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修史

字數:7180   加入書籤

A+A-


    靜靜的看完了蜀山劍俠傳,李靜虛心裏比較複雜,不過,他養氣功夫驚人,定力足夠,所以,表麵上並未出現任何表情變化。
    甚至連微微瞪大眼睛,或者眼睫毛微微一動,亦或者是麵部微表情,都沒有任何變化。
    唯一的變化就是,他看著這本劍俠傳,足足看了一刻鍾,以他老牌天仙的實力,一刻鍾的時間,運算能力,咋地都能把整個蜀山劍俠傳,反複閱讀、思考好幾千遍了。
    顯然,他也是震驚了的。
    至少,也是受到了影響。否則,區區數百萬字的劍俠傳,一個呼吸不就看完了?
    就在李靜虛即將開口之時,長空道人再次拿出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黑山老妖。
    片刻後,李靜虛就看完了黑山老妖,一口氣看到了最後一章永恒的紅。
    “所以,我們的世界,既不是單純的蜀山世界,也不是單純的黑山世界?雖然如今的黑山一脈出了不少英傑,七代黑山老妖都是難得一見的俊傑,但是和此書裏麵的黑山一脈,還是沒有可比性。”
    長空道人還是沒有說話,而是拿出了一份研究院修訂版本的大夏曆史。
    雖然這隻是一份小小的大夏曆史,但其中蘊含的心血卻極其之多,不知道專家學者,為了修好這份史書,直接在虛界之中,一工作就是好幾十年。
    他們為此不知道掉了多少頭發!
    史書這種東西,曆朝曆代都有!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麽修史,在古代之時,會有那麽多的文官趨之若鶩。
    為何古代,但凡主持了修史工作的文官,都能搖身一變,扶搖直上九萬裏,直接從一個中層文官,一躍而成朝廷高層?
    為什麽一個主持修史的翰林編修,在修史結束之後,可以直接進入內閣,偏偏其他文官還不反對?
    為什麽修史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說得簡單的,修史就代表了當代天子的最高意誌,也代表了天子所在朝廷的最高意誌。
    每一朝的史書出發點都不同,修史從來都不是單純的修史,而是在修史的過程中,統一大家夥兒在……方麵的認知。
    簡而言之,修史的過程,就是一個文官、士紳們,在思想方麵,在對事物的認知方麵,達成共識的過程。
    所以,誰能主持修史工作,那麽他未來成為一流文官,難度就會大大降低。
    如果非要類比,古代的修史,就相當於現代的思想教育。隻不過,是專門針對文官集團的思想教育。
    也正是因此,曆朝曆代的史書,都不是純粹的史書,都是統治者出於某個目的,而編撰的史書。
    朱棣編撰永樂大典,是為了向世人宣示,我朱老四成為皇帝是正確的!
    清朝打著編撰四庫全書的名義,大規模的收集民間書籍,然後毀書、焚書、禁書。
    至於明史,更是修了不知道多少年,改了不知道多少遍。
    而清史由於一些特殊的緣故,更是迄今為止,都未麵世!
    當年清朝滅亡之際,北洋政府就開始修訂清史了,一直修了十幾年,才迫於局勢,出了一個半成品,也就是所謂的清史稿。
    後來禿子執政時期,也曾想要修訂清史,不過,禿子也隻是想一想,沒來得及修訂。
    建國之後,我國也曾經嚐試修訂清史,但因為各種極其複雜的主觀、客觀原因,清史的成品,一直沒有誕生。
    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紀,清史項目再次立項,這一次大量的專家學者過來編撰清史,據說一六年的時候,就完成了,但是後續就杳無音信。
    一直沒有出版,官方也沒有說清史修完了。
    不清不楚!
    很顯然,官方對於清史裏麵的某些內容,仍然存在較大爭議,而這些爭議,又關乎思想,影響深遠,非常要命。
    不僅僅是清史,曆朝曆代的官方史書,都是後來朝代給前朝修訂的。
    秦國的曆史,那肯定是大漢朝修訂的。
    所以,大漢朝修訂的秦國曆史裏麵,到底有沒有誣陷秦國,有沒有誣陷秦始皇,那用屁股想都知道,必然是第一秦黑!
    大漢朝,必然是天下間第一秦黑!
    以此類推,唐朝也是天下間第一隋黑!
    所以,李二迫不及待的給自己的表叔楊廣下了定義,隋煬帝!
    這個煬,就是李二親自定下來的。
    有了李二定下的調子,隋朝的史書,就比較好編撰了。
    而宋朝,打壓武人,科舉文人第一大規模登上曆史舞台,成為曆史舞台的主角。
    所以,在這些文人的眼裏,李二就是一個很垃圾的皇帝,在宋朝文官的眼裏,李二窮兵黷武,不講道德,殺兄殺弟,還強占了弟妹,還讓弟妹給自己生了個娃,還威逼老父。
    而宋朝的文官,一個個自詡是道德聖人,都覺得大家夥兒挺講道德的,都是文明人。
    所以,他們覺得李二這樣的皇帝,那是真野蠻。一點兒道德都沒有,就是個武人。
    所以,這樣的官方氛圍之下,唐史會修成什麽鬼樣子,大家夥兒心裏想想也就清楚了。
    至於清朝修的明史,從順治二年斷斷續續的修到了乾隆四年,曆經九十四年,其中有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
    而清朝修明史,除了毀書、禁書這些基本操作之外,一大目的就是為了論證一個核心觀點——大明朝滅亡是應該的,大清朝取而代之是順應天命的,你們這些讀書人,從今以後就不要瞎嚷嚷了。
    再敢瞎嚷嚷,就是腹誹朝廷,逮住了是要殺頭的!
    “為了讓史書盡可能的詳實,盡可能的貼近曆史,我們編撰漢書之時,直接讓蔡邕、鄭玄等漢朝文官和現代的專家學者主筆,所收集的史料,也都是東漢末年朝廷的官方藏書,以及世家的私人收藏。”
    “此外,還有許多豪強或者寒門私下裏寫的禁書,也都在收集範圍之內,整個編撰工作,由楚部長親自審閱,熊院長也是名義上的主編。”
    “整個標準的原則,就是公平公正公開,既要從帝王將相的角度描述曆史的變化,也要從底層百姓的視角,揭露所發生過的一切。”
    “無論涉及到誰,我們都力求真實,而不是為了實現某些政治目的而刻意修史。”
    聞言,李靜虛卻不以為意。
    說什麽沒有政治目的,這話鬼都不信!
    想當年,他李靜虛第一世也是正兒八經的讀書種子,學富五車的超級學霸。再加上這麽多年的修煉,見識到了王朝更替,見識到了太多太多,所以,他壓根兒不信長空道人的鬼話。
    “當然,由於虛界數目不一,所以,我們所能收集的資料也是有限的,所以,不同朝代的史書篇幅也不一樣。”
    “目前,最詳細的是明史,因為,大明朝有好幾個州級虛界現世,裏麵的各種資料實在是太過詳實,很容易收集。”
    “其次是東漢史書,三國年間的虛界就有好幾個。再次是清史……至於秦朝及以前的史書,目前比較少。”
    秦朝之前的虛界,實在是太少了。
    有的降臨者,眼睛睜開之時,直接穿過頭了,來到了上古部落年間,然後就開始當酋長了。
    有的降臨者,眼睛睜開之時,來到了春秋戰國年間,結果一不小心說了句話,泄露了自己的思想,然後就遇到了一個你瞅啥,瞅你咋地的壯漢。
    然後二人開始辯論,當壯漢發現無法說服這個降臨者的時候,就直接拿出了隨身佩劍,殺死了這位降臨者。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學派之間,有時候鬥爭非常激烈,遇到了對方,再無法說服的情況下,一刀砍死他,實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