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天下大勢之轉折點

字數:7950   加入書籤

A+A-


    

    鬱洲山島。

    秦朗已經返回了這裏,膠東的事情已經結束了麽。

    清軍已無力再攻膠東,而膠東的明軍顯然也無法反撲益都,他在膠東處理外與衡王府的合作之後就乘船返回鬱洲山島了。

    沒必要繼續帶下去的。

    對於膠東多個州縣的清丈田畝,士紳地主們再反對又如何?握著刀把子的是秦朗!

    他的意誌可不是士紳地主們叫喚幾聲就能改變的。

    原時空裏的雍老四不就是強硬的把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推行下去了嗎?即便雍老四自己落得渾身罵名,但他想做的不也是做成了嗎?

    秦朗現在與膠東諸州縣的掌控力,&bsp&bsp比雍老四於我韃清的掌控力尤要強大,所以就沒他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兒。

    那些個士紳地主們連手下的佃戶都很多變成了流民難民,為秦朗所救助,對比聽他們的話,實則更聽秦朗的話。

    這種情況下,士紳地主就已經是沒牙的老虎,&bsp&bsp真的是半點牙都不敢向秦朗軍露,&bsp&bsp哪怕一個個心中再是憤怒,卻半點阻止不了秦朗軍的動作。

    秦朗也一點也不把這些人放在眼中。

    他隨後更多在聯係逃到了青州南端,&bsp&bsp也就是占據諸城的衡王朱由棷,錢糧兵甲支援了一大批,幫助風雨飄搖中的衡王府在諸城站穩了腳跟後,二者間輕鬆達成了戰略協議。

    之後秦朗就返回鬱洲山島了。

    對他來說,今年膠東的戰局就已經結束了。

    鬱洲山島的兵馬是還有很多,但他們更多要防備著接下來的湖廣劇變,可不會再輕易的投到膠東戰場。

    這老李在關中已經待不下去了。

    秦朗登船返回鬱洲山島的時候,多鐸已經引著兩三萬清軍精銳,急襲河洛了。

    秦朗怎麽看都不認為李自成還能繼續在關中堅挺。

    他倒是在延州頂住了阿濟格軍主力的攻勢,然而多鐸的這一刀呢?

    一旦潼關失守,長安門戶大開,老家不穩的李闖軍主力還能保持軍心鎮定嗎?

    老李保不準會比曆史上的自己更加狼狽的逃出關中呢。

    那他會不會依舊在荊北一敗塗地,狼狽的逃入大江之南後,繼而在九宮山被地方武裝打死呢?這可誰也說不準。

    雖然秦朗的插手似乎沒有改變李自成集團的命運,老李在撤出京城後依舊是砍殺了李岩兄弟,依舊丟了河東以及中原東北部,&bsp&bsp被直接趕回了老家。

    但這大勢似乎沒變,&bsp&bsp但一些個小細節卻是有很多變化的。

    比如那場河東之戰,清軍贏的遠不如曆史上輕鬆愜意,大同和太原兩場硬仗之後,清軍的西路軍主力可不就直接趴窩了?

    休整了整整一個冬天,這方才重新與李自成軍開打。

    叫後者也有了充足的時間休整和做好心理調節。

    而看此前的陝北之戰,阿濟格軍雖然有火炮上的優勢,但戰鬥顯然並不順利,隻看陝北戰場,誰勝誰負最終還難以預料呢。

    一直在多鐸突然領兵二度南下之前,秦朗判斷李自成最終丟失關中的主要依仗還是一個錢糧,關中經濟物產疲憊,根本支撐不住李自成的幾十萬人馬。

    並不認為李自成一定要在戰場上被打的大敗而輸。

    可多鐸的突然斜插一刀,叫秦朗看到了曆史仿佛在重演。

    而且老李若是真的敗了,他也一定會比原時空落得更慘。可是李自成就是再淒慘,如不是疏忽大意,他也不會被九宮山的地主武裝給打死。這人的死,簡直就像是老天爺在幫韃子一樣。

    這任何一個微乎其微的小變故都能改變李自成的命運,秦朗可不敢肯定老李還會死在九宮山。

    但是清軍在年中時候很可能飲馬長江卻是事實。

    一旦如此,湖廣大地怕不立馬就要亂成一鍋粥。

    江北的清軍,江南的李自成和左良玉,哦,對了,左良玉現在可還活的好好的,雖然染了病,但怎麽看也沒要嗝屁的樣子。

    湖廣三十六營有沒有左良玉,那可是完全兩個模樣。

    這種情況下,將來湖廣的變局究竟會發展到怎樣一個情形,那可就早就超脫了秦朗的先知。

    甚至從那時候開始,這天下局勢的變化,就已經會完全脫離了原時空的軌道了。

    秦朗現在必須要手中留著一支人馬,時刻關注著南方的局勢。

    萬一老天爺再要幫韃子一手,等清兵飲馬長江的時候,左良玉病死了,李自成被殺了,那他可就要楊帆長江,為他老丈人穩住江南這一畝三分地。

    這種情況下,膠東的戰局,根本就無足輕重麽。

    隻要能保證登萊水城的絕對安全,讓水師部隊可以繼續縱橫渤海遼海,能保證膠東州縣的相對安穩,叫百姓們喘口氣,那就可以了。

    “白太海死了?”

    秦朗都沒拆開手中的急報,對著眼前的秦安問道。

    “公子爺明見,白太海在營壘裏埋了藥粉桶,最後時候引爆藥粉桶而亡。”

    秦安心底裏已經對白太海豎起了不止一次大拇指,真是條漢子,但這個時候他還是經不住又讚歎了白太海一聲。

    區區兩千人馬力阻多鐸九日有餘,期間大小數十戰,斃傷清軍不下五千人,縱然裏頭的滿漢蒙八旗隻是很少一部分,但如此戰績也足夠白太海自豪了。

    “是條漢子。”

    秦朗拆開的信報,那邊傳來的消息沒什麽緊要的,除了匯報了白太海殉死的消息後,就是報說與其弟白太河接上頭了。

    “白太河在李順的前程不會有差。”

    這次可多虧了白太海,硬生生的阻擋了清軍的火炮輜重九天有餘,要不然多鐸怕早就殺到長安城下了。

    李自成倉皇而退的必然比現在要慌亂緊張上數倍。

    說起來也真可笑,一個前明降將,還是他秦朗親手發展的細作,卻為老李拚盡了最後一滴血,生生的幫李自成邁過了一道生死門檻,這真是叫人怎麽想都覺得‘怪’!

    “讓新聞報別在跟那些個大頭巾們吵了,任他們說去吧,把輿論轉向關中之變,轉向湖廣。”

    秦安退下去後,秦朗招來身邊的秘書吩咐著。

    這不是他想用一個熱點消息去覆蓋另外一個熱點消息,因為這效果不大。

    因為他相信,關中的變局縱然會極大的震動著江南,乃至等到李自成敗退荊北,再接著逃奔長江之南後,那些個讀書人還會更加的慌張,可他們慌張歸慌張,痛罵秦朗卻還依舊會痛罵!

    這就是文人的尿性!

    但是《新聞報》與之爭吵了那麽久,吵得《新聞報》從此前發行渠道覆蓋整個淮揚地區,甚至都已經在江南建立了幾個橋頭堡了,到現在隻能曲縮在淮揚北部幾地,連淮河都要過不去了,那實在是戰果輝煌的很呐。

    沒辦法。

    得罪了全天下的士紳地主集團,在江南淮揚政治秩序還沒有被打亂的情況下,那些個士紳地主們實在有太多的手段來對付《新聞報》了。

    不看最近時候,連撫寧侯朱國弼都跟秦朗生疏了麽。

    秦朗知道這就是一場吵不贏的架,而且吵到現在,說真的,引發的爭議已經足夠大了。

    《新聞報》在秦朗的指導下,主抓‘忠君報國’這四個字。

    ——現在大明缺錢缺銀子啊,可大明的官兒和士子們卻始終一分錢一粒兒糧食都不交,大明養士二百餘年,就養出了這麽一群隻顧自家小利而枉負國恩的忘恩鮮廉寡恥之徒嗎?

    把清丈田畝和官員不納稅以及投寄等通通聯係起來,就是緊緊扣住錢糧二字。

    這是因為秦朗有自知之明。知道在引經論點上頭絕對不是那些個大頭巾們的對手,所以咱就不去引經論點。

    而且千萬別小覷了占領道德製高點的作用,在封建時代,‘忠君報國’這四個字那是有著叫無數人閉嘴的威力的。即便他們心底裏破口大罵,可這明麵上,誰也不敢對這四個字說個不字!

    秦朗照樣被罵的狗血噴頭,但哪又怎麽樣?他被罵的再狠也始終不會歪倒,這就夠啦。

    膠東戰場上抓的俘虜也都被送去了日照。

    不好留在當地,群眾基礎太差了。

    還是打包送去日照的好。

    那地方本是青州的地盤,可惜衡王一戰敗北,現在隻能縮在諸城苟延殘喘。就把日照和安東衛兩地都交給秦朗了。

    二者是戰略合作夥伴麽。

    秦朗都無償的給衡王府那麽多錢糧兵甲了,衡王府當然也要有所表示表示了。

    日照這地方有煤有鐵,還臨近海邊,哪怕都隻是小礦場,這對鬱洲山島也是一極大的補充。

    一千多號俘虜通通被送去礦場。

    因為這些人幾乎都是青壯,而且不少人還是出自同一支軍隊,所以勞改大隊的人就把他們完全分散打散了處理。以防他們抱團鬧事!

    負責日照事物的張淩,將這些人按照工作內容不同分成了好幾部分,即伐木隊、采石隊、挖煤隊、洗煤隊、建築隊、運輸隊等等。然後特意從俘虜中提拔了一些之前地位底下的小兵,還有一些輕度殘疾的戰俘做為工頭,通過地位和待遇上的最直接區別,輕輕鬆鬆的就挑起他們彼此之間的矛盾與仇恨,以達到分化管理的目的。

    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手段。

    張淩好不容易抓住了這個機會,他會發揮百分之百、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去料理手下的一切。

    如果不出什麽意外的話,這些人將在這裏一直進行“勞動改造”。至少在五年之內不會被刑滿釋放,除非表現足夠出色,才有極小的機會被赦免,成為本地的自由民。然後往往會被吸納入勞改隊或是本地‘軍管會’工作。

    畢竟,如果不給這些人一點奔頭的話,難保他們幹活的時候不會消極怠工或者逃跑。絕望的人總是很難管理的。

    同時為了鎮壓日照和看管這些俘虜,秦朗還在日照設立了一個守備營。

    守備營有五六百人馬,配合著勞改大隊的治安隊,輕輕鬆鬆就能把整個日照縣和勞改大隊給鎮平了。

    鬱洲山島上也挪出去大批的人口,他們都被送去了膠東。

    曆經戰火焚燒後的膠東大地,人口銳減了很多,不管是清軍的殺戮,還是逃亡途中的折損,登萊之地反正出現了不小的空白。

    鬱洲山島上現在人口太多太多了,正好挪出去一部分。

    而且還能利用這一部分人積極的帶動‘後進’。

    人是群居動物麽,隻要有一個良好的秩序,那就能帶動著人去主動的融入其中。

    當然,這裏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個‘秩序’所代表的力量必須全方位的碾壓後者。

    就如上輩子改開後,有那麽多的人渴望出國一樣。

    這不就是因為外國的條件在當時完全碾壓中國嗎?

    秦朗現在所代表的形象就是如此,從吃喝穿戴上完全碾壓膠東百姓,甚至在戰鬥力上也能完全的碾壓大明朝。

    如此情況下,秦朗軍所代表的‘先進文明’自然就一百個吸引膠東百姓了。

    叫後者先天上就自覺低矮了一頭。

    這種情況下可不就容易領導多了?

    再加上糧食物資等實打實的好處,秦朗並不認為膠東局麵有什麽顛覆的。

    所以他靜心的在鬱洲山島上等候了起來。

    除了不斷的從江南購入糧食布匹等物資,再沒有向南麵多看去一眼,連劉昀那夥兒明麵上的人都被他撤了回來。

    現在這個時候他沒必要去挑動金陵的敏感神經,一切隻需要看李自成和我韃清的表演即可。

    五月裏老李從關陝之地退入南陽,清軍一邊大肆招撫老李南撤時候留下的二三線兵馬,另一邊就對著李自成的屁股緊追不舍。

    李自成當然會有反擊,雙方互有勝敗。他手中的實力還是很豐厚的。

    在陳州和鄧州,李自成軍兩次擊敗清軍,但在地方,勝利者可就都是清軍了。

    總的態勢上頭,勝多敗少的清軍還是優勢極大的。

    不過老李都已經是這個份上了,還能兩次擊敗清軍的追兵,可見其實力依舊不俗,那已然是滿清最大的敵人。

    這消息傳到鬱洲山島,秦朗知道,天下大勢的又一個轉折點要來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