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電磁波是光?
字數:9488 加入書籤
電磁波的速度與光速近似。
隨著小麥這句話的說出。
法拉第頓時為之一愣,旋即恍然的朝額頭上一拍,發出了一道清脆的“啪”。
原來如此
難怪自己感覺這個數字有些熟悉。
/s,這不就和之前測算出的光速相差無幾嗎?!
可是
為什麽會這樣呢?
要知道。
在眼下這個時代,科學界對於機械波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認知
它是由擾動的傳播所導致的在物質中動量和能量的傳輸。
同時呢,機械波又可以分成縱波與橫波兩類。
例如沿弦的波和聲波等等,當然還有混合波。
而波與波之間除了類別不同,傳播的速度也是各有差異。
例如聲波的速度是每秒340米,測出這個數值的人叫做德罕姆,是個英國人。
他在1708年通過肉眼觀測大炮,測出了在20攝氏度的情況下,聲速大約在每秒343米左右。
至於水中聲速的測算者則是科拉頓。
他在日內瓦——是地名的那個日內瓦哈,他在日內瓦湖上通過一個精密的小實驗,計算出了水中聲速為1435米/秒。
另外還有弦波乃至光波,這些數值目前都已經有了測算方式與結果。
在法拉第看來。
電磁波源自電場和磁場,其中電場的震蕩頻率先天性的就處在一個高位。
加上現象方麵的對比,電磁波的波速自然不太可能是個低值。
但這個‘不太可能是個低值’的意思,頂了天就是一秒幾十公裏,比約翰·米歇爾在1760年猜測的地震波速度快一些罷了。
可眼下根據實測出來的結果,電磁波的速度居然接近光速?
以法拉第或者說在場每個大佬的眼界,都能意識到這個相同點代表著什麽。
物理學中這種量級的巧合基本上不存在,超高尺度上某些關鍵數值相近的物質,彼此之間必然有著某種關係。
見法拉第沉默不語,一旁的焦耳猶豫片刻,問道
“羅峰同學,會不會是我們在測量環節上出現了誤差?”
徐雲看了他一眼。
作為後世來人,徐雲對於焦耳的想法多少能有些理解。
在能夠衝擊自己三觀的現象麵前,心中會產生懷疑實屬正常。
隻見徐雲輕輕搖了搖頭,解釋道
“焦耳先生,剛才的檢測環節您也看到了,我們一共收集了不下五十組的節距數據。”
“由此計算出來的數值雖然依舊可能存在偏差,但這種偏差至多導致小數點後幾位的不同,在‘量級’這個概念上還是非常精確的。”
“另外就是”
徐雲一邊說一邊從桌上翻出了最早的那個經典波動方程,指著方程繼續道
“我們其實可以從波動方程入手,從純數學的角度對電磁波的速度進行一次計算。”
法拉第等人聞言,連忙將視線轉移到了方程上。
過了幾秒鍾。
一直沒什麽戲份的紐曼忽然打了個響指,拿著筆在μ00上畫了個圈
“對啊,我們可以從方程角度把波速給逆推出來,哎呀,早該想到這點的!”
先前提及過。
電場的波動方程是▽0)。
磁場的波動方程是▽0)。
對比一下電場和磁場的波動方程,你會發現它們是形式是一模一樣的——隻不過就是把和b互換了一下而已。
這說明二者存在的波在速度上完全一致,同時再對比一下經典波動方程的速度項,不難發現另一個情況
電磁波的速度,可以從電磁場的波動方程中逆推出來。
也就是
/√ ̄μ00。
其中μ0是絕對介電常數,數值為·。
0則是真空介電常數,數值為·3。
其中前者的單位可以所寫成n/a2,後者則可以表示成f/。
隻是按照正常曆史。
法拉也好,安培也罷。
這些單位要到1881年的國際電學大會上,才會被正式做出定義。
但和之前的旋度一樣。
1850年的科學界早就對這個概念有所認知了,隻是表達形式上暫時還是·3而已。
就像電容量的單位庫倫,它也是1881年的國際電學大會上定義的數值,但在此之前早都被用的爛大街了。
1881年之所以會舉行這麽一場大會,主要還是因為美洲以及亞洲國家在這方麵沒有完備的體係,所以才用這麽一場正式化的會議對單位進行了定性。
其中亞洲的國家主要是指霓虹,與明治維新有關係,此處就不贅述了。
順便一提。
那場會議上定義了七個電學計量單位,分別是
庫倫、安培、伏特、歐姆、法拉、亨利和西門子。
當然了。
看到這裏,可能有同學會問
以1850年的科技水平,到底是怎麽在真空下測算出那些數據的呢?
這其實和徐雲上輩子寫小說的時候,一個讀者提出的‘1850年數值就可以那麽精確了嗎’有些類似。
這兩個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固有的認知壁壘——很多人以為1850年仿佛和現在是兩個紀元,00就很了不起了。
這其實是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實際上。
1850年已經可以算是近代科學的臨近節點了。
在這個節點內,很多領域並不像大家認為的那樣原始。
例如真空測量。
其實早在1643年,伽利略的學生托裏切利就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衡量氣體壓強的裝置。
他靠實驗證實了大氣壓相當於760汞柱的壓強也就是76x104pa,開創了定量測量真空程度的先河。
在現在1850之前,波登——也就是鼓搗出波登管的那位大佬,更是把形變真空計都給發明出來了。
要不然你以為小麥為啥能在麥克斯韋方程組中,推算出光在真空裏的速度?
年有著無法逾越的壁壘,這點毫無疑問。
但這並不代表那個時代就是純純的原始社會,沒有任何亮點。
這就和如今的網文小說一樣,2022年出了不止一本的10萬均訂作品,這在2012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時候頭部的均訂也就一萬多兩萬罷了。
可你能說2012年的網文作品就毫無亮點嗎?
顯然不是的。
《遮天》《吞噬》《永生》《凡人》這些作品,哪怕以2022年的眼光去看都依舊堪稱經典。
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也同樣有它的閃光點。
視線再回歸現實。
/√ ̄μ00,那麽接下來就很簡單了。
“/√ ̄··3”
如此複雜的計算過程,自然也就又交給了小麥操刀
“ ̄/s2”
“最後答案是/s!”
小麥計算出的數值是真空中的光速,加上徐雲等人測量多多少少都有些誤差,因此在小數點後有些不同是非常正常的。
“/s”
法拉第重複著這個數字,心中感慨不已的同時,還鬼使神差的冒出了另一個想法
如果自己想要在劍橋大學長期任教,估計要定期向阿爾伯特親王討要一些硝酸甘油了
隨後他深吸一口氣,看向徐雲,問道
“羅峰同學,如此看來,光和電磁波難道是一種東西了嗎?”
徐雲果斷點了點頭,剛想說某些話,將出口時卻生生止住了。
刹那之間。
他的心中掠過了很多想法。
隻見他遲疑片刻,本應出口的內容換成了另一句話
“是的,法拉第先生,根據當年肥魚先祖的研究,他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
“那就是電磁波,是一種特殊頻率的光。”
後世學過高二物理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光其實是電磁波的一種,屬於電磁波的真子集。
通俗地說就是某一個頻率也就是波長範圍內的電磁波,我們稱之為光。
例如人類隻是靈長目動物裏麵的一部分而已,如果把人類比喻成光,那麽電磁波就是所有靈長目動物。
當然了。
這隻是比較基礎的一些概念,深入下去就很複雜了。
比如電磁波可以說不需要介質傳播,也可以說以時空為介質傳播,譬如時空波動就是弦論中的開弦。
所以引力引起的時空曲率變化可以影響光,甚至有些人認為人們曾經尋找的以太其實就是時空本身等等
尤其是一些民科,酷愛在這方麵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看法。
據說去年還有人發郵件到科院,表示希望能進托卡馬克觀測一番
別人是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位是朝聞道秒死可矣
總而言之。
無論更深層次的理論哪個正確,光是電磁波的真子集這個概念還是沒問題的。
但是思索再三,徐雲還是決定提出一個相反的說法
電磁波是一種光。
畢竟就目前的情況來說,‘肥魚’的人設實在是有些太完美了。
曆史上無數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完美無缺的‘神’是不存在的,也是會出問題的。
任何一個人都會犯過錯,甚至有被人詬病的黑點。
長久以往,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徐雲幹脆學了個蕭何自汙,給‘肥魚’套了個黑色的光環。
其實在此之前,徐雲就考慮過這個問題。
奈何想要找一個可以作為黑點、但同時又對科學史發展沒那麽大影響的實驗目標,篩選起來確實有些困難。
而可巧不巧的,電磁波便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電磁波和光的屬性紛爭始終都維持在理論領域,實操環節該怎麽樣還是怎麽樣。
甚至你說光和電磁波都是另外一種不存在的東西——比如說都叫做‘釣魚娘’,在實操環節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同時在過幾年。
等到jj湯姆遜從實驗中發現了陰極射線,科學界多半便會對徐雲的說法產生懷疑了。
待光是電磁波的真相一被發現,想必屆時很多人都可以鬆一口氣
哦,原來肥魚先生也會犯錯啊
格局jp。
當然了。
此時的法拉第並不知曉徐雲的想法。
在聽到徐雲的這番話後,他的心中隻是閃過了一絲微不可查的怪異感,便很快接受了這個解釋。
畢竟從目前掌握的現象來看,光和電磁波確實找不出太明顯的區別。
隨後徐雲又與法拉第等人用偏振片之類的設備驗證了電磁波的特性,發現它同樣具備有折射、反射以及偏振的特性。
到了這一步,剩下的就是收尾環節了。
隻見法拉第取出一張羊皮紙,在上頭寫下了最終結論
【經驗證,電磁波是一種特殊的光】。
隨後法拉第等人又歸納了一遍實驗結果,準備將相關內容在下一次學術會議上正式公布。
至此。
徐雲在劍橋大學搞出的第一波騷操作,便正式被畫上了休止符。
想來從今以後,應該不會再遇到比這更刺激的事兒了
吧?
法拉第和焦耳基爾霍夫都出來了,徐雲確實想不出還有什麽比這陣仗更大的事情了
嗯,絕不可能!
如果有,他願意當場再把那柄斧頭吃掉!
半小時後。
收拾好設備的徐雲帶著小麥,重新回到了302宿舍。
剛一進屋。
徐雲便將圍巾一解,仰躺在了床上。
實話實說。
這兩天的實驗看起來非常順利,但對於徐雲來說,肩膀上的壓力卻也著實不小。
畢竟整個環節中哪怕有一個細節出錯,都可能對結果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好在靠著自己上輩子勤奮更新積累下的人品,這一關算是順利度過了。
而就在徐雲仰躺之際。
他的麵前久違的浮現出了一道光幕。
【檢測到麵壁者第一環任務已完成,任務評價及第二環任務生成中】
注
高考出成績了,有同學報一下分數嗎?
------題外話------
今天做了針灸,手不敢動太厲害,章節有點短,25號1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