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代金券,供銷社

字數:6087   加入書籤

A+A-


    淮安城內。

    路振飛看著眼前幾張巴掌大的紙片,眼睛裏全是奇異。

    “齊國公現在就用此物當錢?”

    這怎麽看都有些荒唐啊。

    身旁坐著的史可法也伸手捏過一張。

    一體兩麵的紙幣,一麵印著泰山玉皇頂,一麵印著“壹佰”兩個黑字,旁邊環繞著麥穗雲紋,還刻著日期崇禎十九年,而這些的下方還有一行小字——秦氏銀行製!

    “印刷倒還算精美,&nbp;&nbp;然再是精美亦不過一張紙也,如何做的錢用?”史可法是思想絕對代表了現如今普羅大眾的所思。紙這東西根本就不能當錢用!

    “齊國公曆來耗費巨大,之前兵馬擴張無度,席卷齊魯之後又大撒錢糧,莫不是銀錢短缺了?才弄出這個東西來?”

    路振飛搖搖頭,史可法說的有道理,秦朗最近一段時間裏耗費著實巨大,&nbp;&nbp;那麽多的銀子糧食,&nbp;&nbp;便是金陵都難承擔。

    可據他的所聞,這紙幣似乎又不是大明寶鈔那種空手套白狼的玩意兒啊。

    “你速與我詳盡說來。”路振飛對探子說道。

    “回中丞,齊國公把此物叫做代金券,可持此物到各供銷社購買糧食以及各類日用品。供銷社的商品價格相對市場要有所便宜,但供銷社隻收代金券,其他金銀銅錢一概不收。”

    秦朗對紙幣是極其上心的,從紙幣的外觀設計到油墨製造,再到紙幣的紙張質地,那是通通的都看在眼中。

    中國有悠久的造紙技藝,秦朗想要一種不同於以往的紙質,那也不是難事兒。

    不計成本的去試驗,一點點調整各種配料的比例,比如內中含有的棉花和絲綿,那最終拿到的紙張是很不錯的。

    然後雕刻銅版時采用的也是陰版雕刻,因為對比陽版雕刻,&nbp;&nbp;陰版雕刻的效果更好。

    陽版印刷是凸版,突出的部分是親油墨的,&nbp;&nbp;而非突出的部分是親水的,印刷的時候凸出部分吸附油墨。陰版印刷恰恰相反,&nbp;&nbp;是凹版,需要印刷的部分是凹進去的,這部分吸收油墨,突出的部分則不吸油墨。所以字跡清晰,圖案整潔。

    秦朗手下的教育司,報紙印刷都搞那麽久了,這點小事兒當然清楚了。這紙鈔印刷和報紙印刷的技術含量與重要性可是天差地別,所以從一開始想的就是陰版雕刻。

    然後又是油墨上的調整,完成的也很順利。真多虧了之前秦朗花錢用濠鏡搞來的一係列西方印刷技術,站在前人的技術結晶上才能那麽快的就拿出了成果。

    但即便如此,這代金券的印刷也存在著不小的廢品率,而印廢了的代金券就通通燒掉。

    秦朗以代金券為切入點,配合著供銷社體係,如此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減輕代金券發行所遇到的阻力了。

    沒辦法,蒙元和大明早已經把‘紙錢’這個概念給玩爛了。

    哪怕秦朗也不敢一出手就把真正意義上的紙鈔發行天下。

    他必須潛移默化,必須讓百姓讓天下人漸漸的接受紙幣的存在。

    所以就有了代金券,所以就有了供銷社。

    因為人都是愛占便宜的,&nbp;&nbp;供銷社裏的東西比市麵上的價格便宜,這就是一最大的廣告,可以吸引無數人湧進來。

    可惜這代金券是有限的,原則上它隻發給齊國公府治下的公務人員。

    那些衙門裏的公務人員數量再多,算上老師、醫生和軍兵,這數量再多對比起整個治下的黎民百姓來,那也是極少數的不是?

    而且這代金券的額度還是有限的,最高也隻能領取工資百分之五十的份額,且工資越高領取代金券的額度就月底。

    比如說最基層的公務人員,一個月隻能得兩塊銀元,那他就能領取一塊銀元的同比代金券。

    可有的人月工資能達到100塊銀元,若是還百分之五十的領取,那可就不是一個概念了。

    要明白一個道理,代金券發出去的越多,理論上秦朗就是越吃虧的。

    而且人都是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的,你越不叫他們幹什麽,那就越想幹什麽。

    這種情況下,秦朗注定定下份額,反而更減輕了公務人員對代金券的抵觸,一個個反而對之趨之若鶩了。

    當然,秦朗也同時做出承諾,這代金券一樣能兌換成真金白銀,隻不過需要在銀行繳納一個點的手續費。

    同樣這每月的兌換金額——從代金券兌換成真金白銀,那也是有額度的。隻有百分之25。

    也就是你一個月的代金券需要用四個月的時間去兌換。

    這雖然算是一限定,可同時何嚐不是一個保障呢?

    有了秦朗做出的承諾,代金券的發行就再無阻礙。

    所以這供銷社和代金券體係雖然剛在海州邳州乃至鬱洲山島出現不久,風頭卻已經就傳到了淮安了。

    路振飛是親眼看著秦朗一步步從弱小走向壯大的人,他太清楚秦朗的發跡史了,所以路振飛一百個一千個重視秦朗,半分不敢小瞧。

    眼下的代金券也是如此。

    作為一個封疆大吏,一個在宦海中沉浮多年的老官僚,路振飛幾乎瞬間裏就想到了秦朗所打的盤算,隻不過他心中還有幾分不確定。

    但哪怕那種想法隻有一分的可能,也足夠嚇人的了。

    先用代金券敲開‘紙鈔’這一無本萬利的黃金領域的大門,用真金白銀和白花花的糧食讓百姓們一點點接受代金券,一點點的認可代金券。

    而當所有人都接受認可代金券了,那代金券本身就已經不是代金券了,而是實打實的錢財。

    它就是白銀,它就是黃金。

    到時候秦朗不就能空手套白狼,印發出千千萬萬的代金券了嗎?

    腦子裏根本就沒經濟常識的路振飛,隻能把‘未來’推導到這一步,但這就已經很可怕了不是?

    一個軍事集團,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如果沒有了錢財軍餉上的憂慮之後,那該是何等可怕的存在啊?

    路振飛隻要一想到這一幕,他就嚇的渾身顫栗。

    他下意識的把紙鈔等同金銀,也等同無數可以用金銀買到的物資了。

    但事實上這根本就是不可能。

    秦朗就算手下人都認可了代金券,他印了一個億的代金券,就真的能用這些東西換來相應的錢糧物資嗎?

    南麵的江南金陵會認可這東西嗎?他們要是不認可了,秦朗又要從哪裏搞來那麽多東西?隻他自己能不能拿出來那麽多的東西?

    不能的話又會怎麽樣?

    畢竟代金券的承售商是他秦朗,信譽保障也是他秦朗。一旦發出去了一個億的代金券,他的手中卻隻有兩三千萬的物資,那就又要意味著什麽啦?

    物價被提升,代金券在貶值,他的信譽他的聲望也隨之貶值。

    所以沒那麽笨蛋,來自後世,有著對經濟金融最基本規範認知的秦朗,他是不會讓自己走到那可悲的一步的!

    他不是蔣臣、王鼇永第二!

    對,這個王鼇永就是替韃子趕來招撫齊魯中原的那個王鼇永。

    他之前是崇禎的戶部右侍郎。

    崇禎十五年末,紫禁城龍椅上的崇禎皇帝如坐針氈。在關外,八鎮精銳、十三萬明軍和薊遼督師洪承疇一起覆滅於“鬆山大戰”(當時朝廷以為洪承疇就義,實際上城破被俘後降清了)。在關內李自成、張獻忠兩股流民軍正在瘋狂擴張隊伍和地盤。

    腹背受敵之下,崇禎急需軍餉以擴軍調兵。然而戶部尚書倪元璐做的下一年財政預算,更讓崇禎感到絕望。預計支出(錢糧)二千一百萬兩,而收入(錢糧)估計不足千萬兩!

    為了彌補這巨大的缺口,朝廷多次派巡查禦史奔赴各地督促加派征稅(主要是三餉)。不過倪元璐認為貧民已無餘財,此舉非但收不來錢,反而擾民害民,逼迫他們投身流民軍。急之下,崇禎想到了倪元璐之前推薦的一個“奇才”,戶部司務蔣臣。

    安慶府學生員、今保舉考中知縣蔣臣者,博學名通,究心世事二十餘年,即問之可知百事,其人方以謁選入都,固可延而致之也。臣聞此言若賞,臣從文章議論之間知蔣臣久。

    倪元璐《倪文貞奏疏》

    崇禎十六年六月,崇禎在一次禦門聽政時,特意召見了蔣臣,向他詢問如何解決當下朝廷的財政危局。蔣臣提出可以重啟正德年間就廢止的寶鈔法,由朝廷根據需要確定印發數額。

    根據當下的情況,蔣臣建議每年印發三千萬貫寶鈔,一貫定價白銀一兩,這樣每年可以為朝廷帶來三千萬兩的收入。為了保障寶鈔的推行,他還提出了相應的輔助措施

    經費之條,銀、錢、鈔三分用之,納銀賣鈔者,以九錢七分為一金。民間不用,以違法論。

    這法子絕逼扯淡,稍微懂點經濟理論的人都知道,這種沒有真金白銀做後盾的印鈔方法已經不是誘發通貨膨脹的問題了,完全是朝廷裸直接搶劫民眾之財。

    對於這個一本萬利的買賣,時任戶部右侍郎的王鼇永是極力地讚同,他給崇禎描繪了一幅更加美好的藍圖。

    且言初年造三千萬貫,可代加二千萬餘以蠲窮民,此後歲造五千萬貫可得五千萬金,所入既多,將金與土同價,除免加外,每省直發百萬貫分給地方各官,以佐養廉之需。

    但老百姓真的就蠢得無可救藥嗎?願意用真金白銀去買你崇禎十六年的朝廷寶鈔廢紙?

    所以這事兒一開始推行就成了一個大笑話,最後就也不了了之了。

    可也是因為崇禎十六年的那場鬧劇,這代金券的出現絕對能挑動起不少人敏感的神經。從一開始就絕逼不能大張旗鼓的宣揚,供銷社的物資供給也必須絕對充裕。

    甚至秦朗趕在眼下這個節骨眼上把代金券搞出來,一定程度上就在壓低代金券的轟動性,因為現在最讓中國轟動的事兒是孔氏一案。

    事實上史可法現在在淮安,就也是因為孔家一案,他很快就要啟程北上,趕往曲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