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窮鄉僻壤的雲南?不,豐饒的雲南!

字數:8062   加入書籤

A+A-


    除了一邊填充雲南的人口之外,還有一個緊要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給雲南的老百姓們隻出一條致富的明路。

    畢竟他們跟著自家的酋長,雖說不至於生活多麽的富裕。

    但是在形勢和環境錯綜複雜的雲南,活下去還是不成問題的,不過如果跟著大明的話,沒準活下去都要成為一個大問題。

    而朱啟要做的,就是拿出一套整其可行的方案。

    讓那些住在村寨裏麵的部落子民們,能夠走出村寨過上正常幸福的生活,靠著自己的雙手勞動致富。

    如果是之前的話,朱啟可能還真的不敢說有這個本事,不過現在有了文明三寶的加持之下,這還真的不是什麽大問題了。

    當然前提條件是,得幫助雲南的那些農民們把文明三寶給種起來。

    文明三寶的種植,之前已經在大明開展起來了。

    種植的地方也不多,隻是應天府一個地方。

    不過參與的人很多,所以有經驗的農民還是很多的。

    朱啟隻需要從其他的地方,調撥一些農民到雲南過來,傳授種植的經驗就可以了。

    要知道在現代社會,雲南是非常適合種植玉米和土豆的。

    因為就算是江南地方,到了冬天也沒有辦法繼續種植。

    但是在雲南這樣的氣候環境下,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這樣的作物。

    隻需要在其中套種一些大豆之類的,輔助田地恢複田力的農作物就可以了。

    不過在朱啟看來,習以為常的套種和輪種技術,在明朝這個時候卻是真貨真價實的黑科技。

    畢竟有這個理論基礎,去研究套種和輪狀的基本上沒有。

    這也是到了清朝中後期才發展起來的技術,而除了套種和輪種之外。

    還有一個支撐一年四季都能種玉米,土豆的重要因素,就是肥料。

    在明朝的這時候,肥料就至今隻有米田共。

    也就是人的排泄物充當肥料。

    不過正常情況下或許可以,但如果一年四季都種植農作物的話,明顯這點肥料是不夠的。

    還需要額外補充氮磷鉀,而氮磷鉀的來源朱啟是知道的。

    草木灰還有滿沙灘的鳥糞,經過簡單處理之後,都是田地肥料的重量來源,而這時候的人可不懂這些呀。

    所以當朱啟對著手底下的那些官員們,提出在雲南要一年四季種植植物。

    一年四熟的玉米土豆等等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們也表現得非常的驚訝。

    雖然知道雲南的農作物生長的速度,要比江南和北方要更加的快一些,但這一年四次,土地受不了吧。

    有一些最近才剛剛跟著遼王殿下的官員,這時候心裏想的也是遼王殿下怕是失了智。

    或者說遼王殿下壓根就不太懂這方麵的東西,隨便亂說的、

    自己該怎麽提醒他才好呢?

    不過對於遼王朱啟來說,一年四熟的作物並不是什麽難題。

    他也看到了那些手底下人心中的顧慮,隻是他們礙於自己的麵子,不好直接說出來罷了。

    朱啟也不多說什麽,反正就把方法教下去,讓他們找幾個村寨實驗實驗。

    當然這幾個用於實驗的村寨也是有講究的,那些不聽話的村寨,自然是不會讓他們進行先期實驗的。

    隻有那些聽話的有意投靠我大明朝廷的村寨,才有這個機會。

    當然在找這些村寨實驗種植田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這個消息先傳播。

    朱啟讓雲南每一個村寨,都知道我大明遼王朱啟要進行實驗田了,如果實驗田成功的話,一年種四熟的莊稼,吃喝不愁甚至能吃到撐。

    可別覺得這是在隨便吹牛,要知道雲南是現代中國的糧倉,而且還有菜籃子之稱。

    在雲南種植出來的各種各樣的食物,幾乎能滿足全國上下各種菜品的需求。

    當然這是在開墾已經非常成熟,以及大量的農藥和肥料的前提下,不過直到現代的人口可比大明這時候人口要多得多了。

    所以現在雲南的情況,也是能夠滿足大明所需求的很多實物的。

    而朱啟要做的就是幫助大明雲南這邊的老百姓們,把東西種起來。

    種田這種事情,自然不需要朱啟親自出馬。

    他的手底下,也還是有很多的大臣,精通於種田方麵的事情。

    朱啟手上的大臣。和中央朝廷的那些大臣肯定是不一樣的、

    因為是朱啟自己招募的都是專業性很強的人才,並非是科舉考試考上來的。

    而朱啟很快就挑選了兩個村寨,離的昆明也不是很遠,而村寨裏的首領也都是心向大明的。

    當然這裏的心向大明,並不是說他在梁王手下的時候,就已經想著投靠大明了。

    而是因為他離的昆明實在是太近了一點。

    要知道現在朱啟帶的大軍可都駐紮在昆明這一帶呢。

    但凡是有點事情,第一時間就能感到他們的村寨。

    又不像別的村寨旁邊都是大山,想往山裏躲也可以。

    他們在平原上,雖然平日裏種田拿到的東西好處挺多的,但現在被大明打進來之後,也直接就在大明眼皮子底下被監控起來了。

    那當然立馬是表露忠心啊,別說什麽,把他的袋子拿出來做實驗田了,就算是把首領換了,那不也是豬琪一句話嗎?

    總之一句話,離的昆明太近,說話都沒什麽底氣了。

    而朱啟也並不急著把這些村寨的部落首領都給撤換掉,還要他們幫著幹一些事情的。

    而要幹的事情,首先第1點,就是說服那些部落的村民們,種玉米土豆和番薯。

    然後就是讓他們使用肥料等等這些新奇的東西,總之就是要和大明這邊的政策靠近才可以。

    而有了這些部落首領的幫助,朱啟在村寨裏麵推行新的農作物也是事半功倍了起來。

    那些村民們很快就種植起了新的農作物,而這些農作物在北方或者中原地區,需要小半年的時間才能夠長成。

    但是在雲南這塊氣候宜人,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地方。

    卻僅僅隻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就可以生長完成了,尤其是土豆番薯這些長成很快的農作物。

    所以朱啟也並不著急多說什麽,一切都以這些農作物長成之後的實際成果來說話。

    而在農作物生長的時候,朱啟也正在宣傳著,有關於大明朝廷對於雲南百姓們的扶持政策,首先自然就是農業方麵的事情。

    宣布三年免稅,而如果願意從中原地區或者其他地方遷移到雲南的,可以5年免稅。

    好家夥,這是什麽概念啊?

    三年免稅,種植三年東西,全部都是自己的。

    5年免稅就更誇張了,一個人有多少個5年呀?

    這5年積攢下來的糧食恐怕都能夠娶幾個老婆了吧。

    有人可能要說朱啟這不是敗家嗎?

    其實一點點的也不是,雲南才多少人口呀,就算是全免了,對於大明的財政收入,也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更何況之前大明就並沒有掌管過雲南,現在剛收複回來,免稅就免稅唄,也無所謂的。

    而在曆史上,大明即便擁有著雲南,但從雲南土司那邊收取的稅務也是非常少的,僅有一些小數額的貢品,而這些貢品並不算什麽。

    現在幹脆直接給他免掉了,倒也不會對財政有太大的影響。

    更何況現在大明已經有關稅係統,由朱啟親自建立起來的關稅,能收的錢可是多的不是一點半點啊。

    在財政的價值之下,自然可以出台一些惠民的政策,主要是鼓勵移民往雲南那邊去,相信在這樣的政策之下,很多的中原百姓都樂意到雲南去的。

    當然具體如何還得等實施以後才能看到效果了,而除了農業上的幫扶減免之外,最主要的就是進行宣傳。

    朱啟現在自然不可能直接宣傳,讓雲南的土著老百姓們不要去管他們自己的村寨首領。

    而跟著大明的腳步這樣宣傳的話,恐怕不僅僅那些村民不會聽自己的話,就連那些土司們都會被推到對立麵去。

    所以朱啟要宣傳的是,是大明,這邊的鈔票。

    沒錯,你沒聽錯,就是要宣傳鈔票。

    這鈔票雖然在雲南的百姓們心中看起來還非常的陌生,而且大部分的村鎮還處於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

    但如果能夠把鈔票推廣開來的話,在那些雲南的老百姓們都使用鈔票之後,那麽明朝的朝廷想要給這些雲南的老百姓們灌輸什麽想法,就非常的方便了。

    畢竟有錢能使鬼推磨,誰會嫌錢少呢?

    就連那些土司首領也是可以花錢來收買的,隻要把他們收買過來了,把整個村寨都順利地編入到戶籍之中,難道還怕建立不起來當地的統治係統嗎?

    如果真的能夠花錢把這些吐司都給說服,讓他們放棄自己的部落,那朱啟估計做夢都能笑醒了。

    當然這樣的想法還是太天真了些,估計有個10來個部落會因為錢的原因放棄自己的村寨,但是希望用錢收買所有的原始部落,那實在是癡人說夢了。

    而除了這些最直觀利益的方法之外,還有一個方法也能夠潛移默化的鞏固,大明在雲南的統治那就是教育。

    自古以來教育都是國之根本,為什麽中國能有大一統,就是因為有統一的文化。

    有人說過,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這句話其實一點也沒有錯。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那麽大的土地上,所有的中國人都說著漢語,所有的中國人都認識漢字,所有的中國人都有著同樣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而且他們都一樣讀著四書五經。

    這也是儒學做出的最大的貢獻,那就是把整個華夏文明擰成一團。

    可以這麽說,如果沒有共同的文化也就沒有現在的中國了。

    而雲南這邊老百姓,很多都說這地方的方言,可不像現在的客家話一樣。

    他們是隻會說客家話並不會說漢語啊,而如果語言不通的話,那如何談得上統治呢?

    所以朱啟最重要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雲南推行教育,隻有教育到位了才能夠讓自己的同誌更加的順利和方便。

    而推行教育的話也是非常簡單的,那就是開設學堂。

    當然不能夠直接開設那種傳授四書五經的傳統學堂了,既然要搞教育,那就一步到位直接在雲南開設新式學堂。

    以後在科舉考試的時候,也能錄取那些新式人才。

    這才是朱啟想要看到的成果,而讓那些學生們進學堂學習,自然要給予一些優惠的。

    畢竟土著部落的村民,大部分都是很貧窮的,如果要大量的錢財讓孩子去學習,他們肯定是不樂意的。

    好在朱啟在遼陽的時候就已經幹過差不多的事情了,那就是讓學生們在學校裏勤工儉學。

    這方麵補貼一點錢都可以,但教育是一定要辦起來的。

    至於為什麽不直接把錢發給那些學生,而是要勤工儉學。

    自然也是考慮到那些學生的心理狀況,不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受了恩惠的。

    而要讓他們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勞動所得,這樣才會更加的有自信。

    當然這些題外的話就不再多說了。

    朱啟很快就開始安排起了新式學堂的事情,宣傳的事情自然有錦衣衛那邊去做。

    這幾天來朱啟忙的是不可開交,很快把一些事情安排妥當之後,整個雲南民間也掀起了一股風潮。

    第1天聽說遼王殿下這邊要推行一些新的農作物,很多的村民都開始種植了。

    第2天就聽說了遼王殿下要推行一種新的貨幣,而使用這種貨幣的人在購買東西的時候都可以獲得優惠。

    當大家被這些信息給衝的,有些無法理解正在消化的時候。

    沒過兩天突然又來了一個勁爆消息,說是遼王殿下要開辦新式學堂。

    好家夥,遼王殿下怎麽這麽多的新奇花樣的。

    大家心裏麵都感到非常的詫異,而新式學堂可以說是和大家最貼切的一件事情了。

    因為大家都知道讀書是改變人的命運的,古代的老百姓們都萬物以讀書為最高,如果真的能夠去新式學堂學習的話,這可不就是能讀書認字,以後不用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在田裏麵勞作了嗎?

    這樣的想法雖然功利著一點,但是這也是催促著那些父母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學堂學書的最根本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