,這段時間的運籌帷幄,令他頗有幾分心力憔悴。
不過一見陰陽鏡中那純淨光影,殷離的眼神中就充滿了火熱,恨不得立馬閉關,不鑄靈台誓不出關。
但很可惜,此時還要處理後事,殷離不得不強壓下心頭的渴望,又恢複成了翩翩君子模樣,向著蕭開等人走去。
“仙...仙長,那妖怪...”
一見殷離帶著一臉微笑走來,蕭開等人頓時心安了大半,但還是有些不放心的詢問道。
雖然不屑與區區凡人往來,但此事還需要他們掃尾,殷離溫和的點了點頭,開口道。
“妖孽猖狂,但已伏誅,諸位不必擔憂。”
“好,殺的好,我就說有仙長在,區區邪妖能奈何?”
“可...可林先生畢竟還救過我們呢,沒有他的話...”
炎曠畢竟是江湖出生,還是懂些義氣與恩仇的,在傍邊輕聲的說道,可卻直接被老道士給打斷了。
老道士彷佛氣急了,指著遠處林先生的屍體說道:“還救我們?我看他根本就是和那女妖是一夥的,從一開始我就覺得不對,一副假仁假義的模樣,令人作嘔。”
“確實,仔細回想一下,那女妖殺了城中這麽多人,又憑什麽不殺他呢?”
這時蕭開也站了出來,在一旁幫腔的說道,讓炎曠頓時一時間無言以對。
不過任憑他們如何爭吵,殷離卻始終是一副溫和的模樣,彷佛認真在聽,又彷佛入定出神,讓人琢磨不定。
“無論如何,此番還要多謝仙長救命之恩,日後若有需要之處,蕭某必定千裏赴會。”
“對對對,我炎曠沒讀什麽大書,但也知道滴水之恩的道理,日後仙長若有需要之處,炎某必定風裏來火裏去。”
對於三人的謝意,殷離自然沒有當作一回事,但還是客氣的敷衍道。
“斬妖除魔,此乃吾輩行世之則,諸位毋須如此。”
但見三人誠意滿滿,執意要行禮道謝,殷離也隻能苦笑接受,麵露無奈。
一翻客套之後,蕭開拍了拍身上的塵土,起身抱拳道。
“既此間事了,蕭某還需回身複命,詳訴各中原因,仙長,諸位,有緣再會。”
見蕭開起身告辭,炎曠兩人自然也不便久留,於是也紛紛起身告辭。
其中老道士還邀殷離前往青城做客,殷離自然婉言拒絕,此時若不是要把戲唱全了,豈會與凡人久談,何況做客。
待到三人先後離去,殷離可以預見到,自己仙山高徒的正直形象已經豎立起來了,而有了這個形象,以後不管做什麽事情,都可以更加放寬手腳了。
望著再次空無一人的街道,殷離溫和的表情一收,他需要盡快尋找地方閉關,從而鑄就靈台。
從這次的戰鬥當中,殷離清楚的感覺到了弱小,不過是對付一個不善爭鬥的狐妖,一個窮途末路的廢人,就已經耗盡了手段。
這種感覺,殷離不想再次嚐試了,而鑄就靈台,就是第一步。
“嘩...嘩...嘭!”
就在殷離走後不久,殘破不堪的街道上,突然傳來了一陣挪動聲,一座塌陷的房屋內,片片碎瓦紛紛滑落。
而這瓦堆下,突然有一隻手臂伸了出來,掙紮的扒開了廢墟,露出了一張英氣颯爽的臉龐來。
天穹上,烏雲飄蕩開來,烈陽照耀而下,在這堆廢墟上拉出了兩道長長的影子,一道英姿颯爽,一道...死屍佇立。
......
......
京都成陽,玉冕皇宮。
“娘娘,滄洲萬裏急報,署名是慕容大人。”
臨垂殿,這裏本是大成國君問政的地方,但此時卻被一女子高坐其上,臥躺龍椅。
殿門外,有一小黃門疾走而來,手中還高舉著一封紅色信件,上麵刻了一個大大墨玉麒麟。
那高坐龍椅的女子,一見信封顏色,頓時也不敢怠慢,玉臂輕輕一揮,憑空便引動那信封漂浮而來,落於掌中。
“啪...妖孽大膽!”
片刻之後,那女子還未看完信件,便已經怒氣衝心了,一掌便拍斷了身前的短案,口中還大罵道。
這一動一靜之間,那尚未梳理清楚的長發頓時蕩開,露出了顎下的抹抹春光,但卻無人敢抬頭欣賞。
“嗬嗬...這是怎麽了,誰惹了我的太後姐姐啊。”
正當龍椅上的女子盛怒之時,殿門外飄然走進了一位妖豔少婦,濃妝豔抹的,倒是顯得有幾分低俗傷雅了。
可那妖豔少婦走進之後,殿內的黃門宮女卻是把頭低的更下了,彷佛生怕被看見了一般。
“我當是什麽事呢,原來又是慕容歸元這個老頭子,天天就知道氣我的好姐姐,真是早該殺了他了。”
妖豔少婦一進殿門,便直朝著龍冕之上走去,並且還一手扶著龍椅,口中談論著濫殺大臣,毫無上下尊卑可言。
但就是這麽大逆不道的一幕,那龍椅上的盛裝女子竟然視若無睹,反而還頗為寵溺的說道。
“你不懂,慕容歸元乃是三朝老臣,輕易動他不得。再說了,這次氣我也不是他,而是這隻狐妖。”
妖豔少婦心下也有幾分好奇,順著盛裝女子的手指看去,隻一眼便看完了整封信件,如有一目百行之能。
大致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那妖豔少婦屈身一坐,靠在了盛裝女子的肩頭上,慢悠悠的開口道。
“我看這慕容老頭也是老糊塗了,青丘狐族百年以來從不出雲州半步,怎麽可能會跑去滄洲撒野,這老頭怕是隨便找了個替罪羔羊吧?”
此言一出,頓時驚醒了龍椅上的盛裝女子,妖豔少婦不知道,但她身為大成太後,自然是知道許多秘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