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字數:7855   加入書籤

A+A-


    暴雨來的很突然,去的也很突然。

    當江山城下的這場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雨停了。

    太陽重新升起,遠處還掛起了一道彩虹。

    視線恢複了正常,漫山遍野奔逃的鄉兵民勇們停下了腳步,然後向著朱大典立旗處匯集。

    等到江山縣城打開城門,大批的百姓湧出城來,幫襯著秦朗軍打掃戰場的時候,這裏已經徹底見不到一個還活著的韃子了。

    戰場上一片狼藉,殷紅的血色真的染紅了大地。密密麻麻的鋪滿大地兩軍士卒的屍體,每一個都是‘殷紅’的製造源泉。

    恐怕這片土地在今後挺長一段時間裏都會染著血紅的。

    江山縣響起了震天的歡呼聲,傳聞中厲害的不能再厲害的韃子,現在已經一個個躺在泥濘中死的不能再死了。

    這讓他們震驚之餘,更是欣喜若狂。

    這些狗東西可算是死了。

    要不是這些韃子,他們的小日子還安安穩穩的呢,何至於紛紛拖家帶口的逃入縣城中?現在都還不知道自己的小家怎麽樣了呢。

    秦朗已經更換了一身幹燥的新衣,但他沒有回縣城歇息。他想第一時間裏就得知戰果和己軍的傷亡數字。

    此戰戰果卓著,可顯然秦朗軍的傷亡也會十分重大。

    不過將士們的士氣卻依舊鼎沸。

    戰場上時不時的就有士兵爆發出歡呼聲,然後一具具韃子軍將的屍體和一枚枚信印就被送到了秦朗跟前。

    從牛錄章京到甲喇章京,然後是一二三等梅勒章京,乃至固山章京,都有。

    還有韃子的總兵官官印。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朱萬化竟然擒獲了博勒赫,也就是阿濟格的兒子。

    這家夥逃的慌不擇路,跟朱萬化走了同一個方向,被掉頭回來的朱萬化拿個正著。

    這對朱萬化來說純粹是天上掉餡餅的美事,那高興勁兒就別提了。

    而對於博勒赫可就是一場十足的悲劇了。

    說起來也好笑,這倆貨都是跟著親爹上戰場的,也都是在亂軍中與自己親爹失散的,甚至在逃跑的時候都選擇了同一個方向,結果雙方的下場卻是大相徑庭。

    之前的戰鬥裏,秦朗兩次領著騎兵衝擊阿濟格本陣,嗯,就是人群最多最密集的地方,結果都沒能抓到這人。

    但從博勒赫被朱萬化帶著人給擒獲看,就也知道阿濟格實際上也很狼狽的。

    丁進非常的不爽。

    他頭上挨了一刀,差點人都沒了,也沒能拿下一個重量級人物,結果博勒赫反而被朱萬化這種人給拿到。

    鼻子都差點氣歪了。

    秦朗軍的死傷超過了三千人,陣亡官兵數字操千人,並且在隨後的日子裏,這個數字還會有進一步的增長。

    江山城外,明清兩軍將士陣亡遺體被火化的時候,整個江山縣的百姓們都幾乎到場了。

    上千秦朗軍陣亡官兵被一一火化,而後骨灰裝入壇中。這是要一一送回鬱洲山島安置的。

    而清軍的屍首麽,就是另一幅樣子了。

    所有的首級都被砍下,數一數數量,不下七千人。

    然後秦朗軍主力和大量的民勇鄉兵追著清軍敗兵一路殺到了贛西。

    清軍到底沒能在此之前就拿下撫州,所以江山一戰後敗逃的近萬八旗韃子,就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絕境之下,近萬八旗最終逃到撫州與清軍接應部隊匯合時候,隻剩下了寥寥千把人。

    當然,後續時候也有一些殘兵敗將陸陸續續的趕到,但最終清點人數也不到三千。

    這對阿濟格軍團言不算是全殲,但又與全殲有何異呢?

    橫豎這一戰過後,秦朗是徹底的名震天下了。

    那麽多八旗兵和這左軍精銳殺入江南,兵鋒一度都殺進了應天府,距離金陵近在咫尺。

    可隨後的兩月時間裏,兵力且處於弱勢的明軍水陸,在秦朗在指揮調度下,先是水戰大勝一舉奠定了整場戰役的基調,再是陸上沿途阻截,使得清軍一再調轉方向,最終浙中之戰大獲全勝。

    然後追殺到贛西的廣信府,三四萬清軍八旗連同數萬左軍精銳,竟然就隻剩下了不足三千人逃脫生天。

    清軍的這一敗可以說是敗出了新天地,敗出了新高度。

    不提左軍,隻說三萬多滿漢蒙八旗和外藩蒙古兵馬的死難,那就是砍斷了韃清的一條胳膊啊。

    雖然反複的廝殺中秦朗軍也損失不小,前後至少付出了五千人的傷亡,但比起韃子的損失,那是不值一提。

    雖然複盤整個戰局,這樣的戰鬥絕非是一個經典的正麵角逐,而是通過一係列的小規模戰鬥,才導致了最終這樣的一個戰果。

    這並不能徹底粉碎八旗兵的驍勇聲名。隻能說把‘無敵’這兩個字從他們頭上去掉了而已。

    然秦朗在整場大戰中所表現出的指揮才能,卻顯然是得到了一個極佳的驗證。

    可不是誰都能一步步的把大幾萬清軍比如絕境的。

    所以,這一戰秦朗獲得的好處比當初徐州大捷和膠東大捷來的尤多。

    今後誰還敢不正視秦朗的帥才呢?

    如此配合著秦朗軍的英勇敢戰,配合著秦朗本身的多財多億,這簡直是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撫州清軍很快就退回了臨江,秦朗也沒有繼續提兵追擊清軍,而是匯集大軍,乘坐船隻走水路進到了鄱陽休整。

    雖然秦朗軍還遠稱不上筋疲力盡,雖然秦朗之初也有過趁機拿下九江,幫助明軍鞏固長江中遊防線的念頭,可現在他已經不怎麽這麽做了。

    哪怕大軍從鄱陽出發,殺到九江很是容易,因為鄱陽湖麵已經全被明軍掌控。

    可不想再給老丈人賣力氣了,那就是不想了。

    處理還不討好,何必呢?

    橫豎秦朗大軍屯駐鄱陽,啥都沒幹就已經讓清軍自覺的收縮兵力了,極大的改善了贛西明軍的境地,那還有啥好說秦朗的?

    同樣是至此,秦朗軍此戰的傷亡和損耗報表也徹底交到了他的手上。

    六千人的傷亡,兩千三百五十七人的陣亡,上千軍兵傷愈後的退役,這都讓秦朗的心揪疼的。而至於期間的物資損耗啥的,秦朗就不在意了。

    大底兒保平。

    追擊清軍的繳獲和戰爭支出大體平衡,可是兩千多人的陣亡撫恤,還有上千傷兵退伍後的安置費用,可全都要秦朗自掏腰包。

    秦大駙馬當然不會吝惜這些錢財,他隻是為三千多軍兵感到痛惜。

    江山一戰太不湊巧了。

    如果不是那場該死的大雨,秦朗軍的傷亡不說能減小多少,隻陣亡官兵的數字減小一半,那都不在話下。

    自從秦朗拉起隊伍至今,兩三年時間了,他還是第一次損失這般慘重的呢。

    不過好處也不能忽略掉。軍中的精氣神更上一層樓了,在江山之戰後,秦朗軍損失雖然慘重,可也練出了一支無敵精兵來。

    這一戰讓秦朗軍上上下下徹底放心了手中的刺刀,這玩意兒真的不比刀槍差。

    損失不小,可秦朗很快的就整理好了心情。

    穿越以來,他對人命看的真心越來越淡了。

    怪不得說帝王一怒流血千裏呢。

    你處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見多了人命的喪失,久而久之了你就會越來越不把人命當回事,而隻覺得是一個數字。

    再有就是‘慈不掌兵’的這句話,現實也逼的你越來越理解的深刻它。每次戰後,看著長長的陣亡名錄,你要是稍有慈悲情懷,那也就不用活了。

    所以,愛兵如子真心是一個極好的品質。

    而作為一個合格的上位者,每場大戰後,你要考量的絕對不是如何如何對不住這些陣亡將士,而是先要思量一下這對自己所率領的大軍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付出這樣的代價又值不值得。

    上三萬的八旗韃子和數萬左軍精銳與六千傷亡軍兵的數字作比較時,那是再值得不過了。

    ……

    崇禎十八年八月中,秦朗率軍近乎全滅阿濟格軍,殺準塔、馬喇希、拜音圖等八旗大將多人,擒阿濟格之次子博勒赫,斬獲巨大。

    這消息傳開之後,真的是天下震動。

    不說贛西的清軍諸地兵馬,紛紛固城自保,連九江城內的守軍都戰戰兢兢。

    與此同時,精神大振的李自成率先自嶽陽擊退了吳三桂部,占據了歸州的張定國也率軍再度向著夷陵發起猛攻。

    就連江北的黃州府境內都暴起了抗清起義。

    王光淑、易道三、周從劻、劉時敘等聚義於英山、霍山之中,蘄黃四十八寨打起了抗清大旗,推舉逃到山寨的明朝兵部尚書張縉彥為首,並聯合商城、固始義師,又有時不時越過九江殺入湖廣江麵的明軍水師做呼應,一時間聲勢大漲。

    多鐸既要收拾阿濟格慘敗後的爛攤子,還要對出川的張定國堅決回擊,然後還要給老李以極大的壓製,同時他還要麵臨著鄖陽府的騷擾,以及江上明軍水師的騷擾……

    多鐸就猛然發現,自己手中雖然握著重兵,可似乎還不夠用啊。

    反正阿濟格的慘敗給韃清帶來的擊打震動,至少多鐸這兒,所有的對外攻勢都停了下來,麻溜的布置起了防禦圈兒。

    這叫多鐸很難受。

    這種被動的局麵,韃清多少年可都沒有經曆過了。

    要知道,阿濟格大敗之後,秦朗的兵馬可都空閑出來了,那兩萬多兵要是合著明軍水師一股腦的攻殺九江,或是沿江的任何一個地方,湖廣清軍可如何抵擋的住啊。

    如此的,多鐸就隻能向燕京搖人了。

    而這就是信息上的差異了,假如多鐸現在就知道此時金陵城內的朝堂是多麽的熱鬧非凡的話,他就絕不會去擔心秦朗再有下一步動作了。

    多鐸的求援信送到燕京後,此前被阿濟格史無前例的大慘敗氣的差點背過氣去的多爾袞,根本就沒有理會。

    韃清在金陵的細作早就發回了南明朝堂的變動。

    自從清軍衢州大敗,被追著逃去贛西之後,朝堂上罵秦朗的聲音就又零星的響起了。

    但這不是主要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而是有人要想拿秦朗當槍使。

    一本本奏折都要把秦朗和他手下的軍隊誇出花來了,什麽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這都已經不是吹捧了,真正的吹捧是把秦朗奉為天下第一名將,把秦朗軍奉為天下第一強軍。

    反正是遠超徐常,吊打俞戚,放個屁都能崩是老奴皇太極,不在話下。

    於是啊,秦朗打敗阿濟格後順勢恢複贛西,奪取九江,反攻湖廣,擒殺老李,就也是十拿九穩小菜一碟了。

    也不知道崇禎帝的腦子裏裝的都是什麽,還是他真心被說動了,竟然使人送來了一封信,問秦朗能不能把湖廣給奪回來,還說給他封國公。

    而至於助陣的大軍是一個字沒提,錢糧上的耗費也一個字沒說,就隻說湖廣荊襄了。

    秦朗看了信後都不知道說什麽好。

    金陵城那些個上折子起哄的人,不是蠢就是壞,或者是又蠢又壞。

    而這一封封奏折在送到崇禎帝麵前的同時,金陵城內,也就是朝堂之外,大量的讀書人也開始無底線的吹捧起了秦朗。

    作為一個有著實打實的戰績擺在那兒的人,秦朗被吹一吹是拉不了跨的。

    大明朝這些年來麵對清軍屢戰屢敗,難得出現一個秦朗這樣的人物。

    民間百姓也很迫切需要這份力量來安慰自己啊。

    尤其是在金陵剛剛曆經了一次‘有驚無險’之後,兵鋒距離金陵城就隻剩下幾十裏了,合著這次清軍進入浙中府縣後的行徑,江南的百姓們更迫切需要出現一名當代的嶽少保嶽王爺了。

    這裏指得可不是嶽王爺最後的悲劇下場,而是嶽王爺能屢屢打敗金兵打敗外敵。

    要不是四百年前的嶽王爺下場太悲劇了,金陵朝野早就有人把秦朗吹捧為當代嶽鵬舉了。

    不管怎麽說,在現如今的這個大環境下,秦朗的出現,讓他完美的融入了這個期望之中。

    島上在金陵潛伏的人手明顯察覺到了輿論風頭的不對,立馬就飛報於秦朗了。

    而秦朗看了消息後自然也覺得不對。

    這一對號入座,可就又給他帶上了一層枷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