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木製引信炸彈
字數:5621 加入書籤
此人正是匠作局火炮司司長王又安,周大海的師兄,趙士楨的傳人。
他當年和周大海被丁毅一起召過來,他主要負責和葡萄人魯末略一起造炮,他精通神器譜,會造各種火器,百人敵和萬人敵也是他率先研究出來的。
“丁大人,我們討論過,這個應該不是很難,因為他原理和百人敵差不多,點燃之後,有一定時間再爆炸。”
“關鍵是如何點燃,如何控製時間。”
“是否可以在上裝引信?”丁毅問。
因為萬人敵和百人敵都是靠引信點燃的。
“可以的,丁大人,其實咱們明朝也有這樣的炮彈,叫開花彈。”王又安道。
原來明朝時,已經有過所謂開花彈。
但那時製造工藝太落後,所以火炮發射的時候非常危險。
他們發射時要先點燃“開花彈”上的引信,把開花彈放進炮管裏麵時引信朝前,然後再迅速點燃火炮上麵的發射藥引信。
那時候的炮管直徑要比炮彈直徑大,發射藥被引爆後,會從“開花彈”和炮管之間的縫隙裏麵噴出來,極容易引燃“開花彈”暴露在外麵的引信,導致提前爆炸。而且當時的鑄造工藝不能一次性生產炮彈全殼,要一半一半的生產然後拚湊起來,這種殼子很脆弱,很容易被發射藥爆燃時摧毀,再者除了危險外,即使成功發射出去威力也很小~,所以“開花彈”在那時候一直流行不起來,然後就慢慢被棄用了。
“所以一是解決炮彈殼牢固的問題,二是解決發射藥引燃引信的問題,應該是可以的,給我們點時間。”
王又安代表火炮司表態,需要時間。
丁毅雖然是軍校生,但也沒研究過這個,他仔細回憶,依稀記得好像曆史上有種什麽炮彈,就是這樣發展起來了。
“讓我想想--”丁毅站起身,在會議室裏走來走去。
這可不是他前世看到的曆史,而是看一本網絡小說裏主角寫到的。
時間有點久,一時想不起來。
他走來走去,再想想百人敵的樣子,終於,一拍腦袋。
“我想起來了,我想起來了,那個叫木管引信炮彈---”
居然什麽樣,他當然記不起來,隻記得是用木管插進炮彈裏,引信才插進木管裏,隻露一點點頭。
他還記得炮彈底部好像要用木托固定,但怎麽弄的,完全不清楚。
他自己不是這方麵的專家,但現場坐的全是專家,大概說了下後,眾人似懂非懂。
會議散開後,火炮司專門組織了十名工匠,負責這件事。
時間轉眼到了四月。
此時丁毅治下人口達到十二萬,囤田達到十三萬。(原計劃是到六月份完成十三萬,提前了兩個月。)
同一時間,登州兵變打的熱火朝天,兵部侍朗劉宇烈調援兵兩萬五千人平叛,京城還送來紅夷大炮六門。
但劉宇烈等將領不諳軍事,軍紀不明,人馬雜揉,那裏打的過身經百戰的孔有德。
叛軍先燒了官軍的輜重,再稱亂湧上,官軍又是大敗,隻有幾百人逃回萊州。
紅夷大炮也被叛軍奪走,叛軍拿炮打官軍,山東巡撫徐從治於四月十六日中炮身亡。
六月劉重慶與王萬象疏請調關外精銳平叛,九日,下旨調山海關遼東夷漢精銳四千八百人,號稱一萬,入關。
雙方對峙到七月,孔有德再次用詐降之計講招安,登萊巡撫謝璉與萊州知府朱萬年信以為真,出城招安,朱萬年被殺,謝璉被抓走。
這下朝庭和崇禎大怒,終於決心徹底剿滅這股叛軍,不再談判。
七月,丁毅治下人口達到十三萬五千,夏種十三萬畝,人口與田地首次持平,同月征新兵五千,新成立營,營,這讓他的兵馬,達到一萬九千。
宣布征兵後沒兩天,李忠義和王又安請他去觀看新造的木製引信炮彈。
丁毅聽了大喜,這才幾個月就有了?
到了現場後,王又安給了他一個炮彈,向他解釋。
他們根據丁毅所說的,采用錐形信管插入炮彈內部,炮彈和百人敵差不多,包表是薄鐵裏麵是火藥和鐵釘,還有火油,然後引信插入木製信管中,露出一點頭。
為了試驗炮彈外表的鐵皮厚度,火炮打試射了上百炮,炸了三門炮,最後炮彈鐵皮薄度定為大概現代二毫米左右為最適合。
太厚了,爆炸開後,沒什麽威力,太薄了,還沒出膛可能先炸。
木管引信基本構造木管的兩頭都是木頭,中間一大段是空心的,裏麵放上燃燒速度很穩定的藥墊。
《原曆史上的木管引信炮彈,會在木管上麵提前標好刻度,在發射時炮兵會根據距離的遠近估算炮彈飛行的時間,然後在對應刻度上挖出一個孔(能夠接觸炮彈內部的火藥),再然後把木管引信插入炮彈內。
木管上麵的刻度是根據炮彈發射距離來標刻的,都是經過大量實驗匯總計算出來的。打個比方燃燒一根香的時間內,你能跑十公裏;那麽炮彈要飛五公裏,就用半根香;公裏就是四分之段香,就這樣提前在木管上標好刻度,所以能控製炮彈在設定的距離中及時爆炸。》
但現在丁毅不懂這個,工匠們更不知道,所以他們的炮彈沒有刻度標記。
至於炮彈下麵有木頭,開始工匠們都很奇怪,也沒打算裝,結果發現,這樣打出去的炮很不準(打不準,因為重心不同了,他不是原本圓滾滾的炮彈,上麵有露出多餘的部分,影響重心。)
射程也很近,(射程近是因為這空心炮彈的厚很薄,承受不住大量發射藥爆燃後的壓力,所以開花彈需要用低膛壓的火炮,那自然打的近)。
聽到這裏,丁毅恍然大悟,炮彈下麵有木頭,這不就是和現代炮彈一樣的形狀,也是將來進一步炮彈的發展方向。
王又安他們通過幾個月的試驗,一步步改近,按丁毅所說以圓柱體木托托住炮彈,這樣就可以用圓柱體代替炮彈,承受大量發射藥爆燃後的壓力。
而且“木托炮彈”發射出去後,前頭重後頭輕,類似於羽毛球,使得彈道更加精確,重心很穩,射程居然還更遠了。
並且在在發射木托“炮彈”時,不用提前點燃炮彈,直接點燃火炮發射藥的引信就行,發射藥爆燃後一部分會從炮彈和炮管之間的縫隙噴出來直接引燃“炮彈”的引信,然後發射出去。
丁毅聽完後狂喜,曆史上原本十八世紀才出現的木製引信爆炸炸彈,提前在他的工匠手上產生了。
這種會爆炸的炸彈,眼下因為火炸和火炮技術的原因,對步兵的傷害還不算太大,不像後世一炮下去,可以炸幾十平方。
但他運用在戰船上,打到木製的戰船,那傷害肯定比較大。
“但是,丁大人。”王又安這時又道“現在還有一個技術沒攻破,就是爆炸率比較低,且不能準確計算時間爆炸。”
時間不能控製,是因為丁毅和工匠們都沒想到刻度的問題。
而爆炸率低,主要還是炮彈外殼不夠完整,以現在的技術是用兩個半球合並而成,打到目標後,容易瞬息裂開,那下麵可能就無法爆炸,或爆炸效果比較差。
用工匠們的話來說,這炮彈眼下是看臉的。
匠作局製成之後,對各種目標打了五十發,結果爆炸率在十發左右,大概是五分之一。
而且為了保證打中目標後再爆,而不是提前在半空爆,所以引信都特別長,通常是打中目標後,要等一會,和手雷似的,才會爆炸。
要是打近了,有時能等五六秒,甚至十幾秒才會爆。
眼下他們沒有想到刻度問題,所以延遲爆炸是暫時沒法克服。
下一步就是改進炮彈外殼,最好是通體圓形,不是拚接,然後把火藥注入進去。
但沒有鐵釘等物,而且注入的火藥肯定達不到拚接的效果理想。
丁毅喜道“沒事沒事,你們慢慢研究,趕緊先生產一些這種炮彈,嗯。”
他想了想,最終決定,這炮彈眼下不能露出去,以後金的匠作局規模,讓他們學到,可不得了。
這炮彈他準備用在戰船上先,陸戰的話,等炮彈爆炸成功率再高點,能控製爆炸時間,落地就炸,才能運用。
他示意匠作局可以按丁毅水師火炮口徑來製作相關炮彈,但不外瀉,先儲存一批,不能瀉露。
所有人都點頭稱是。
而且丁毅如果用來打船,可以不需要鐵釘,隻要火藥和火油。
眾人一一答應。
就在丁毅和匠作局討論這件事時,朝庭的聖旨突然到了旅順。
急調旅順兵馬四千皮島兵馬四千,去登州和遼東軍等部一起剿滅叛軍。
這次丁毅沒有猶豫,等了很久,終於等到現在。
旅順軍從今天起,正式要跨出旅順,走向大明的其他國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