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朱啟的商業三步走

字數:9001   加入書籤

A+A-


    正如劉伯溫所預料的那樣。

    召朱啟回應天的聖旨,在洪武十年的七月正是抵達了遼陽。

    朱啟六月初拿下遼陽,七月中就來了聖旨,不得不說應天府那邊的速度還是很快的。

    主要是戰略目標已經達成,接下來就是長期固守,沿著遼河修建城池防禦等等。

    這些工程方麵的事情,自然不需要朱啟親自在那邊監督的。

    而朱元璋也采納了朱啟的建議, 讓藍玉全權接管遼地的防務。

    隻是劉伯溫還是覺得這聖旨來的有點太快了。

    他找到朱啟說了起來:

    “會不會是有人背後參了殿下一本,說殿下結交外臣?按老夫預計,本來應該年末才會召殿下回京才是。”

    朱啟一聽劉伯溫這話,笑著搖了搖頭,說道:

    “就算是有人參我結交外臣,甚至圖謀不軌, 先不說父皇不會相信, 我的皇兄太子殿下,也斷然不會相信的。”

    劉伯溫並沒有因為朱啟的話,就鬆懈下來,還是說了一句:

    “總之老夫覺得,此番回京,恐怕事情沒有那麽簡單。”

    朱啟隻是笑了笑,覺得劉伯溫有些太過小心翼翼了一些。

    既然聖旨已經到了,朱啟也就沒有繼續在遼陽逗留的打算。

    畢竟在應天,還有他的大老婆和兒子呢。

    這遼陽又是兵荒馬亂的地方,雖說以後是自己的封地,但能晚一點過來自然也是極好的。

    朱啟收拾好了東西,便帶著一些親信隨從們,以及朱棣,徐增壽這些跟著來的這些勳貴二代們,踏上了返回應天府的路。

    朱啟要返回應天府, 雖然已經盡量的輕裝簡行,但提前準備一兩日定然是少不了的。

    這民間都對遼王殿下那是議論紛紛,自然也能夠聽到遼王殿下要回去的風聲。

    這一天一大早,朱啟正想著偷偷摸摸的離開呢,但剛出府衙,就發現外麵不少的百姓,都自發的聚集了過來。

    那些百姓們一個個的眼神真摯的看著朱啟,還有人喊道:

    “殿下是個好王爺,一定要回來啊!”

    “殿下早點來就藩啊,我們會等著殿下的。”

    百姓們一邊喊著,一邊還有人衝著朱啟直揮手。

    大家都是戀戀不舍的模樣。

    那能舍得嗎?

    遼王殿下跟別的當官的那都不一樣啊,一來也不說清算什麽的。

    二話不說就開倉放糧,除此之外,原先那些元朝當官的弊政,也是一掃而空。

    原先那哪叫父母官啊,那根本就是吃人不吐骨頭的老虎啊!

    你家要是有錢有權的還好說,若是普通尋常人家,當官的不來找你麻煩就算不錯了。

    若是攤上個什麽官司,也甭管誰對誰錯,進了官署那不得這裏交點錢,那裏交點錢的,不扒你兩層皮,那都不叫完的。

    這也就罷了,老百姓大不了不報官了,就把這官署衙門,當成隻會收稅的部門也就算了。

    關鍵是這些官老爺們,他們會沒事找事啊。

    各種借著打仗為名目的收稅也就算了,更過分的是,這些官差們有事沒事就上街溜達溜達。

    吃拿不給錢都是小事,心情好了給你加個稅,就問你給不給吧。

    更別提土地兼並,欺壓良民等等這些事情了。

    總之啊,遼陽城的百姓們,長了這麽大,就沒見到想遼王殿下如此之好的王爺啊。

    大街小巷都貼著告示,宣傳呢,嚴禁騷擾百姓,還審判沉積舊案,主動調節鄰裏之間的矛盾。

    這官府可算是有點官府的模樣了。

    一句話,那全靠同行襯托。

    老百姓們對於朱啟那自然是十分的愛戴,坐在馬車上的朱啟,看了看這前前後後過來的百姓們,也是心中感慨萬千。

    這華夏大地上的老百姓們,就是這樣一群簡簡單單,樸實無華的人。

    誰對他們好,他們自然心裏記著的。

    朱棣看到百姓夾道歡送的模樣,也是跟著在邊上說到:

    “三哥,等我以後去了封地就藩,也要像三哥你一樣,多為百姓辦事,讓百姓如此愛戴我才是。”

    朱啟笑著說了:

    “你的為人,三哥我還是很放心的。”

    朱啟倒也不是恭維,雖說曆史上永樂時期一係列都會惠民政策,其實大部分都是當時的太子朱高熾在主持。

    但這些國家大事,肯定是得到朱棣的允許的,不然如何能夠實施呢。

    雖說永樂時期打仗有點頻繁,但朱棣大部分時候,用的還是職業的軍隊,比如建立起來的三大營。

    隊伍很快在百姓們送行的呼喚聲中,朝著旅順的方向去了。

    自旅順出海,僅僅隻花了兩天的時間,便抵達了山東半島。

    海路不得不說還是極為方便的,即便是海路的不確定和危險性,也因為從旅順到山東半島蓬萊港的距離實在是太近了,這種危險性也是大打折扣。

    自蓬萊登錄以後,後麵的路就是快馬加鞭,走的飛快了。

    從接到聖旨,到趕到應天,前後也就走了一個來月,八月末的時候,便趕到了應天府。

    可想而知這水路到遼東該有多麽的方便,若是船隻航海技術能更好一些,更成熟一點。

    自應天下海,沿著海路直接去遼東,日夜兼程不用停歇,這路程恐怕還能縮短一半呢。

    隻是想是這麽想,真要付諸實踐,卻還有點困難。

    畢竟大明的重心壓根不在海上,就和所有封建王朝一樣,明朝的眼光也是局限於土地之上。

    重農抑商,自然是維持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本國策。

    想要海運發達,光靠政府投入肯定是不行的,真正的大智慧,還是得靠民間的那些能人。

    但光是大明施行的海禁政策,還有將商人固定在各個省份的戶籍製度,想要大力發展商業就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想要跨越這個鴻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朱元璋那邊不好勸,而且現在大明和北元全麵交戰的背景之下,戶籍製度還是利大於弊的。

    短時間之內是沒有更改的可能。

    朱啟便將目光放到了朱棣的身上。

    若是曆史的慣性沒有被改變的話,未來太子朱標之後,朱棣還是很有可能會當上皇帝的。

    那麽改造朱棣的思想,無疑是一條達成自己目的的捷徑。

    先前,朱啟便已經潛移默化的引導朱棣來重視數學,自然科學,以及凡是都講究數據計算,杜絕空想的好習慣。

    如今在路上,又開始聊起經商之事,朱啟與朱棣辯論起來,那是聊的熱火朝天。

    朱棣知道三哥喜歡經商做買賣,他其實也挺喜歡的,畢竟這玩意是賺錢的啊。

    誰不喜歡錢呢?

    不過朱啟說到國家相關的商業之後,朱棣的觀念可就沒那麽大膽了。

    說白了,古時候的讀書人,可不是大家想當然的死讀書,他們之所以重視曆史,自然是因為能夠從曆史中吸取經驗教學。

    而重商輕農會導致何種結果,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無數的國家用血淚的教訓來證明了。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如果商業壓製農業,那麽就會導致土地大麵積荒廢,糧食短缺,國力自然也就崩潰了。

    因為土地的產出直接和勞作人數掛鉤啊,古代經商可是很賺錢的,無論你是自己買原材料加工來賣。

    或者東買西賣的跑商,總是能有利潤的。

    這可比麵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的種田要來錢快的多了。

    看看古代的那些出名的富家豪紳們,除了當官的,可不就是經商嗎?

    即便是當了官,撈錢的大部分來路,也都是背後的那些商人們。

    充當他們的保護傘,收取高額的保護費,大抵都是如此。

    總之,在統治階層的眼裏,商人這種角色,最終都會為了利益無惡不作,導致社會動蕩。

    適當壓製他們,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對於朱棣這樣的想法,朱啟那是無比讚同。

    畢竟早已經有眾多哲人說過這些相關的知識,總結來說一句話——單純的資本是血腥的,是會吃人的。

    但凡事要有兩麵性的看待。

    喝水也能塞牙縫呢,不喝了嗎?

    況且曆朝曆代重農抑商,無非還是一個利益的問題,重視農業,民富不富不知道,但國家財富肯定不會差。

    重視商業,地方官員的品行無法保證,也沒有大數據監督的情況下啊,偷稅漏稅那簡直就是閉著眼睛能做的事情。

    隨便一個商人掛靠一個有功名的人,甚至直接就合法避稅了。

    功名在身的人,不用納稅,這是上千年來的規矩了。

    這也導致了,國家想要從龐大的商業活動中抽取利潤,簡直就是無法做到的事情。

    就拿明末來說,民間商業活動蓬勃發展,甚至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大規模的工坊兼並融合現象。

    明朝的貿易額,占據全球百分之七十以上,但國庫收入少的簡直令人發指,

    崇禎甚至要打白條找大臣們借錢,還求著大臣們捐款的地步。

    清末的例子也不提了,大抵都是如此。

    而想要改變現狀,朱啟就跟朱棣提出了三點方案:

    第一,官紳收稅一體化。

    簡單來說,甭管你是當官的,還是有功名,也不管你名下的收入是怎麽回事,隻要這個收入產生了。

    那就必須要納稅!

    就算是朝廷發的皇糧,也得把稅給我納了。

    第二,關稅。

    這個就很好解釋。

    關稅並不是針對國內的商業活動,而是針對的國與國之家的商業活動。

    舉個例子,馬幫行走大明和西藏之間,他們僅僅隻需要在西藏買賣的時候,交一點商業稅。

    然後把貨物運送來明朝,再交一點商業稅,然後就沒有了。

    這其中龐大的利潤,都是商人自己拿到手了,跟國家啊基本沒啥關係。

    兩頭賺錢,自己吃的滿嘴油,再隨便壓一壓價格,弄虛作假,找個官員靠山什麽的,甚至連商業稅都給免了。

    再朱啟這個現代人看來,這是何等的不可思議啊?

    在現如今,大部分商品甭管你往哪裏買,隻要進入海關,就需要支付20甚至到50之多的海關稅。

    這才是商稅的真正大頭啊。

    出去的貨咱不管,但你想要把貨賣進來?不好意思,先交關稅。

    當然了,本國商人可以優惠,外國商人就不要提了,可得給我使勁兒的收了!

    朱棣一聽到朱啟說50的稅,那真是人都傻了。

    還能收的這麽高的?

    大明針對商人的市場稅,也就頂多隻有三十抽一啊。

    朱啟翻了翻白眼說了:

    “你這小孩子氣的,這點就覺得高了?這還是正常外交關係呢,北元要是來咱們這賣東西,直接給他上個八成的關稅。

    讓他啥也賣不成,窮都窮死他。”

    朱啟說的自然隻是簡單粗暴的例子,而現實中的關稅,門道還是有很多的,其中設計到的方方麵麵也不是一言兩語能夠說得明白的。

    但朱啟說的也確實沒錯,隻要商稅一開,原本被商人壟斷的巨額貿易利潤,那就得跟咱們朝廷對半平分!

    憑啥你拿個通關文牒,一毛錢不花的就能跑到我這裏,免費享受大明超級龐大的市場啊?

    把錢賺走了不說了,我大明朝廷還得為了那點可憐的市場稅,給你提供場地,提供庇護,當兵的飯錢怕是都賺不到吧?

    真的是賠本買賣,吆喝都賺不到哦。

    朱棣已經完全傻了,被深深震撼,他也不知道這對不對,但聽三哥朱啟這麽一分析,好像這關稅一收。

    平頭老百姓是沒啥損失的,大部分百姓哪有那個本錢做跨國貿易啊。

    也就隻有那些大戶人家才能有這個本書,賺他們的錢,想一想也是理所當然啊。

    朱棣越聽越來勁,趕忙問道:

    “那第三呢?”

    第三?

    那就是將第一,和第二天落到實處的措施——獨立,並且有充分監督措施的稅務局!

    先前就說了,大明是沒有稅務局這種東西的。

    各地衙門兼管了。

    但那些讀四書五經上去的官吏,懂個屁的稅務啊。

    不僅不懂,還有同流合汙,貪墨國家財富的,於是貪腐頻發。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不是跟你開玩笑的。

    而獨立的,並且有充分監督措施的稅務局,就是三條之中,必須要率先完成的。

    這稅務局,總共也就三條要素:

    獨立,專業和監督!

    什麽?你說清廉?把權力放下去了,卻不給套上籠子。

    你就拿這個考驗官吏呢?怕不是底褲都要賠的幹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