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清明節,斷魂時

字數:6902   加入書籤

A+A-




    公園前年的清明節如期而至,一如千年後一般。

    一大早,淅淅瀝瀝的小雨便將邯鄲城覆蓋,太陽似乎被陰氣糾纏住了,早已沒了往日的威風,深深地將頭顱埋進了層層的雲霧之中……

    “春雨貴如油!”

    邯鄲的百姓們欣喜地看著窗外淅淅瀝瀝的小雨,心中默默地祈禱著今年能有個好的收成!

    忽然間,滴滴答答的雨聲中傳來吱呀呀的聲音。透過層層的雨簾,一輛輛囚車正從牢房中緩緩駛出,兩邊皆有精兵護送,羽林衛的緹騎不斷地在囚車將穿插而過,後方更有數百騎兵虎視眈眈,一行數百人,分作三批駛向了鬧市的高台。

    高台之上,五個大木墩子整齊地碼放,五名刀斧手各個身著紅衣,手捧碩大的利斧,整齊地排成一排伺立在木墩子旁。

    高台之下,羽林衛的精兵已經將場地團團圍了起來,手持長矛,腰佩利劍,甚至為了安全起見,趙啟還特意調了一屯的弓手壓陣,防衛可謂是萬無一失。

    在羽林衛的外邊,聞訊而來的邯鄲百姓已經聚集了不少,不少人甚至是從昨夜就排在了城門之外,生怕錯過了這場刑罰。而他們的手中大都挎著一個竹籃,走近一看,才發現那裏麵放著的是爛菜葉、臭雞蛋

    高台的對麵乃是另一座與之差不多高的木質高台,隻不過其上還搭了個臨時的棚子,以使其中之人免受春雨的滋潤,三座案幾依次排開,中間那座又比兩側的稍高一些。

    其中端坐之人,正是內閣閣老呂不韋,而兩側所坐分別為刑部尚書和侍郎。作為監斬官,三人早早地便來到了刑場,沒有怎麽寒暄便紛紛落座,靜等人犯的到來。

    “咣!”清脆的鳴鑼聲終於在街角響起。

    很快的,押送犯人的車隊終於穿過層層的雨簾,慢慢出現在了人們的實現裏。裝著人犯的馬車不堪重負地發出吱呀呀的聲響,聲響隨著隊伍的行進越來越近

    羽林衛搬開了兩個路障,而百姓們也自覺地讓開了一條通道。領頭的差役們剛剛進入刑場內部,囚車也剛好陷入了人民的海洋,而囚車中的人犯也遭了殃了。

    隻一瞬間,爛菜葉子和臭雞蛋、甚至還有拳頭大的石子,伴隨著百姓的謾罵聲,紛紛從通道兩側對著囚車一齊發射,囚車中的人犯們躲避不及,也無處可躲,立時就被這些臭物糊滿了一身,幾個倒黴彈被石子砸中立馬便青紅一片。

    反應過來的人犯們,或是抱頭鼠竄,將頭顱埋入臂彎之中以躲避攻擊,或是癡癡傻傻,對外界的行為已經無動於衷。隻有頭車裏的趙禹見此情形,先是一驚,隨後便是一陣狂笑,嘴裏喃喃地說道“是吾錯矣!吾等皆錯矣!”

    驚的是自己心心念念的世家在百姓的力量麵前如此的羸弱,而看似羸弱的百姓一旦被集合起來,居然有如此之威勢。

    笑的是自己一直所信奉的世家乃國之基石,在此刻看來,無比的滑稽。

    世家大族苦心經營數百年的體製在笑聲中動搖著,而趙括所依賴的百姓卻在笑聲中更加堅強與憤怒!

    “死到臨頭還敢笑!爺們,給我一起砸!”邯鄲的百姓在心中默默想著。

    而砸向頭車趙禹的事物眼見著越發的多且大了,很快趙禹的頭顱便被石子砸破,鮮血直流!本就略顯癲狂的笑聲在鮮血的加持下更顯得詭異萬分。

    好在頭車很快駛入了刑場之內,百姓們也隻好將目標對準其他的人犯。

    “丁零當啷”的一通狂砸,讓護衛的羽林衛也被誤傷了不少,但能咋辦呢?沒準砸臭雞蛋的就有自己的父母親人,自己還敢抱怨不成,隻得催促著馬兒快些行進,好少受點無妄之災。

    終於,盞茶過後,車隊終於全部駛入刑場。

    羽林衛們隨即將通道再次封閉,人犯們剛從百姓的圍攻中解救出來,就被差役們一個個地拽下了囚車。每數十人有一位差役頭領總掌,一個個地點清了人頭核對好姓名後,隨即向一名官員匯報,此謂之初驗也。再由這位官員向監斬官匯報。

    “稟閣老欽定叛國案,斬首之人犯,共計二百二十四人,皆也驗明正身,交接完畢。請閣老示下。”官員朗聲匯報道。

    “驗!”高台之上呂不韋高聲答道。

    下手坐著的刑部侍郎聞言站起身子,對著呂不韋一禮,答道“諾!”

    隨即拿著桌上一本花名冊,帶著等候在一旁的下屬,一路小跑著來到了犯人們的麵前。

    “驗叛國案首犯趙氏禹者,故內閣次輔。”一旁的差役高聲地報著犯人的名號。

    “明!”侍郎一邊聽著差役的報號,一邊端詳著犯人的模樣,所見無誤,則朗聲答道,身後之隨從隨即在花名冊上的名字處刻畫上一道痕跡。

    此為二驗也

    小半個時辰,二驗終於完成。

    刑部侍郎接過隨從遞過來的已經刻畫完畢的花名冊,再度小跑回高台,對著呂不韋一禮道“二驗畢,共查驗人犯二百二十四人,均勘驗無誤。”

    說著,雙手奉上花名冊。

    “嗯!”呂不韋緩緩點點頭說道,身邊之人隨即接過刑部侍郎遞上的花名冊。

    呂不韋隨即轉過頭對著刑部尚書點點頭繼續說道“尚書大人,開始吧!”

    “諾!”刑部尚書聞言,立即站起身子對著呂不韋一禮應諾著。

    言畢,拿起桌上一份竹簡,雙手捧起,轉向高台之下,緩緩展開,朗聲宣讀了起來。

    “王命誅趙禹朋黨詔!

    天未悔禍,王室多難。先王升遐之際,事起倉卒。朕以衝藐,嗣守丕圖,銜恤問故,遂窮凶黨,敗燕師與鄗,說五使於都,方得片刻喘息之機。

    此亦與民修養之機也,然逆賊趙禹等,枉為重臣,不思報國之策,而潛通宮禁,敢行刺殺,欲乾坤顛覆者。其濟豺狼醜類,敢悖天常,不知覆露之恩,輒輒猖狂之計。拒捍成命,陽奉陰違,誤國誤民,陰謀亂政,縣邑黎庶,號呼屢聞。

    寡人為人長也,得不興愧?亦嚐告諭,曾靡悛心,稔慝挻災,日滋月甚。所以命羽林之旅,致原野之誅。雷霆所當,巢穴盡覆。獲此凶豎,正其刑書,與眾棄之,茲為國典。

    宜準法處斬。”

    意思呢就是說咱趙國這幾年來啊,一直都是多災多難的,我這個王也是臨危受命當上的。好不容易擺平了燕國偷襲和五國幹預的事兒,正想要喘口氣與民修養生息一番。

    可是趙禹這些個二五仔們,一個個吃國家的飯不幹正事兒,不僅陽奉陰違還串通宮內的人,想要把你們最親愛的趙王給殺了。不僅如此,這些個狼心狗肺的家夥,還準備把咱的新政也給一起推翻了,百姓們聽了,都想把他們撕吧了。

    我也很難過啊!苦苦跟他們周旋,試圖開導他們站到人民的一麵,可惜寡人一退再退一忍再忍,他們卻絲毫不知錯誤。沒辦法了,為了趙國的長治久安,咱隻能讓羽林衛采取雷霆手段結果了這些人。

    今天就當著大家的麵,把這群人給明正典刑咯,也給大家助助興!

    圍著刑場的百姓們,雖然聽不太懂前麵說的是什麽,但最後最終的“處斬”還是聽得真切的。話音一落,叫好聲響徹整個刑場。

    刑部尚書言罷,雙手將王命竹簡收起,又打開屬下遞過來的另一卷花名冊,朗聲宣布著“帶第一組人犯,曰趙氏名禹”

    一排五人很快在差役的帶領下來到了另一座高台之上。

    “終驗!”尚書再次說道。

    刑部在人犯高台的一位官員,很快對著花名冊一一進行驗證著這些人的身份。

    很快,官員雙手抱拳,高聲答道“終驗無誤!”

    尚書收到“無誤”的匯報後,轉過身對著呂不韋說道“稟監斬官叛國案,趙禹五人,已三驗完畢,可行刑矣。”

    呂不韋端坐主位,聽著尚書的匯報,深吸一口氣,又緩緩吐出兩個字“行刑!”

    一旁的差役隨即大聲傳令道“行刑!”

    劊子手們隨即將人犯按倒在木墩子之上,隨後接過助手遞上的黃酒,大口將整碗酒含在嘴中,又將酒液噴在利斧之上。雙手握住斧柄,狠狠地往犯人脖頸砍去。

    沒有依依送別的情景,因為能來送別的要麽也在砍頭的隊伍裏,要麽就在等待發配的囚徒中;

    至於刀下留人的橋段,更是沒有,趙括如今正在宮門樓上向著這邊眺望呢!

    有的隻是一地的鮮血,和骨碌碌在地上亂轉的頭顱,以及百姓們情緒再度高漲的喝彩之聲。

    雨水將鮮血稀釋,又順著高台的坡道滴滴答答地滴落到地麵,又與地麵的積水再度匯合,最終淡淡的紅色流水,緩緩流向那邯鄲城外的護城河中。

    高台上的屍首,有專人負責收集,頭身一一編號對應。若是有人認領便由其領去安葬,若是規定時間內無人認領,衙門就會將這些屍首用草革一裹,丟到亂葬崗了事。當然想趙禹這樣的大人物,還是有專門的墳動和薄棺一口的。

    “行刑畢!”刑部官員一通檢查,確認無名生還後,便再次對尚書報告道。

    “帶第二批!”刑部尚書大手一揮,令場下之人將第二批需要斬殺的犯人帶上高台。

    還是同樣的流程,同樣的手法,又是五名人犯被一體斬絕。

    伴著淅淅瀝瀝的小雨,二百多名人犯被分批地帶上高台斬殺,一直從辰時初刻,殺到了申時末。

    尚書的嗓子都有些沙啞,刀斧手也已經輪換過兩次,台下的百姓也從最開始的略帶興奮的憤怒,變得有些麻木,最後盡管知道場地中人該殺,但心中卻依舊泛起了一絲憐憫,而這憐憫的背後是一絲絲的恐懼。而這樣的恐懼在諸多世家大族中更是被放大不少。

    而唯一不變的,便是著綿綿不絕的小雨,慢慢地試圖將一切衝刷,然而護城河內,由於鮮血的聚集,終究呈現出詭異的紅色,無言的宣告者此次“屠殺”的慘烈。

    “稟閣老人犯二百又二十四人,皆已斬絕,合勘無誤。”刑部尚書用他嘶啞的聲音向監斬官呂不韋匯報著。

    “嗯!”呂不韋點點頭,挪了挪已經有些許僵硬的脖頸,隨即說道“如此,吾等用印吧!本閣好回稟我王!”

    三人(呂不韋、刑部尚書和侍郎)隨即掏出各自的印信,在差役呈上的三份花名冊(侍郎手中一份、尚書手中一份,行刑官手中一份)上依次印上自己的印信,又由專人將其收攏在匣子中,當著眾人的麵貼上了刑部的封條。

    一場監刑這才宣告結束。

    緊接著,呂不韋帶著刑部尚書和封存好的花名冊一同入宮麵見趙括複王命。而侍郎則留下掃尾,直至高台拆除,羽林衛各營歸班,侍郎才能帶著差役們回刑部複命。

    回宮的路上,雨依舊淅淅瀝瀝地下著,日頭仍舊藏在層層的雲霧之間,剛剛處斬萬兩百多人的呂不韋身心俱疲,雙手牢牢抱著那個轉著花名冊的匣子,似乎隻有那裏的一個個被刻畫的名字能給予他些許溫暖。

    那可是兩百多條人命啊!

    不少還是自己在朝堂上剛剛結交到的“朋友”,尤其是次輔趙禹!自己不止一次的與趙禹共論國事,深深為其才學折服,而如今,自己卻親自監斬於他。

    呂不韋明白,這次監斬既是趙王讓自己立威之用,也更是對自己的一次考驗。考驗自己能否以國事為重,考驗自己能否狠下心腸,考驗自己是否又足夠的擔當!

    所以,呂不韋一步不敢錯!

    鐵青的麵色、一絲不苟的監斬,或許自己能夠給予對昔日之友最後的尊重。

    鬧市中,高台被拆,百姓漸散,徒留一地血水隨風東流;

    宮牆外,一輛馬車,緩緩駛入,帶著二百餘叛逆的陰魂;

    王宮內,趙王者括,身著素衣,閉目靜等著監斬的回令。

    風,漸起。

    biu

    biu。biu