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章 禍在當代,功在千秋

字數:6074   加入書籤

A+A-




    但沒一會,馬士英又道:“可臣認為,朝廷全部免費,這幾年或許不會有事,以後天下的百姓,都把孩子們送進來上學怎麽辦?如何養的起?”

    現在丁毅計算的人數為每縣六百人而已。

    但如果一直免費,將來會是六千人?那怎麽辦?

    丁毅沉默了會,原本想著,幾百年的後世,一個縣也沒這麽多人啊。

    但馬士英提的對,以後不能一直這麽幹下去,因為大家習慣之後,將來再收錢,就很容易鬧矛盾了。

    “臣建議。”戶部陳有富道:“普通百姓的每年收少許錢,商戶和官吏士紳、工匠等有收入的,略多點。”

    這話就拉仇恨了,現場很多人瞪過去,憑什麽呀。

    丁毅也不拍板,坐看群臣們爭論。

    大夥一番爭吵,吵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決定。

    凡有公職的,包括朝廷各局的吏員啊,工匠啊,各種廠裏的人啊,每年交二兩銀。

    也可以不交,比如你回家吃飯就行。

    其餘的商人和普通百姓、其他職業的孩子,每年交五錢銀,或三鬥米。

    家裏確實困難的,則免交。

    至於困不困難,當然由各縣府自己確定。

    於是,仁德三年,丁毅批準了大乾朝立國以來最大的一筆開支,全民教育補貼。

    以後每年投入在教育上的開支,接近兩千萬兩。

    第二天,丁毅和內閣商量後,再次修改新的法典內容。

    用丁毅的話說,農業是基礎,是全國百姓生存的希望,而商業是推動國家發展的動力。

    丁毅想源源不斷的收到商稅,必須要商品流動起來,讓商人流動起來。

    丁毅決定讓大明原本的官方水驛道,可以免費提供給商用。

    前麵說過,大明的官方水驛道,四通八達,除了少數省份的一些特別偏遠的地方,水路都能通到。

    以前隻有勳貴和重要的商人,買通官方後可以利用。

    要麽是交重稅,要麽買通稅吏。

    丁毅現在隻收商稅,水驛道免費使用。

    但有一條,在戰爭和特殊時期,優先讓軍方物資通過。

    丁毅更讓大乾海軍司令部總兵官鄭芝龍,加大海外與日本和朝鮮等地的貿易,讓源源不斷的海外商品進入大乾,流動在市場上,帶動大夥的消費。

    總之用現代話來說,加大進口和出口,讓商業強力運轉起來,從而帶動全國商業的發展,為朝廷增加稅收。

    此時明末剛結束沒幾年,說實話大部分普通百姓還沒什麽消費能力,能囤好田,能按時納糧稅已經算是不錯。

    所以丁毅的辦法和後世差不多,就是加大國資投資力量。

    後世國家動不動來個幾萬億的投資,促進國內各行各業的發展。

    最常見的是弄個房地產,就能帶動水泥,建築等各行各業。

    現在丁毅就是搞基建,搞水利,搞囤田,搞教育,在國資的瘋狂投入下,也帶動各行各業,包括普通老百姓。

    像築橋鋪路,都需要勞力,老百姓不忙時可以參加,還有錢拿,有了錢,自然就有了消費能力。

    仁德三年九月,丁毅和內閣大臣們確定了明年的計劃。

    朝廷大力投資,帶動國內各項發展,反正丁毅的錢都用不完。

    ----

    十月初,首輔呂大器、農業部尚書杜如海、農業部水利司郎中鄭興鬆、交通建設部尚書宋飛,交通建設部基建司郎中錢覆海、財政部尚書阮文龍、戶部尚書陳有富等人來到乾清宮東暖閣。

    “拜見皇上。”幾人紛紛抱拳。

    “哈哈哈,都坐,都坐。”丁毅笑了笑,接著伸手招呼身後。

    他身後閃出一個青年人,看起來才十五六歲,表情略有青澀。

    杜如海和宋飛,阮文龍、陳有富四人頓時瞪著眼睛。

    “燁兒拜見外公,杜伯伯,宋伯伯,陳伯伯,呂公、鄭大人,錢大人。”丁燁看起來比以前懂禮貌很多了,但他表情永遠都是不在乎的樣子。

    若是丁想在這裏,肯定是恭恭敬敬,客客氣氣,一臉的謙誠。

    “燁兒。”阮文龍看到外孫,當然很高興。

    大夥也相互看了一眼。

    丁毅登基後沒立太子,兒女們甚至連王子和公主都沒有封。

    像呂大器、錢覆海和鄭興鬆還是第一次看到皇帝的長子,感覺有點不可思議。

    “朕打算冊封王子和公主。”

    “丁燁為大王子(皇長子)。”

    阮文龍表情一呆,大王子?這是什麽鬼?為什麽不是太子?

    有人反應過來:“拜見大王子。”

    紛紛向丁燁施禮。

    丁燁還站著沒動,丁毅回頭看了他一眼,他恍然大悟,趕緊陪笑:“免禮免禮。”

    阮文龍心中暗歎,丁燁沒什麽心機,人情世故也差,和丁想差距太大了。

    “來人,上圖。”丁毅這時也不多說廢話,讓人上圖。

    鍾顯和兩個官女拿了副巨大的大乾地圖,然後緩緩鋪在長桌上。

    東暖閣裏,有丁毅叫人專門製作的長桌,可以當飯桌和會議桌,挺省事的。

    眾人紛紛圍過來,定睛一看,原來是大乾的官方水驛道。

    “水道運輸,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重要通行方式,更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的體現。”

    “國家發不發達,動員能力強不強,在這個時代,隻有在水驛道上能體現。”

    而在後世,就要看空投能力了。

    像老美就擁有很強的空投能力,整師的兵員和裝備,都在幾小時內空投到全球任何一處,這就比較厲害。

    “咱們打安南,就是借用了安南的水道,用大量的船,運輸了數萬兵馬,直插入他們腹地。”

    “從而省卻了曠日持久的翻山越嶺和山地戰。”

    包括丁毅後來打張獻忠,打雲南等,都是利用了大明的水道,運輸了大量的兵員和物資。

    “當年楊廣剛登基,也四處折騰。”丁毅語氣一轉:“開挖大運河,史書上稱其為勞民傷財。”

    “但朕以為,他是禍在當代,功在千秋。”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最大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途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兩市四省,全長約1797公裏。

    後麵的曆代皇朝,都在其基礎上不停的擴建,有的利用天然河泊連接,有的用人工開鑿,到元朝時又開鑿了會通河。

    &nbp;&nbp;

    經過不停的修建,在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為了實現南糧北運,明王朝在元代京杭運河的基礎上,著重對運河某些重要運段進行了多次整治改造,並圍繞運河建立了一套機構管理製度,至此,溝通南北地區的大動脈一一京杭大運河開始貫通定型。

    永樂十二年(1414),陳镟治理淮南運道,曾組織人力鑿徐、呂二洪行漕,更於洪口建閘以保漕運,宣德七年(1432),又於呂梁洪舊河西岸鑿渠,深2尺,寬5尺,夏秋有水,可以行船,並在渠上建石閘二座,按時啟閉,便利往來。經這次治理,徐、呂二洪航行條件得到大大改善。

    到了明代後期,京杭運河通稱漕河,已經長達三千多裏。

    各運道既不相同,各段名稱亦相異。大體而言,從通州至天津-&nbp;&nbp;2段利用潮白河道,又稱白漕從天津至臨清利用衛河,又稱衛漕臨清至濟寧以南,為元代開鑿的會通河,有閘漕之稱徐州至淮安為原泅水運道,後為黃河所奪,故有河漕之稱從淮安至揚州,多為湖泊運道,故稱湖漕而長江以南運道通稱浙漕。其中,白漕、衛漕利用天然河道,問題較少,浙漕地處江南,河網密布,運道暢達,亦費工無多。惟閘漕、河漕與湖漕三段,所處黃泛地區,由黃河泛濫所造成的影響和帶來的問題也最大最多,是明代治理改造的重點所在。

    在明代後期,為了避開黃河運道,先後開鑿了南陽新河與運河,此時由於國力已衰,明皇朝內外交困,以致前後共費時六十餘年才實行對京杭運河部分運道的改造,而自邳州直河口以南至淮安清河一段仍借用黃河運道,因此在明代對京杭運河始終沒有完成避開黃河作運道的改造。這段未完成的運道改造,直到清代康熙時才由靳輔開鑿中河後得以實現。

    &nbp;&nbp;

    整個明末崇禎時期,因為內憂外患,大明上下已經無人關心河道,崇禎在位十七年,全國水道幾乎紋絲不動,還有多處崩塌的地方也無人修理。

    丁毅船多水師多,又喜歡在水上運輸,更明白水利對這個時代的作用。

    “前人已經給我們奠定了基礎,我們現在隻需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再加鞏固,疏通水道,擴建運河,把大乾的水道通向天下各處。”

    前麵說過,大明的水道是非常發達的,全國隻有雲南沒有能連接到京杭大運河。

    貴州隻有一個鎮遠府有水道,並且可以一直貫通到京杭大運河。

    其他的省份,都有水道可以連接到京杭大運河,隻是有些地方,會在特定的時刻不能走動。

    丁毅的前期的目標很明確,首先完成明朝沒有完成的那段,即清代康熙時才由水利專家,有滿清第一治河能手之稱的靳輔開鑿中河從而避開黃河作運道的改造。

    清代的這段曆史丁毅當然不知道,但在大明時就有人提出來,要避開黃河運道,隻是因為前明國力衰弱無力承擔而放棄了。

    說到這裏,丁毅轉身丁燁:“你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