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令者,舊府人
字數:3538 加入書籤
“稟我王燕平君廉頗已至!”
殿外傳來宦者拉長的聲調,趙括聞言,對著平原君一禮,說道“平原君,天色已暗,寡人肚中頗為饑餓,吾等與燕平君一道換個地方,再詳細細聊聊吧。”
“敢不遵命!”平原君回禮道。
隨即,趙括帶著平原君,迎上了龍台宮外的燕平君廉頗,一齊到了偏殿用飯。
各分主次落座,一位宦者小心的端上一鼎牛肉放到了趙括的麵前,小聲說道“稟我王,微臣受太後賜名趙忠,暫代宦者令一職,特來侍奉我王。”言畢,對著趙括又是一拜。
趙括看著眼前之人,年紀四五十許,歲月已經在他的身上刻畫下太多烙印,花白的發須與蒼老的臉龐,卻有著一雙閃爍著光亮的眼睛——那是在看盡人士冷暖後,依舊依舊平和的心境,那是遭遇諸多不幸卻依舊對生活充滿希望與信心的樂觀態度。
一雙斑駁的大手,托起又重又熱的鼎罐毫不費力,仔細一看,原來是掌中厚厚的老繭將熱量盡數隔絕,趙括雙眼一眯——那是一雙常年握刀的老手!
“軍中之人?”趙括對著宦者令問道。
宦者令聞言一愣,隨即笑著頗有些自豪地說道“曾為馬服君之親兵!因戰事傷了下裏,故而太後入宮後遣人喚微臣至宮中,之前在膳食房任職,今大王身邊缺人,太後這才將微臣調來。”
“哦?寡人說怎的入宮之後,所食之物皆是喜好之物,原來全靠愛卿之所為也!隻是寡人之前怎未見過卿焉!”趙括有些意外地看著眼前之人,笑著問道。
趙忠知道能否得到大王的信任就看自己的回答了!
但他也不慌,一邊為趙括溫著酒一邊答道“稟我王,微臣傷殘後便由馬服君將養在馬服山封地內,傷愈之後便一直在山中莊園內,為馬服君打理莊務,少與邯鄲往來,便是來了邯鄲也多是麵見主母也就是太後,故而我王未曾識得。”
“隻是我王未曾見得微臣,微臣可是看著我王長大的呢!就連我王出生時的穩婆,也是微臣去找的呢!”趙忠繼續如同話家常一般對著趙括笑著說道。
“家中可還有什麽人?”趙括也如同嘮家常一般地問道。
“吾妻早年病故,留有一子,如今已經接管了莊園一些事務,有一孫子,蒙主母太後之恩德,已入學開蒙矣!”趙忠一臉愜意地說道。
趙括聞言心中大定,既知根知底,又有家有室,還是自己人用著放心啊!老娘啊,有這樣子的人物,你倒是早點拿出來啊!可是把兒子給坑慘了啊!
正想著,趙括拿起手中的羹碗,舀了一大勺的牛肉羹,雙手遞到趙忠麵前,說道“愛卿為寡人一家操勞半生,寡人以此肉羹謝過愛卿。”
正在溫酒的趙忠聞言一愣,隨即雙手激動地接過了趙括手中的肉羹,身子顫顫巍巍,一股清泉就要從眼眶中奪路而出,
“微臣實不敢當,當年若非君上救護,微臣早死與戰場傷殘矣!主母更是不以臣卑鄙,委臣以重任,微臣豈敢不用命哉!此皆是微臣份內之事也!”趙忠再次感動地說道。
“無礙!”趙括笑著說道“寡人正式任命卿為宦者令!”
“諾!拜謝我王!”趙忠雙手高高捧起肉羹拜道。
“卿上任第一件事情,便是為寡人好好整理這宮內之人!若有不從,打死無算;寧可殺錯,不可放過!”趙括恨恨地說道。
“諾!微臣一定為我王打理好王宮之事,寧可殺錯,不可放過!”趙忠重複道趙括的指令。
一旁的燕平君廉頗聽聞趙括的指令,眉頭一皺,欲要勸諫一番,剛想直起身子,卻見對麵的平原君正對著自己使著眼色,並緩緩搖著頭。
平原君明白,一則,此乃宮中之事,外臣最為忌諱就是幹預宮中,此時帝王所不能容的,因為一旦宮內宮外串通一氣,帝王也就隨之被架空了,所以這是底線更是紅線,不能觸碰;
二則,趙括此時急需一個出氣的途徑,而氣出在宮中,死傷的無非是些宦者、宮娥,總好過出氣在前朝!
當然,平原君的想法還是有些過於天真,即便三朝老臣的他,卻也未曾真正地見識過何謂“王之一怒,流血漂杵”。
收到平原君信號的廉頗,隻得悻悻地坐下,倒不是他也想通了,隻是他也清楚自己於政務之事實在不擅長,故而藺相如在時便已藺相如為首,藺相如不在時便以平原君為首。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辦!廉頗表示笨人自有笨辦法!
而趙括坐在主位之上,自是將兩人一舉一動盡收眼底。
趙忠隨即退到一旁,給三位大佬留出談話的空間。
“平原君!”趙括舉起酒爵說道。
“微臣在!”平原君直起身子,雙手捧爵回道。
“愛卿今日之言,寡人已記在心中!在此敬愛卿一爵。”趙括略略抬起酒爵說道。
“謝我王。”平原君一飲而盡回道。
“此次之事也在告誡寡人,一人計短,兩人計長!為此,寡人決議廣開言路,以充實聽聞,而絕剛愎自用之患。平原君日後若是發現寡人何處疏失,還請多加提醒才是!”趙括也是一飲而盡說道。
“故所願不敢請爾!”平原君立即回應道。
“此是一事!”趙括放下酒爵緩緩說道“其二便是趙禹等人作亂之事。”
平原君和廉頗也是放下酒爵和食箸,靜等趙括的後文。
趙括略略停頓後說道“首要之事自然是查清事實真相,定罪量刑。此事仍由平原君主持。寡人之意,趁此次大獄,廢除肉刑之用。寡人之所見受肉刑者,皆痛不欲生,更因身體之缺而喪改過之意,變本加厲為惡者多,頹廢無能者眾,而改過從善者寡。”
平原君說道“我王容稟,非不知肉刑之殘酷者也,然非如此不足以使民心生畏懼之心,而若民無畏懼之心,則必大亂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