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人口翻倍

字數:11149   加入書籤

A+A-




    大員兵馬全軍依然是二萬人沒怎麽變,中間又和其他生番打過幾仗,然後彌補了一些,一直保持在這個數。但這兩年趙大山繼續帶著他們往台中和台北打,荷蘭兵死了不少,目前全大員荷蘭兵餘下不到兩百人,趙大山隻好往步二營補了很多番軍。

    

    而現在又有一個新問題,自從普特斯曼拿到銀子,又介紹船匠來後,他回到歐洲,大力宣揚這邊的好處。

    

    歐洲那邊很多退伍的軍人,甚至現役的都往這邊來,想參加大員雇傭軍。

    

    被趙大山拒絕後,現在好多歐洲人在福建沿海地區流浪。

    

    丁毅聽到這裏,更問,現在我們打到那了?

    

    趙大山指著身後會議室上掛著的地圖,說已經快到大員西北部了,他們的哨騎,已經能看到鄭芝龍的移民。

    

    前麵說過,鄭芝龍往大員移了有三四萬人,都在西部和北部,丁毅的人馬從南部往上打,目前已經打到台中的位置。

    

    上次丁毅來時,他們還隻打到南投縣附近,這次已完全占據台中以南所有地區。

    

    他們學日本人,一塊塊征服,然後在路口建堡,徐徐漸進,基本就是把這些地盤的上的生番和熟番們打的要麽投,要麽就跑。

    

    丁毅看了看地圖上標記,緩緩道:“暫時不要往西北打,原地築堡,建防線。”

    

    眾人紛紛點頭。

    

    現在海麵上鄭芝龍還是一霸,那邊是他的移民,丁毅現在打過去,容易破壞兩人的關係,在他的戰略規劃中,定鼎天下之前,不想分心和鄭芝龍搞事。

    

    因為鄭芝龍有例子在前麵,滿清得天下後,他就投降了。

    

    如果丁毅得了天下,他也投降,那自然最好。

    

    那就不往西北打,隻能往東打。

    

    此時從整個地圖上看,丁毅的兵馬勢力範圍,正好在大員省地圖的下半部的左半部。

    

    約等於正好占了四分之一大員。

    

    大員中部和北部礦產比較多,丁毅也急不來,隻能就近先打,一片片征服,讓趙大山從今年開始,集中力量往台南城的東麵山區進發。

    

    這邊山比多較,裏麵肯定有大量的生番,隻能多靠番軍和荷蘭兵,還有他們瘋狂的狗狗大軍。

    

    考慮到山區多,危險大,丁毅決定,收番夷為兵。

    

    來的外國人,不管是荷蘭人,意大利人,還是葡萄牙人,全收。

    

    然後組織他們和番人往東麵山區打。

    

    丁毅的明軍很金貴,打山區肯定要多用雇傭兵和番兵。

    

    除了增收雇傭兵,考慮到這邊明軍還不算多,丁毅還要增兵三千明軍。

    

    “今年大員的漢人,無論是老移民還是新移民,每幾戶抽一,增兵三千,成立步兵四營。”

    

    “我這次過來,就帶了大量的兵甲,除了銃略少,可以配備一半銃兵,一半長槍兵。”

    

    原來丁毅來之前就為這邊準備好了,除了棉甲,鎖甲,銃和長槍,還帶了五百幅鐵甲。

    

    隻要兵員湊齊,再強化訓練半年,立刻就能成軍。

    

    成軍之後,就算不如滿清精銳,打打明軍肯定完全沒有問題,幾次勝仗一打,就能成為精銳。

    

    此次擴軍之後,大員就有兵馬兩萬三千,其中明軍達到一萬三千,點據了大半。

    

    丁毅還道:“這邊的步兵,特別是明軍步兵,都要上船操練,找渡口演練登陸戰。”

    

    “步營炮兵,要會打船上的炮。”

    

    “熟悉三級戰列艦,等大型船隻的基本構造,學會海上生存,不暈船,會遊泳。”

    

    這是把所有步營當陸戰隊來練。

    

    這邊沒什麽戰事,沿海條件又好,是很容易訓練的。

    

    比如將來打大員最東部,你直接從西部翻山越嶺過去有的爬,且費時間,也容易迷路。

    

    但坐船到最東部,直接從東部登陸,那就簡單多了。

    

    而增兵的前提,就是人口和糧食,還有經濟。

    

    趙大山等說,除了銀子略虧,其他都沒什麽問題。

    

    首先是人口,這兩年大員和濟州都是大增。

    

    崇禎十二年滿兵入關搶到幾十萬人畜,被丁毅所劫。

    

    當時丁毅送大員八萬,濟州十萬。

    

    丁毅當年走時,大員治下人口十三萬,經過兩年多的移民和征服番部,已經達到十五萬。

    

    加上送來的八萬,現在人口是二十三萬四千人,幾乎是當年他離開時翻倍。

    

    囤田同樣大增。

    

    因為丁毅占領的地方,都是後世大員四大平原,良田無數的好地方。

    

    他當年走時囤田是二十多萬,現在加上大肚社的田,再加上新移民過去一年的囤田,已經達到四十八萬,而據朱向陽說,到今年底,這邊囤田會突破六十萬畝。

    

    而這邊紅薯,土豆,和玉米都是大麵積播種,產量比登州要高,兩年前收稅是按部族分,即漢人移民是三成,番族是五成,蒙古滿人是四成。

    

    去年趙大山他們商量過後,報丁毅批準。

    

    統一改為四成,家中有兵丁者,免稅兩成,有吏員、工匠等,免稅一成。

    

    這樣新政策下,大夥都想加入軍隊和當吏員。

    

    去年四十多萬畝糧田,趙大山實收各種稅糧約為六十萬石。

    

    去年移民比較多,加上自己吏員,軍隊和移民、各種工人用糧,這邊一共用了二十四萬石,餘糧三十六萬。

    

    朱向陽最後又道:“現在大員一共保持存糧三十萬石。”

    

    每年吃舊存新,他們今年賣了三十萬石給福建對麵,得到銀子五十多萬。

    

    “這邊糧價接近二兩一石了?”丁毅喜道。

    

    “福建有地區大旱,饑荒,糧價高,還有商人往陝西,河南賣,陝西那邊,據說已經達到三兩,四兩銀一石了。”朱向陽道:“咱們要運點過去,更能大賺。”

    

    “別,那邊都是農民軍。”丁毅搖頭。

    

    現在他沒有精力做這種事,被農民軍半路搶了就血虧,當地明軍也會搶。

    

    他不可能派著兵馬去護送的。

    

    這樣大員去年僅靠糧稅,得到五十多萬兩銀。

    

    然後商業街的租金,稅金,現在上麵有兩百多個商鋪,堵坊,紅樓都有,還有商鋪銷信,除掉開支,去年淨收入是十五萬兩。

    

    這邊堵坊生意沒有登萊兩地好,一是人少,二是有錢人不多,主要還是來往的商客會玩。

    

    然後就是製糖,現在這邊年產量兩百五十萬斤左右,工人還是五千左右。

    

    丁毅一聽,工人還少了?

    

    姚新漢笑道,因為匠作局有幾個新來的荷蘭工匠,改進了他們的工具,然後姚新漢帶農科的一批專家跑了些地方,發現荷蘭人種甘蔗都是瞎種,隨機種,有的種的很不合理,距離南台城遠,種植也不規劃。

    

    姚新漢這兩年帶著人,重新跑了周圍,重新規劃,新建糖廠,把糖廠分成赤糖部和白糖部。

    

    前者的糖好出,工人也少,後者的糖難出,工人多,工具也進行了改進。

    

    甘蔗種植都是有利了運輸的原則,劃片進行。

    

    這樣一搞之後,不但用工少了,效率還大大提高。

    

    趙大山自己賣了大概有八十多萬斤(三成),主要還是日本和朝鮮,少量是賣到呂宋。

    

    另一百多萬斤都用來換貨,包括牛,羊,布,藥材,鐵料,人口,甚至澳門的炮等各種貨物,還有任務欄來換的各種奇葩東西,然後再把這些貨物拿回來賣或用。

    

    基本上這兩百萬斤換貨的所得,除了自己用掉的,大概可以正好支付各廠兩萬工人的薪水。

    

    而自己賣的一百萬斤,他賣日本和呂宋比較貴,賣朝鮮沒這麽高利潤,全年大概淨利潤為二十萬兩。

    

    但隨著這幾年他的糖產量越來越高,換購的商人越來越多,日本那邊也開始壓價。

    

    日本人很喜歡白糖,但丁毅也要製赤糖,必竟普通老百姓隻吃的起赤糖,而貴族必竟基數比較少。

    

    丁毅賣向日本和朝鮮和呂宋的,大部份是白糖,換購出去的,大部份是赤糖。

    

    這時趙大山得意洋洋向丁毅道:“去年鐵鍋廠一共賣鐵鍋二十萬個。”

    

    僅在大員內部,賣生番熟番,就賣了有七千多個。

    

    很多番人都是用糧來換,趙大山當然把這些糧又賣了,折算成錢。

    

    另外的主要銷種是呂宋,歐洲那邊真是缺鐵鍋,難怪曆史上到雍正時還幾千上萬的買。

    

    也可能是他們賣海外土著用吧,反正有十五萬賣到了呂宋,其餘的賣到日本和朝鮮。

    

    鐵鍋淨利潤為十八萬兩。

    

    趙大山又道,他的任務欄最早寫了年產二十五萬,後來發現本地鐵料出產速度和工匠不夠,又改成二十萬,果然現在產量勉強能到。

    

    但去年人口暴增近十萬,鐵鍋廠加鐵礦工人也達到五千以上,今年可能破三十萬隻鍋,利潤會更高。

    

    丁毅第一次見識到鐵鍋的利潤,都有點想在旅順打造鐵鍋了。

    

    以他在旅順工匠和工人數量,鐵料的囤集數量,一旦想造鍋,那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不過他還是很快否決,必竟暫時他的兵備都來不及造。

    

    這樣大員去年一年的收入已經大概出來了。

    

    田稅六十萬,糖業二十萬,商業買賣十五萬,鐵鍋十八萬。

    

    共計一百十三萬兩。

    

    另外還用糖換到大量的物資,人口,牛羊等,這都不算了,有的賣掉,有的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