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這就是參謀部

字數:4210   加入書籤

A+A-


    朱啟可算是找到了一個在明初留名青史的將領了。

    馬雲這人名字雖然多少讓朱啟有點出戲,但在曆史上,他對遼東戰事的功績,確實不可磨滅的。

    如今馬雲雖然隻是一個小小將軍,但朱啟在和藍玉分頭行動之後。

    最好的選擇,那就是原定曆史的路線,任用馬雲來充當大將,總歸是不會錯的。

    朱啟心裏有底,就連走路都輕飄飄的,好像帶著一股勁風。

    外人看起來,那遼王殿下就是胸有成竹,勝券在握啊!

    朱啟也是二話不說,立馬召集部下,按照慣例,召開軍事參謀會!

    馬雲還是第一次跟隨遼王殿下一同打仗,對於軍事參謀會這種專有名詞還是有點陌生的。

    不過心裏想著,估摸著也就是和一般的站前議論沒有什麽區別吧。

    無非就是看看地圖,進行謀劃,安排任務之類的。

    這樣子想著的馬雲,跟隨著遼王殿下一同走進了蓬萊官署,騰出來的作戰會議室裏。

    坐下來沒有等候多久,就見到了其他的幾位年輕的將軍走了進來了。

    走進來的也不是其他人,就是一直跟隨著遼王殿下南征北戰的徐增壽,李祺,李景隆和朱棣四個人。

    可謂是遼王殿下麾下的四大天王,雷打不動的鐵配置。

    當然了,目前也隻是讓他們多負責出謀劃策,安排後勤練兵這些事情。

    真正帶兵打仗,衝鋒陷陣,自有其他勇猛善戰的偏將們去做。

    馬雲見到燕王殿下也來了,趕忙起身行禮。

    隨後就見到這四位手裏都不是空著手的,反而是拿著一個個的厚厚本子。

    這是要做什麽?莫非他們四個是來記錄戰略過程的?

    馬雲不是很清楚,他剛準備坐下呢,就瞧見門外又走進來了一個人。

    可不就是大名鼎鼎的誠意伯劉伯溫嗎!

    劉伯溫現在在遼王殿下麾下做事情,馬雲是知道的。

    但沒想到這麽快就能和這位傳奇人物見麵了,馬雲又是趕忙站了起來,對著劉伯溫行禮喊了一聲“見過伯爺”。

    劉伯溫也回了禮,隨後坐了下來。

    正如之前朱棣等人一樣,劉伯溫的手裏,也帶了一個厚厚的本子。

    劉伯溫這樣久經沙場的智謀人物,總不至於也要來記錄會議過程吧?

    馬雲是徹底有點懵了,但看到大家都帶著本子,就連遼王殿下,都從身後侍衛的手上接過了一個厚厚的本子。

    隻有馬雲自己一個人手裏是空空如也的,這就搞得馬雲有點不知所措起來。

    難道說,帶本子是遼王殿下麾下的規矩?

    馬雲也聽說過一些讀書人所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之類的話,但這是打仗,也不是做學問,帶個筆記本什麽的,也太過鄭重了點吧?

    馬雲心裏麵是這樣想的,直到參謀會正式開始以後,馬雲才終於明白,這些人都帶著本子幹什麽了。

    隻見到遼王殿下讓人拿出了一張地圖來,而後李景隆開始匯報起了,目前大明水師的具體情況。

    大小船隻除了數量精確無比之外,甚至於每一艘船有多少船員,那都準確無比。

    而在後勤補給方麵,也是詳細到了每一艘船隻,航行一天所需要的的物資補給。

    李景隆甚至還計算出了,從蓬萊到遼東最近距離的港口獅子口,所需要的時間。

    不僅僅是海路航行的時間,甚至還計算出了。

    現在聚集在遼西走廊的納哈出的軍隊,如果以最快速度趕回遼東半島回防的話,所需要的的時間大約是十五天左右。

    當然,這些隻是理論上的數據。

    但有理論上的數據,很多事情就很方便了。

    比如說,在這十五天之內,能搶占多少城池,在何處構建起防禦最為保險。

    而做這些推演的時候,都並非是馬雲所知道的,按照將領的經驗來判斷。

    而是根據地形,路程以及行軍速度,後勤補給,經過詳細的數學計算以後,最後在遼東半島的地圖上。

    劉伯溫用炭筆,在地圖上劃了一條線。

    這條線由三座城池組建成為一條防線。

    而這就是明軍登陸獅子口以後,需要盡快占據的三座城池。

    而後就是看十五天以後的戰況如何發展了。

    按照馬雲以往的經驗,這時候作戰會議開到這裏也就差不多了,至於說占據了前線三個據點以後,到時候該怎麽打,那就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了。

    至於說提前就相好策略方針,在馬雲看來,那麽多的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想要提前製定好完整的戰術計劃,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這一仗,少說要打個好幾個月,沒準要打到來年呢,這也是能夠提前規劃好的事情?

    但在馬雲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在朱啟看來,確是理所當然的。

    雖然朱啟不是很懂軍事,但起碼現在都已經到大明這麽多年了,跟著徐達後麵也跟了三回了。

    就是近距離接觸戰場,也不止一次了。

    他的戰術素養,已經比一般人都要強不少了。

    而依照朱啟在後世的經驗來看,參謀的職責,可不就是提前好幾個月,規劃出戰略方針的嗎?

    所以說,朱啟從一開始,就要求朱棣,徐增壽等人,在謀劃戰略的時候,不僅要詳細到精確數字,而且還要以算數列出來謀劃的過程。

    以及分為一二三四五六等等一些計劃。

    也就是說,在戰鬥開打之前,就要將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變量都考慮進去。

    這才是真正的參謀部,應該做的事情。

    現代的參謀部,本質是就是一個玩數學遊戲的地方。

    他們不接觸前線戰爭,但卻可以憑借高超精確的數學,還有準確的情報,來策劃出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精彩絕倫的戰術案例來。

    而參謀部,在一戰時候嶄露頭角,在二戰時候開始大放光彩。

    可不要以為這是紙上談兵而已,紙上談兵談的隻是簡單的戰術和兵法而已。

    但參謀部的“數學遊戲”,講究的就是數據說話,什麽玄而又玄的東西,那是一概沒有的。

    於是乎,在馬雲的麵前,就看到朱棣,徐增壽等人,開始埋頭苦算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