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盟友和敵人

字數:4179   加入書籤

A+A-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經曆的挫折和磨難越多,往後的發展則愈發順利;

    同樣,一個企業從小到大,中間要經曆很多坎坷;

    每次的坎坷,都是其飛躍後的基石,成為發展的養料;

    不過,如果坎坷沒有越過,就很有可能成為滑鐵盧,從而走向下坡路;

    勝則旺,敗則衰!

    ……

    “劉行長,秦大媽開店采取的是合夥人加盟製度,每個合夥人都要交給秦大媽15萬保證金,同時擔任一個店鋪的店長”;

    “而這15萬,秦大媽會分成24個月,每月按照6150元返還給合夥人”;

    “相當於是秦大媽從合夥人那裏拿到一筆15萬的無息貸款用來開店,這就是秦大媽開店鋪不怎麽花錢的原因”;

    “而這種合夥人模式,不僅解決了開店需要的資金,同時還能解決新開店鋪的店長,根本不需要為培養店長來操心,一舉兩得”。

    “我明白了”;

    劉誌明能作為一個支行的行長,怎麽能不知道這種套路呢?

    不管是什麽套路或者政策,都是有利有弊;

    秦大媽合夥人製度,好處就是前期對資金需求沒有那麽強烈,可以迅速發展壯大,還不用為店長這樣的人才發愁;

    弊端就是後期對於盈利要求或者說現金流的要求特別高,不然每個月的房租加上人工以及合夥人製度每月的返現,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劉誌明現在也才明白,為何秦大媽會發展這麽快的原因。

    “劉行長,關於秦大媽自嗨鍋的網上那些不利言論,我個人認為純粹是有人造謠”;

    “我沒有吃過秦大媽自嗨鍋,味道方麵我沒辦法評論”;

    “但關於食品安全方麵,自嗨鍋又不是啥高科技,方便麵裏麵的牛肉粒都能保存小半年甚至一年之久,一個牛腩保存那麽久,也不會有任何問題”;

    “至於說自熱包加熱後,有可能會燙傷人,這純粹是偷換概念,哪個開水不燙人的呢”;

    “開水燙人和自嗨鍋燙人是兩碼事”;

    “而報道上麵,把這兩個概念混為一談,開水哪能不燙人呢,隻要注意一下就好了”;

    “難道家裏還都不燒熱水了,就因為燙人”;

    “食品添加劑這些,隻要能過了國家相關部門的安全標準,這就沒有任何問題,這年頭,哪家不用食品添加劑呢,隻要符合國家標準,就是合規產品”;

    “生石灰會隨著水蒸氣進入米飯內,這也是無稽之談”;

    “我還專門找大學裏麵的教授幫忙分析過這個問題,而對方教授看到秦大媽的自熱包原材料介紹後,直接說生石灰不可能隨著水蒸氣進入米飯”;

    “因為裏麵有一些特殊材料會讓生石灰遇水後生成的氫氧化鈣迅速凝固,不會發生生石灰進入米飯內”。

    ……

    趙麗丹把自己能知道的有利於秦大媽的消息,一股腦全部說了出來;

    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讓行長不要對秦大媽棟歪心思;

    畢竟,剛緩和好的關係,如果再次違背的話,以後就非常難辦;

    如果看到那些謠言後,讓劉行長都不同意給秦大媽貸款,那她真的沒有任何辦法;

    畢竟,1000萬以上的貸款手續是需要行長簽字的;

    如果秦大媽沒有倒下,以後發展起來,那和他們支行就真的就拜拜了。

    成年人犯的錯,能給一次機會都是極限了;

    如果還是遇到兩次同樣的問題,那就真的沒有回旋的餘地。

    “對了,劉行長,我還查到馬毅搏是首都滴滴公司的股東,占股10,字節抖動股東,占股5,搏龍跨境股東,占股75”。

    “還是滴滴公司的股東,首都的那家”?

    趙麗丹不清楚滴滴是幹什麽的,但劉誌明有一定背景,可是聽過滴滴這家新銳企業;

    在去年十二月初估值一個億,而即

    本章未完,請翻頁)

    將啟動的b輪融資,估值將高達一億美刀;

    這個消息,是劉誌明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聽對方提起過;

    而給他透露消息的人,則是一個在首都圈子裏做風投的朋友;

    大家都是金融圈的,加上這個朋友還是他大學同學,信息來源肯定沒問題。

    “行,你幫我約一下馬總,就說我想親自拜訪一下”;

    “然後把馬毅搏資料盡快發給我,包括你剛才說的,投資的那些公司”

    “如果能約到今天最好,這一次,或許是咱們與秦大媽修複關係的最好良機”。

    趙麗丹聽到劉誌明的話,也是高興不已;

    如果這次真的按照劉行長的話來執行,對於秦大媽絕對是雪中送炭,至少趙麗丹是這麽認為,完全可以把之前的裂縫補齊;

    ……

    “老魏,記得過年的時候,你給我說過,你們首都有一家名為滴滴的公司,即將開啟b輪融資”?

    “老劉,你們銀行現在也對創業公司感興趣了”?

    “準備接觸風投了?”

    電話那頭的中年男人,也是有些差異,;

    兩人雖說是大學同學,還是金融圈的,但一個在銀行發展,一個在風投公司,兩者對於風險的認識有很大偏差;

    在銀行的人,首先要確保本金安全;

    而風投公司的人,則是要確保項目靠譜,風險大不要緊,就怕沒風險;

    有風險,才預示著回報率更大。

    “沒有,我這有一個客戶,是滴滴的股東,所以就問下滴滴的情況”;

    “那你可要把你的這個客戶維護好啊”;

    “滴滴的b輪融資已經確定了,就光我知道的投資公司,金沙江、企鵝、阿裏、真格等都會過來,而且過年期間給你說的一億美刀估值,現在是隻低不高”;

    “不對啊,滴滴的股東結構很簡單啊,程維和王剛兩人是創始人,再加上上一次投資的遠方投資和一個個人”;

    “不會這麽巧吧,你那個客戶不就是那個投資滴滴的個人投資者?”

    名為老魏的人也是驚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