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百四十一章:氣炸了肺

字數:4061   加入書籤

A+A-


    劉宇烈口才了得,當著皇帝和滿朝文武大講來自蠻夷之地的黃毅如何無理。
    不僅僅不肯跪拜他這個總督大人,甚至於不肯見麵。
    但是他深明大義,為了辦好平叛的大事,委曲求全。
    不惜輕車簡從趕去一個副將的大賬要求副將接見。
    聽到此處絕大多數文官都氣炸了肺。
    大明朝立國二百幾十年,從來都是以文馭武,區區一個副將如此狂悖,是可忍孰不可忍!
    皇帝已經知道黃毅不通禮數,不知道居然還有這種細節,也是瞠目結舌!
    然後劉宇烈話鋒一轉,談起他為了國事放下了士大夫的驕傲跟一介武夫相談甚歡。
    從相互了解到開始相互配合,終於扭轉了登萊戰場的局勢。
    將帥同心,士氣大振,明軍由一敗再敗轉變為屢戰屢勝。
    最後劉宇烈斷言黃毅是絕無僅有的大將之才,能力堪比戚少保。
    因為黃毅從小不讀聖賢書沒有在大明成長,所以不懂禮節,沒法跟官員相處,以後注定是個孤臣。
    劉宇烈人老成精,何嚐不知皇帝最是厭惡朋黨之爭,最是喜歡孤臣,所以挑皇帝喜歡聽的說。
    果不其然,聽了劉宇烈的分析,皇帝更加想要重用黃毅。
    然有不同聲音!
    黃道周第一個跳出來彈劾黃毅,大講不讀聖賢書就是不知禮義廉恥,就會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劉宗周出班附和,果然大講親賢臣遠小人。
    黃克纘、薑曰廣、文震孟、陳仁錫、羅喻義等等文官沒有彈劾黃毅,矛頭指向劉宇烈。
    他們大講特講廉者不受嗟來之食,誌士不飲盜泉之水,說劉宇烈貴為總督,怎麽可以不顧體統放棄禮儀?
    此先河一開,以後人人效仿,朝廷的威儀何在?上下級關係怎麽處理?
    還好吏部尚書李長庚、禮部尚書韓日纘、戶部尚書張鳳翼、刑部尚書胡應台等等高官應該是得了劉宇烈的厚禮,紛紛表態支持,跟反對者對噴。
    他們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朝廷用人之際,就應該不拘一格,劉宇烈折節下交是以國事為重,是為了國家舍了自我。
    諸位難道沒有看到登萊平叛的戰果嗎?
    崇禎聽著聽著開始頭大如鬥,隻能強調一句。
    朝廷必須賞罰分明,黃毅是不是粗鄙無理另當別論,隻要功勞實打實就必須論功行賞,決不能寒了將士們的心。
    得,爭論黃毅的人品沒有意義,為自己人的加官晉爵爭一爭吧!
    於是乎,朝臣們又開始論功,可惜不管怎麽論,黃毅的功勞都是不辯自明。
    還好,還好,有很多官員慶幸黃毅這個另類是個武官,又不入朝堂,應該不會侵犯士大夫的集體利益。
    如此功勞升總兵官領五軍都督府左都督銜沒有異議,加太子少保也可以接受,掛破虜將軍印?
    這是不是有些過了?
    一幫子文官又嘩然,又又吵起來了……
    跟大明朝堂差不多,後金的小朝廷也在打嘴炮。
    那是因為大淩河之戰比曆史上多拖了七個月,增加了兩千真奴的傷亡,導致後金國力受損,使得皇太極的威望遠不如曆史。
    所以皇太極計劃中的遠征察哈爾屢次被代善、莽古爾泰否決,做不到一言九鼎。
    代善和莽古爾泰的分析,八旗將領有一半人覺得有道理。
    他們一樣的覺得蒙古人窮得很、跑得快、不好打!
    勞師遠征察哈爾萬一林丹汗溜了,恐怕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皇太極堅持己見,他斷言即便林丹汗跑了,也能征服絕大多數察哈爾的部落,最起碼為大金國增加十幾萬蒙古人口,增加兩三萬控弦人。
    最後是皇太極苦口婆心說服了大多數將領。
    皇太極傳令歸順後金的蒙古各部率兵會攻察哈爾部,約定了正月初五從盛京出兵。
    這個時間與曆史相比較晚了整整八個月。
    曆史的偏差變得更大了。
    原本的曆史是林丹汗沒敢迎戰,一路狂飆過了黃河一直逃到青海大草灘。
    後金軍是窮追不舍四十一天,實在追不上,不得不放棄。
    此時後金軍的人馬已經疲憊不堪,但是他們膽大包天,與崇禎五年六月長驅直入大明沙河堡敲詐勒索。
    當時的巡撫宣府右僉都禦史沈棨居然息事寧人給了後金軍很多糧食、草料和金銀布帛。
    沈棨也因此獲罪被逮拿下獄。
    罪名是私自議款!也就是私下裏跟敵人談判。
    大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漢人皇朝,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如果如滿清那般底線靈活,肯割地賠款,肯放棄北京逃跑,說不定就未必亡國。
    現在截然不同,沙河堡屬於大同鎮,哪兒有渴望立功的副將耿章華,有幾千敢戰的宣大邊軍。
    沈桀有能夠倚仗的強軍,腰杆子硬,用不著委曲求全。
    黃毅一直在提防的建奴終於殺奔漠南大草原,而且是皇太極禦駕親征。
    按照曆史經驗判斷,建奴軍事行動的前期不會到達張家口北二百裏的興和城。
    後來是因為沒追到林丹汗的主力,所以摟草打兔子來大明宣府防線敲詐勒索。
    那麽大的根據地,按理說後金方麵不應該一無所知。
    範永鬥、王登庫、靳良玉、王大宇等等賣國晉商經常長途販運糧食、鋼鐵等等物資去遼東。
    他們即便不完全清楚根據地的實力,應該也能夠猜到幾分,必然已經將張家口外的變化透露給後金。
    以皇太極的精明,哪能不管不問?
    所以根據地將要麵臨一場大規模入侵。
    如果黃毅的人馬抵禦不住建奴和韃子的攻擊,恐怕就沒了以後。
    如果打敗了建奴,以後後金軍恐怕再也不敢勞師遠征興和城。
    黃毅的崛起確實和建奴的崛起差不多,也是輸不起,隻要輸掉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就萬事皆休。
    言歸正傳!
    建奴來了,氣勢洶洶的皇太極嚴令各部日夜兼程,直取林丹汗住地,務必一舉蕩平察哈爾。
    然皇太極威望不夠,歸附的蒙古人並沒有歸心,有人疾馳歸化城向林丹汗通風報信。
    曆史上就有這麽回事,應該是兩個蒙古人偷偷跑去給林丹汗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