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聲名大噪

字數:8155   加入書籤

A+A-




    憑借孟昶的神助攻,羅幼度可謂名動天下。

    

    之前隻能說是小有名氣,且限於開封一地。

    

    開封百姓都知道開封府有一個叫羅幼度的好官,處事公正,判罰公允,必要時還會兼容情理。

    

    大破李廷圭的戰績,確實精彩。但也就是受到文人文官的吹捧,並不足為奇。

    

    戰績這東西,那是武官吃飯的玩意。

    

    中原紛爭不斷,哪個武官身上沒有大大小小的軍功?

    

    一場戰役又能說明什麽?

    

    再說這其中還有王景、韓令坤的功勞。

    

    可逼降孟昶,令得他去帝號,尊中原朝廷為正朔,就不一樣了。

    

    盡管蜀國依舊是孟昶自治,可從名義上上來說,孟昶等同大周的臣子。

    

    不費一兵一卒,僅憑蛛絲馬跡,看破蜀國經濟問題,佯裝出兵,迫使對方增兵抵禦,從而引發一係列的效應,致使蜀國經濟奔潰,繳械投降。

    

    這是何等神仙操作?

    

    洞若觀火,體察入微,算無遺策,怎麽誇讚都不過分。

    

    張良、諸葛亦不過如此吧?

    

    近百年曆史,天下紛爭不斷,猛將輩出,良將數不勝數。

    

    但類如張良、諸葛亮、謝安、王猛這類決勝千裏,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神仙人物卻少之又少。

    

    羅幼度這橫空出世,登時受到萬千矚目。

    

    名望暴於南北,北漢、契丹、南唐、南漢、吳越等地,莫不在傳其人、其名、其事。

    

    羅幼度這一揚名,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別人,恰恰是大周皇帝郭榮。

    

    大周占據中原大地,一直以華夏正朔自居。

    

    相比郭威的低調,郭榮一上任就受到了北漢、契丹入侵的考驗,他孤注一擲的取得了勝利,然後放下了“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豪言壯語,從不掩飾自己一統天下的壯誌雄心,也展露出了明主之器。

    

    而今羅幼度的崛起與郭榮結合,正好是明主得遇賢臣的又一典故。

    

    好比周文王得遇薑子牙,劉邦得了張良,劉備得了諸葛,李世民得了房玄齡一般無二。

    

    這名望固然沒有實質性的實力提升,卻是最能凝聚氣運民心的東西。

    

    人心所向。

    

    郭榮的任命也傳到了鳳州。

    

    王景由鳳翔節度使轉為為秦州節度使,兼任西麵沿邊都部署,防禦黨項以及有可能背刺的西蜀國主。

    

    王景大喜過望,原以為鳳翔節度使已經到頭了,不想居然還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為了大周西邊的鎮邊大帥。

    

    同時,郭榮更進一步展露了自己的胸襟氣度,下令特赦所有俘虜蜀國士兵,是去是留讓他們自己決定。

    

    他已經將西蜀視為自己的國土,廣施恩德。

    

    羅幼度、韓令坤也得到撤軍回京的旨意。

    

    韓令坤大笑的伸了個懶腰道:“終於可以回去了,回到汴京,請先生去甜水巷喝酒。”

    

    自從孟昶遞交國書以後,韓令坤便改口叫先生了。

    

    羅幼度笑著回應道:“一言為定。”

    

    他嘴裏說著,卻沒有如韓令坤一樣激動,反而讓曹彬不用準備行囊,一時半會兒,他們走不了。

    

    果然很快郭榮又來了加急旨意,讓張建雄派遣兵馬護送蜀國使者先行,撤銷他們退兵的指令,繼續留在鳳州給蜀國施壓。

    

    畢竟除了奉表上書承認郭榮地位,這屬國每年的納貢數量還得經過一番討論才行。

    

    他們大軍留在鳳州,可以更好的討價還價。

    

    韓令坤忙活了幾天,大軍都準備開動了,不得不再次停下,重新安營。

    

    為此韓令坤忍不住抱怨道:“先生早知官家會讓我們留下?何不早說?”

    

    羅幼度笑道:“官家的旨意是下令撤軍,就算他會撤銷此指令。再撤銷命令未達之前,撤軍指令依然生效。軍中以軍令為上,焉能缺斤少兩,大打折扣?”

    

    能夠體察上意是本事,故作聰明就是蠢了。

    

    韓令坤聞言一愣,作揖道:“謝先生指點。”

    

    他們又在鳳州待了一月。

    

    這大軍依舊壓境,蜀國就算奉表上書也不敢撤軍。

    

    抵達汴京的使者自然是投鼠忌器,不敢大聲說話。

    

    郭榮還是極有遠見的,並沒有獅子大開口的壓榨蜀國,避免蜀民生怨,同時也給了孟昶揮霍的資本。

    

    郭榮很清楚,孟昶並非無能之輩,隻是沉迷享樂,加上用人不當,導致今日。

    

    真要斷他享樂的本錢,激得他勵精圖治,反而不利於大周。

    

    故而大周並沒有在朝貢上下功夫,而是將心思花在了彼此的貿易交流上,促進雙方的往來。

    

    各種條約擬定,郭榮這才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他們穿過陳倉道,第一站即是鳳翔。

    

    沿途官員早早準備了酒肉,三軍共飲,凱旋酒宴。

    

    修整一日後,大軍繼續東進,路過了長安,穿過了潼關,沿著官道往洛陽方向進發。

    

    通往洛陽的官道極為寬廣,他們占據了其中一半,留有另一半給商販百姓行走。

    

    盡管郭榮已經嚴抓軍紀,禁止兵士將校欺壓百姓,劫掠百姓等惡劣行徑,但驕兵悍將在百姓心裏的地位一時半會兒得不到改善。

    

    遠遠見到他們大軍通過,莫不躲在一旁,極少敢同他們擦肩而過。

    

    羅幼度見狀,也知想要改變百姓的認知,還是任重道遠。

    

    後方急促雜亂的馬蹄聲響起。

    

    羅幼度回首眺望,在他們讓出來的另一側,十餘騎正快速的向洛陽方向急行。

    

    距離有些遠,看不清來人模樣性別。

    

    韓令坤也聽到了響動,好奇的眺望了一眼,嘴裏卻驚疑了一聲,他減緩了前行的速度,探出了半截身子眺望,過了會兒道:“真是禦勳!先生先行,來人是我故友之子,他應在府穀才是,不知為何出現在此處。”

    

    羅幼度一聽府穀,笑道:“等等無妨!”

    

    人脈不就是這樣蹭過來的嘛!

    

    對麵十餘騎越來越近,領頭的兩人居然是一對少年少女。

    

    少年英氣勃發,少女秀色可人,年紀都不大,一副風塵仆仆的模樣。

    

    “是韓叔父!”

    

    少年也發現了等候的韓令坤,沒等他開口,已經搶先叫了出來。

    

    少年少女減緩速度,不偏不倚的在他們麵前頓住。

    

    兩人身後的十餘騎護衛亦是如此,展現了非凡的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